7.开国大典
基础巩固
一、2024年11月11日,人民空军迎来75周年纪念日。根据拼音将语段补充完整。
bīn kè( )们跨越了遥远的jù lí( ),从祖国的(四面八方 天涯海角) huì jí( )到这里,共同见证即将到来的 lóng zhòng( )仪式。礼炮轰鸣, yuè bīng( )仪式正式开始,身着统一zhì fú( )的军人们步伐坚定地走过观礼台……当方阵全部通过,现场(爆发 暴发)出一阵(排山倒海 翻江倒海)的掌声和欢呼声。
1.根据拼音写词语。
2.用“ ”在括号里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二、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擎着(qíng) 电钮(liǔ)
B. 瞻仰(zhān) 旗帜(chì)
C.八盏(zǎn) 坦克(tǎn)
D.栏杆(lán) 聂荣臻(zhēn)
2.下列依次填入语段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班主任 ,全班下午集体观看纪录片《开国大典》。同学们都很激动。影片中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政府公告的场景,令我震撼。
A.宣布 宣告 宣读 B.宣告 宣布 宣读
C.宣布 宣告 宣讲 D.宣告 宣布 宣讲
3.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A.这句话属于场面描写中“面”的描写。 B.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突出了阅兵进行时现场热闹的气氛。 D.“人的海洋”写出了人多的场面。
三、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红流”指的是 ,这句话仿佛让人看到了 (请用四字词语概括)的场面。
2.这里的“光明”有两层含义,一指 ,二指
。
四、本文按照 的顺序叙述,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场面,补全流程。
五、阅读课内选段,回答问题。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 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 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阅读批注: 读完选文,我能感 受到开国大典 的气氛,体会到人民群众 的心情。
1.选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 下列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雄壮的部队过广场 B.训练有素的军人展现风姿
C.兴高采烈的群众 D.雄壮的部队和热情的群众
2.根据选段关于阅兵队伍的描写,补全导图(“兵种”和“特点”填序号),回答问题。
兵种选项:A.炮兵师 B.骑兵师 C.步兵师 D.战车师
特点选项:①整整齐齐前进 ②一字形横列 ③排成人字形 ④齐步行进
以上内容是对各个方阵的具体描写,是“ ”(点/面)的描写,而画“ ”的句子则是从“ ”(点/面)上描写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的场面。这样写的好处是 。
3.细读选段,请将选段右侧的阅读批注补充完整。
阅读提优
六、课外阅读。(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挥手之间(节选)
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驶来。①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停住,车门打开的时候,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毛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了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如今,主席穿上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
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慈祥地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他嘴角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微笑,向人们点了点头。站在前面的中央的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他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径直朝停在前面的飞机走去。
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
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飞机舱口停住,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②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③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注释】本文写的是1945年重庆谈判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机场与前来送别的军民挥手告别的场景,选文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按顺序概括本文所描写的场面:
①迎接主席→② →③准备登机→④
2.选文在描写场面时层次非常清晰,仔细品读,回答问题。
(1)【初步判断】下面的场面中,哪些属于“点”的描写 哪些属于“面”的描写 连一连。
描写毛主席到来前送别人群的情况 描写毛主席走下汽车时的动作、装束
描写毛主席和人们道别,走向飞机 描写人群静立,望着毛主席踏上飞机
描写人们向毛主席拼命挥手 面 描写毛主席举起盔式帽用力一挥,停在空中
(2)【进阶分析】第2段主要写了 的场面(填第1题中的序号),先写
,这是“面”的描写,再写 ,这是“点”的描写,这样写的原因是 。
3.在3处画线句中,作者分别用“一阵风”“疾风”和“狂风”来形容人群,这种变化表现出
。
4.把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改为“一点一点地,举起来”可以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1.宾客 距离 汇集 隆重 阅兵 制服2.四面八方 爆发 排山倒海
二、1. D解析:本题考查字音。A.“钮”读“niǔ”;B. “帜”读“zhì”;C. “盏”读“zhǎn”。故选D。
2. 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宣布”指公开正式告诉(大家)。“宣告”指宣布(多用于重大事件)。“宣读”指在集会上向群众朗读(布告、文件等)。“宣讲”指宣传讲解。第一处是班主任公开告诉全班同学下午集体观看纪录片,用“宣布”合适;第二处是毛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这一重大事件,用“宣告”恰当;第三处是毛主席朗读政府公告,用“宣读”合适。故选A。
3. C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句话描写的是到了正午时天安门广场上人潮汹涌以及红旗翻动的情景,此时还未开始阅兵,说“突出了阅兵进行时现场热闹的气氛”理解不恰当。故选C。
三、1.举着火把和灯笼的游行队伍 示例:人头攒动
2.灯笼和火把的光照亮了北京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摆脱了黑暗,迎来光明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光明”不仅是说灯笼和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四、开国大典进行(时间)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五、1. D解析:选段写的是阅兵式上各兵种行进的热烈场面及群众的相关反应,故选 D。
2. C A D B ④ ② ① ③ 方阵风貌点 面 既让人感受到整个阅兵仪式的庄严隆重,更凸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也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情感
3.热烈庄重 激动、喜悦、自豪
六、1.②握手道别 ④目送主席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先找到描写场面的对应段落,一方面带着问题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另一方面归纳出每个场面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理出顺序。其中着墨较多且描写详细的场面就是重点描写的场面。据此可知描写的场面依次为迎接主席、握手道别、准备登机、目送主席。
2.(1)描写毛主席到来前送别人群的情况————面描写毛主席和人们道别,走向飞机————点描写人们向毛主席拼命挥手———面描写毛主席走下汽车时的动作、装束————点描写人群静立,望着毛主席踏上飞机————面描写毛主席举起盔式帽用力一挥,停在空中————点(2)②机场上人群涌动 毛主席点头、握手、挥手 既能够表现群众对毛主席的不舍和敬佩,也有利于突出毛主席从容不迫的气概
3.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越来越不舍与难过的心情
4.不可以,“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通过短句的反复说明时间的定格,表现出了领袖和群众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修改后则无法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