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优》2016年秋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习题+课件 (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练优》2016年秋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习题+课件 (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3 02:00:47

文档简介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原因是( )
①帝国主义的贷款 ②军阀政府的支持 ③辛亥革命的刺激 ④帝国主义无暇东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D点拨: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阅读题干,理解题意,对于历史事件的原因,一般从内因、外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几方面去思考,着眼于历史事件的背景来考虑,结合课本可知,③④为正确答案。
例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企业集中在( )
①纺织业 ②冶铁业 ③轮船制造业 ④面粉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D点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重工业企业,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则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落后。
2.洋务派的民用工业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相同点是( )
A.私人投资创办 B.实行封建管理
C.适应军事工业的需要而创办 D.受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练习
1.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开采矿山是在()
A.《南京条约》签订以后 B.《北京条约》签订以后
C.《马关条约》签订以后 D.《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2.清朝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了 的口号( )
A.“师夷长技” B.“自强” C.“求富” D.“实业救国”
3.下列企业由张謇创办的是( )
A.大久精盐公司 B.福新面粉厂 C.大生纱厂 D.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4.“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这里所说的“今也其时矣”的“时”是指( )
A.洋务运动以后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以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5.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出现在(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C.土地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6.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势力不包括( )
A.帝国主义 B.三民主义 C.封建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7.下列不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的是( )
A.总体来说比较落后 B.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C.地区发展不平衡 D.民族工业产品主要出口国外
8.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失败的原因是( )
A.封建制度的阻碍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经济管理不善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
8.D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原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四个选项都是“实业救国”失败的原因,但考虑到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日益加深,所以“三座大山”才是根本原因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是指辛亥革命后
B.状元办实业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和执著的创业精神
C.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荣氏企业遭受巨大损失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软弱和落后的原因是由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9.D点拨: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A、C项考查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正确的;B项则是对“实业救国”的理解和认识,也是正确的;D项是不准确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三座大山”的压迫。
10.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在明末清初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出现在抗战期间
C.抗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
D.辛亥革命后,国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
10.D点拨: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工业一度受到鼓舞,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
11.(探究开放题)2003年6月,南通各界采取各种方式,纪念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诞辰150周年。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日前也为大型画册《张謇》题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南通大街小巷随处都可见纪念活动的标语、条幅。6月24日,江苏省工商联、南通市委、市政府在100年前由张謇创办的更俗剧院举行纪念集会,将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想一想:
(1)结合教材,说说今天我们纪念张謇的原因有哪些?
(2)今天我们纪念张春应该学习他哪些高尚品质?
11.(1)张謇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为了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2)今天我们应该学习张謇热爱祖国的精神和敢于冲破世俗观念的创新精神。
点拨:本题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题目。张安开创“实业救国”先河,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12.下图是 1902~1927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统计(仅统计创办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企业)。
(1)看图后,讲讲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线索。
(2)想一想,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仅仅是昙花一现?
12.(1)1914~1918年,工厂数和创办资本总额比1902一1910年都有所下降。1919~1922年,工厂数和创办资本总额又有较快的增长,是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代”。1923~1927年,工厂数和创办资本总额有了较大的下降。(2)1922年以后,随着外国资本的再次大量输入,国内军阀混战和南方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民族工业发展的大好环境没有了,“黄金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点拨:由于辛亥革命的冲击和“一战”时期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一战”后,帝国主义又加深了对中国的掠夺,加之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转入低潮。
13.(阅读理解题)阅读下列材料: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般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绿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据统计,1912年,全国工厂数为20749家,其中使用机器生产的只有363家,其他仍然依靠人力或畜力。
有的企业到香港或外国注册,有的船只悬挂外国旗帜……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由此导致我国民族工业形成了哪些特征?
13.(1)材料说明了外商企业对商办企业的压制与排挤导致民族工业难以正常发展。(2)特征: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必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第一,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第二,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部门和沿海地区;第三,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14.右图是《民国初年东部沿海及长江下游民族工业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长江南岸以纺织和食品工业为主。
请回答:
(1)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跟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有何关
系?结合史实叙述之。
(2)纵观当时民族工业分布情况,长江下游是民族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纺织业、面粉业发达,请分析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
(3)当时,苏南、苏北出现了哪些发展实业的有识之士?试评价他们的救国主张。
14.(1)国际形势:“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国内形 势:由于辛亥革命的影响,一批有识之士致力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
(2)①长江下游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重点,致使该地区自然经济解体最快。②长江下游地区资源丰富,交通运输发达,有利于轻工业的发展。③由于上海是经济、政治中心,其影响力也拉动了周边的发展。 (3)苏南:荣氏兄弟;苏北:张容。这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壮大,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但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复兴。中国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独立、振兴。
点拨:本题以图为材料考查学生对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的理解、掌握能力。在仔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可正确作答。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了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
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万元)
日产量(万袋)
1911年
10
约600
4.3
1919年
120
约4500
18.8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
③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④中国民族工业实力雄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近代实业第一人》中写道: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他”是( )
A.林则徐B. 魏源C.张謇D.严复
3.“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这段话反映了张謇( )
A.赞成商务立国 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思想 D.提倡实业救国
4.1914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茌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材料表明( )
A.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B.“实业救国”主张出现
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来
5.状元实业家张謇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历经艰辛创办了大生纱厂。该厂的创办体现的主张是( )
A.变法图强?????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6.面对民族危机,张謇的救国方案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
7.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创办了(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 D.大生纱厂
8.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下列关键词“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你可以得到以下哪个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 )
A.邓世昌 B.张謇 C.李鸿章 D.詹天佑
9.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未能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座大山长期挤压 B.海外华侨缺乏投资热情
C.投资商人不善经营 D.投资过于集中在轻工业
10.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
A.创办学堂 B.编练新军 C.兴办实业 D.自强求富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把1913年进口洋纱数量指数定为100,那么,1914—1916年则降到95.3,1917—1919年更降为59.2。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值却保持着增长的良好势头,1919年中国的出口值比1913年净增了56%。在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41 .3家,1916-1920年达到年均124.6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ACDCD CDBAC
二、6.说明1913-192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短暂的春天”。 辛亥革命的鼓舞(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推动”或“民众与社会的支持”亦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掠夺。
课件38张PPT。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创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3.国货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后
一战期间一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卷土重来洋务运动
到清末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黄金时代”再度受挫1.辛亥革命的作用;(内因)
2.一战中,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外因);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历程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1)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中央特设实业部管理农、工、商、矿等业。 现在 是否可以提倡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做?2.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1)总体上比较落后;
(2)从行业上
(3)从地区上——集中于轻工业; ——集中于沿江、沿海大城市。材料一: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
材料二:1891年,上海伦章造纸厂由于原料昂贵和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产”。
封建主义
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 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获得正式的承认,处于听任地方官吏随意摆布的地位。如1881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缫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2人)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借口,下令予以封闭。清政府还对近代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外国资本主义
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有道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决定了其发展特点:艰难曲折
材料: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特点:轻工业多、
重工业少
纺织业面粉业地区分布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图 沿海、
沿江多,
内地少
小讨论近代社会的洋货蔓延——说明近代民族工业的落后;
现代社会“made in CHINA”充斥世界——是否说明现代中国工业的强大?中国民族产业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停留在主要依赖某些优势(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上,而以技术先进性和创新能力所支撑的竞争优势还没有成为中国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
而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以及进入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依托于其高技术装备特别是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 来自中国网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问题 要求:
1. 先一对一讨论,再组内交流。
2.组内互相请教,小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做好疑难问题记录和展示点评分工。
3.时间:4分钟
4.讨论完成后坐下记忆基础问题。合作探究上海申新第一纺织厂图说历史1918年王郅隆创办的上海裕元纱厂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厂荣宗敬荣德生20世纪20年代上海华生电器制造厂1914年,范旭东在塘沽创办的久大精盐公司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表一:1872-1913年间的中国企业情况表二:1911-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情况 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作用,“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要求。材料: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国内战祸不已,利率加重,铁路推广无期,运费增高。凡此数者,有一足制粉业之发展,今兼而有之,其何能淑!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日军占据东北兵工厂 9月19日,日军占据“东三省官银号”(中央银行)的大金库。门前有日军站岗,门上贴着“日本军占领,犯者死无赦”字样。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到了空前的洗劫和破坏。那么,1945年抗战胜利后呢?民族工业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 1948年,上海的3000余家大工厂开工率只有20%;天津63家橡胶企业,上半年只能发挥生产能力的20%—40%,下半年绝大部分停工;青岛1000余家工厂,只有四分之一处于半开工状态,其余全部停工……100元法币不同年份的购买力:1937=1938=1939=1943=1945=1948=大米0.000 000 001 85两人们不得不携带大捆大捆的钱前往抢购日用品……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使中国人民生活艰难,民族工业难以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历程萌芽:特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黄金时代原因:内因、外因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时期:一战期间受挫: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总体落后;发展不平衡1.甲午战争后,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人是( )
A.张之洞 B.张謇 C.荣宗敬 D.范旭东
2.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为了取得广告效应,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BA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行业集中在( )
A.采矿业 B.机器制造业
C.轻工业 D.造船业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的地区主要在( )
A.东北地区 B.北京周边地区
C.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D.铁路沿线地区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
A.抗日战争胜利后 B.大革命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洋务运动期间CCC6.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在明末清初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出现在抗战期间
C.抗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
D.辛亥革命后,国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
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北洋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工业的扶植力度 ②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③帝国主义国家无暇顾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④民族企业家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途径 ⑤民族工业通过军火生意积累了发展的资本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 D.③④⑤DC 材料: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日本与印度有十年内在中国地方增设纺机150万锭之约。……果如所计……十年之后我国棉业岂复有伸展之余地?(1)阅读材料,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2)由大生纱厂等企业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3)民族工业要想得到健康发展,需要哪些有利条件?(1)感受到张謇的爱国之心,他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钦佩。
(2)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
(3)国家独立,民族独立。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课件35张PPT。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史上的今天——1935年12月9日 “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萌芽和艰难发展→“黄金时代”→再度受挫
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时间短暂,过程曲折
2、地区、产业不平衡
3、总体水平落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头顶乌云密布,脚下困难重重考考你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是
A、故宫博物院 B、南京博物馆
C、南通博物苑 D、西安博物馆考考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A、鸦片战争之后
B、甲午战争之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考考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哪个行业中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 业 D、服务业考考你以下不属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A、时间短暂,过程曲折
B、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C、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D、总体水平较高小组挑战:连连看A
B
C
D:张謇、大生纱厂、“实业救国”、状元:“黄金时代”、一战、辛亥革命、国货运动:短暂、艰难、不平衡、落后:“面粉大王”、荣氏兄弟、九?一八、七七事变江苏的近代民族工业最早的近代民族工业:
张謇:南通大生纱厂(1899)、广生榨油厂(1902)
荣氏兄弟:无锡保兴面粉厂(1902)
辛亥革命后:继续发展,逐渐成为中心。
民国时期:
第一大行业——棉纺业:无锡业勤纱厂、常州大成染织厂,南通大 生纱厂等等;
第二大行业——面粉业:南通大兴面粉厂、无锡悦德油饼厂等。
1933年全国五大碾米中心,江苏占两个(无锡、镇江)
日军侵华时期:遭受严重掠夺和破坏,甚至毁灭。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捷 报
贵府少大老爷张謇恭应殿试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修撰 江苏南通人,16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第一份简介 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之一。第二份简介张謇兴办的大生纱厂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张謇创办的事业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和艰难发展→“黄金时代”→再度受挫口头完成: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图表1、辛亥革命的作用;
2、一战中,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3、国货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一战后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卷土重来;
2、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洋务运动到清末 荣毅仁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荣毅仁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 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 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993年—199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
卓越的国家领导人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 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二人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1912年,兄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一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看


话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中后期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近代时期)外国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8401860188019001920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萌芽和艰难发展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再度受挫
凋谢萎缩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时间短暂,过程曲折
2、地区、产业不平衡
3、总体水平落后1912年我国的经济结构1919年我国的经济结构看图说话: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历程萌芽:特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黄金时代原因:内因、外因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时期:一战期间受挫: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总体落后;发展不平衡1.下表反映了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 ③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④中国民族工业实力雄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近代实业第一人》中写道: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他”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张謇 D.严复 AC3.“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这段话反映了张謇( )
A.赞成商务立国 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思想 D.提倡实业救国
4.1914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茌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材料表明( )
A.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B.“实业救国”主张出现
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DC
5.状元实业家张謇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历经艰辛创办了大生纱厂。该厂的创办体现的主张是( )
A.变法图强?????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6.面对民族危机,张謇的救国方案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 DC7.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创办了(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 D.大生纱厂
8.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下列关键词“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你可以得到以下哪个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 )
A.邓世昌 B.张謇 C.李鸿章 D.詹天佑DB9.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未能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座大山长期挤压 B.海外华侨缺乏投资热情
C.投资商人不善经营 D.投资过于集中在轻工业
10.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
A.创办学堂 B.编练新军
C.兴办实业 D.自强求富 AC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把1913年进口洋纱数量指数定为100,那么,1914—1916年则降到95.3,1917—1919年更降为59.2。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值却保持着增长的良好势头,1919年中国的出口值比1913年净增了56%。在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41 .3家,1916-1920年达到年均124.6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说明1913-192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短暂的春天”。 辛亥革命的鼓舞(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推动”或“民众与社会的支持”亦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掠夺。 课件20张PPT。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下列有关社会习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B.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C.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D.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已经消失了
例2.下列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
B.电影和报纸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行
C.照相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D.传统的社会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B点拨:本题是否定性选择题,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要做认真分析,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封建落后的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改革。因为电影和报纸当时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所以B项不正确。
2.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 )
A.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B.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
C.利于信息的传达 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D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物质生活的变迁带来文化生活的变化,文化生活的变化带来的才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变化。
练习
1.火车和轮船的发明距今约有( )
A.一百年左右 B.二百年左右 C.三百年左右 D.四百年左右
2.最早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
A.火车 B.轮船 C.汽车 D.飞机
3.19世纪70年代后,一位京城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
A.发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4.近代上海的人们能够从中文报纸上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最早出现在(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19世纪70年代
5.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风云儿女》 D.《渔光曲》
6.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
A.男子剪辫子 B.女子停止缠足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7.同学们经常使用《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同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
8.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8.C点拨: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有:颁布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辫子,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9.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是由于( )
①照相 ②电视 ③电影 ④报纸的传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C点拨:电视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比照相、电影、报纸的传入晚几十年。
10.近代中国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A.书籍 B.电影 C.电话 D.报纸
1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创办商务印书馆 ②凇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③〈申报》创刊 ④甲午中日战争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③①④
11.B点拨;本题是对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历史事件的考查,最早的是1872年的《申报》创刊,最晚的是1897年的创办商务印书馆,可排除A、D项,再就是凇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要早于甲午中日战争,政选B项。
12.(探究开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筑了吴凇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事先没
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运行不久,火车又轧死了人。清政府遂以28万两白银赎回铁路,随即拆毁,将铁轨抛入大海。
材料二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揭贴
材料三 要想富,先修路。
——当代一句流行语
请回答:
(1)从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的命运和义和团的揭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铁路的什么态度7
(2)说说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2.(1)反对的态度。(2)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3)由反对到倡导修路的变化。主要原因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认识到现代化交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点拨:第(1)问从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中可得出结论。第(2)(3)两问从教材叙述中不难得出答案。
13.(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有益于天下也。”
——《申报》周刊词
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申报》登载的内容都有哪些?其编辑特点是什么?
13.内容包括:国家的政治大事、风俗变迁、中外交往,还有商业、贸易和一切可惊可愕可喜的事情等等。《申报》特点是:内容丰富;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增长见识,吸取经验。
点拨: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申报》登载的内容从材料中开头一句话即可归纳得出,其编辑特点则要通读材料,弄懂材料大意后才可以归纳出来,所谓“文史不分家”,在本题得到很好的体现。
14.阅读下列材料:
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胶卷的影照,今天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为“家常便饭”。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爸爸妈妈还常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
请回答:
(1)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
(2)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说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举出三种以上)
(3)电信部门经常打出“千里‘音’缘一线牵”的广告,请你做一项调查:当今人们快速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并列举出各自的利弊。
14.(l)坐火车、乘飞机、旅游、照相、打电话、使用电脑网络、读书、看报刊、逛超市、看电影等。其中,乘火车、照相、读书、看报、看电影等属于从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2)使用各种电器,到银行存款,预防各种疾病等。(3)有打电话、网络通讯等,其中固定电话很便宜,但无法携带;手机最方便,但费用较高,尤其是漫游费用较高;电脑网络快捷,但不普及。
点拨:本题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题目,只要经常注意观察周边的社会生活现象,就可解决本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地上有铁路联系各地,好比人身上有血脉流通一样,手脚灵活,脑瓜敏捷……没有修筑铁路的国家,就好比中风麻痹的病人,半个身体不能动,行动不灵便。这样,如果外国人入侵,各地互相无法救援,只能任凭其欺侮凌辱,无法抵御。
请回答:
(1)在这段话中,郑观应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反映了中国人在哪方面已经发生变化?
(2)此材料体现了铁路在哪方面的重要作用?
(3)清政府有了自己的铁路,也没能抵挡住外国的侵略,这是为什么?
15.(1)主张中国修建自己的铁路。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的变化。(2)国防建设。(3)清政府腐败卖国,即使有好的防御设施,也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甚至会被敌人利用。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
A.无线电报   B.书信   C .有线电话   D.互联网
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3.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
A.《民报》 B.《申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
4.图3是我国近代出版的某一图册的封面,它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 )
A.商务印书馆是在北京创办的
B.该图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C.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地图册
D.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历史最长
5.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二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为拥护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参考答案
一、CDBBA
二、6.(1)“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2)“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 困难:缺资金、缺技术;政府官员态度冷淡。
(3)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近代火车传入中国,人们出行可以坐火车;人们可以看中文报纸;男子可以穿新式服装——中山装、女子可穿旗袍。
课件43张PPT。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上海行人物:我和你
时间:1931年
(民国___年)
家庭住址:云南昆明
家庭情况:不差钱201931年从昆明到上海乘坐哪些交通工具比较快捷? 滇越铁路通车前,大约需要半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达越南的海防,再乘轮船去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轮船发明家富尔顿 美国火车之父 史蒂芬逊 英国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之前,人们 怎么出行? 近代以前的交通工具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早期火车 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为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作用:
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加快
极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交通工具:轮船、火车找一找!到上海后怎么给家人报平安?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早期电报机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作用:
商人可以传达生意信息
记者可以进行新闻报道
老百姓与亲友联系
方便了人们的交流感受化变方便快捷归纳影响火车、轮船等有线电报在没有照相机、电影、电视、录像带的古代,如果想把一件事、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保留下来,可以采取什么方式?慈禧太后画像及照片请结合以上照片谈谈照相出现的历史作用。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定军山》剧照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电影,1934年的《渔光曲》。二、文化生活的变迁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举出下列各时期创办的报纸名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民报》《新青年》、《每周评论》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时间出版的报纸宣传的思想《申报》 1872年诞生的《申报》,是中国历史最长,在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1897年创办了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作用:有利于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工具书感受化变方便快捷归纳影响火车、轮船等有线电报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机构丰富多彩 我们在《申报》资料室,找到一份旧报纸,上面的一篇文章引起大家的兴趣…… “新礼服兴,翎(líng)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时报》之《新陈代谢》1、剪辫、废缠足:时间轴三、社会习俗的变化清末民初男装的演变马褂清官服西装中山装2、服饰的变迁:清朝旗袍民国旗袍清末民初女装的演变3、社交礼仪:跪
拜作揖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采用:“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方便快捷归纳影响火车、轮船等有线电报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机构丰富多彩剪辫、易服、废缠足、改礼节民主平等上海之行,这次经历的种种变化其实挺好。我只是不明白: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同学们能解答这些疑惑吗?感悟化变分析原因鸦片战争后, 西方文明的辐射,带来变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带来变化。——被动——主动分析原因感悟化变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新旧制度的冲击,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变化是有限的轮船
铁路
电影电报
照相
社会习俗口岸城市才有
数量稀少
城市才能看到
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很难短时间改变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近代社会的变迁,曾受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封锁,曾受到封建守旧派抨击、曾遭受中国民众的排斥,但外来的物质和文化缺不断让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从中我们得出什么启示? 2、不断加强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动学习世界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物质生活的变化文化生活的变化交通通讯火车轮船有线电报娱乐方式大众媒体照相电影《申报》商务印书馆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改称呼、禁缠足等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黄鹄”号轮船淞沪铁路《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申报》商务印书馆1.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 )
A.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B.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
C.利于信息的传达
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19世纪70年代后,一位京城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
A.发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DA3.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4.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
A.《民报》 B.《申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DB5.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点拨: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有:颁布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辫子,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课件63张PPT。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读课文,将看到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有了哪些新变化。请用红笔勾出,看谁找得又多又确? 分别以北京官员、上海商人、四川地主、广西农民的身份讲述自身的生活变化。两次科技革命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殖民扩张近代
社会
生活
变化
原因思考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
有哪些?近代以后呢?行:出门万事难
父母在不远游 近代以前的交通工具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早期火车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慈禧御用汽车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首次飞行取得成功。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电灯在上海出现时,有人不知电灯发光原理,以为与炭火、柴火无异,伸出长长的烟杆在电灯上点烟。趣事一二 中国最早的火车只有车厢,没有车头,只好用马或者骡子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行走。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早期电报机1880年贝尔电话小知识 — 电话的发展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电影、照相的传入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现代人们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早期的照相机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小故事 慈禧太后酷爱照相,她一生共留下了七八百张照片。这些照片影像清晰,构图讲究,人物传神。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都是拍照片的狂热追求者,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说 一 说拍照片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哪些乐趣和作用?1、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历史文件
2、记录了人们生活和历史的变化
3、在刑侦方面提供了证据
4、在自然科学方面完善了以往的缺憾
5、在艺术方面展现了无穷的魅力清末中街上世纪20年代的中街住:沈阳中街是沈阳最早的商业街,有370年历史,也是中国第一条步行街 .上世纪30年代的中街 上世纪60年代的中街
《定军山》剧照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 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明星: 胡蝶在
《歌女红牡丹》中的剧照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渔光曲》剧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传入了中国。很快,电影就深入内地,普及开去,各城市相继建起了电影院。这就是北京早期的电影放映场所之一──西单文明茶园。它是北京第一个允许女子进入的戏园。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创办了外文报纸。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2.报纸的出现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举出下列各时期创办的报纸名称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民报》《新青年》、《每周评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宣传民主、科学时间出版的报纸宣传的思想《申报》 1872年诞生的《申报》,是中国历史最长,在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1897年创办了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我们从报纸书刊上能得到什么?说一说:1、剪发辫、易服饰(1)剪发辫剪发辫有什么好处?①干净利落精神
②适合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
③促进理发业、制帽业的发展三、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子辛亥革命以后军警为行人剪辫清末剃发图军警为行人剪辫子清朝梳辫图溥仪剪辫装近代男子发式近代女子发式的变化唐代女子高髻发式民国女子一字式
前刘海短发(2)易服饰清朝男装:官服、长袍马褂和短装女装:长衫长裙20世纪20年代女装:旗袍男装:西装、长衫、中山装男子穿长袍马褂
清朝长袍清末民女民国少女清朝官服孙中山和中山装 你 知 道 吗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改良后的旗袍西装2、禁缠足、倡女权(1)禁缠足什么时候开始妇女缠足?什么时候开始禁缠足呢?
宋代开始妇女缠足。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小脚一双眼泪一筐小脚一双眼泪一筐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女人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最多不过一寸
3、 改称谓、废跪拜时间:(1) 废称谓内容:意义:(2)废跪拜民国成立后,专门制订了“礼制”。意义:1912年3月孙中山人物: 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以“先生”或“某君”相称。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变礼仪易服饰废缠足改称呼 从这些变化体现民国初年的社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变化有限:轮船出现在沿海沿江口岸城市。
铁路数量少。
电影、报纸在城市才能看到。
照相属于有钱人。
传统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改变。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课后作业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的变化火车轮船电话电报照相电影报纸通讯的变化文化生活的变化传媒的影响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社会习俗的变化1.最早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
A.火车 B.轮船
C.汽车 D.飞机
2.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
A.无线电报    B.书信  
C.有线电话   D.互联网BC3.近代上海的人们能够从中文报纸上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最早出现在(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19世纪70年代
4.同学们经常使用《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同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DB5.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风云儿女》 D.《渔光曲》
6.下列有关社会习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B.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C.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D.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已经消失了AD课件20张PPT。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