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乙】
道韫风韵高迈,尝居家遇雪。叔父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后适凝之,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选自《晋书·列女传》)
【丙】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节选(谢道韫《泰山吟》)
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曾经,与“卧薪尝胆”的“尝”意思不相同。
B.“悦”,高兴,与“赏心悦目”的“悦”意思相同。
C.【甲】中除了“大笑乐”,表示“快乐”,还有一个表示快乐的词是“欣然”。
D.“屈”有使……屈服、委屈、使弯曲等义项,据语境推测,“客不能屈”的“屈”意为“使……屈服”。
2.【乙】文画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正确的三处是( )
乃施A青绫步鄣B自蔽C申献之前议D客不能屈。
3.请将【甲】【乙】两文画折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后适凝之。
4.【甲】【乙】两文有哪些相同之处?
5.谢道韫的“才慧”在三则材料中使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内容简析。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骤:急
B.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因为
C.君与家君期日中 期:约定
D.下车引之 引:拉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君与家君期日中
B.俄而雪骤 相委而去
C.水何澹澹 白雪纷纷何所思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A.友人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期待前行,却放弃别人离开了。”
B.友人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前行,却放弃别人离开了。”
C.友人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前行,却舍弃别人离开了。”
D.友人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和别人期待前行,却舍弃别人离开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咏雪》中,从“公欣然”和“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家人们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入门不顾”表现了他对友人“无信”“无礼”的鄙弃,表现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皆用对比,甲文谢朗“撒盐空中”的比喻对比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巧妙应答
D.古代很多优秀的人物都是从小就聪慧伶俐,这从甲文中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和乙文中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等可以看出。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乙】
谢安幼年谏兄
谢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②罚乃至过醉而犹未。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④曰:阿兄,老翁可念⑤,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⑥。曰:“阿奴⑦欲放去邪?”遂遣之。
《世说新语》
【注释】①剡,shàn县名;令,指县令,十县的行政长官。②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太傅:官名,这里指谢安。④膝边:膝上。“边”是泛向性的,没有确定的方位意义,④谏(jiàn):规劝。⑤念:伶悯;同情。⑥容:面容,脸上的神色。⑦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7.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8.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3)未已 (4)欲放去邪
9.翻译下面两句话。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10.依据课文内容回答。
(1)《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2)你认为《谢安幼年谏兄》应该出自《世说新语》的哪一篇?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择你认为正确的一项( )
A.德行 B.声语 C.雅量 D.政事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乙]
晋文公①攻原②,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③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④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⑤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注:①晋文公:晋国的君主。②原:诸侯国的名,原国。③左右:身边的侍臣。④姑:姑且,暂且。⑤亡:失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相委而去
②元方入门不顾
③与大夫期十日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B.则是无礼 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 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D.乃降公 乃悟前狼假寐(《狼》)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至原十日而原不下,罢兵而去。
(4)甲文中陈元方驳斥客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5)从友人和晋文公的表现可知,诚信是与人交往的前提。由此你会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哪句话?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③,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④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⑤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⑥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荀巨伯:东汉徐州人,官至长沙知府。②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③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④既:已经。⑤汝:你。⑥相谓:相互议论。
12.结合释义方法,解释下面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语句 释义方法(供参考) 释 义
值胡贼攻郡 【查阅词典】①价值,价钱;②货物和价钱相当;③指有意义或有价值,值得;④遇到,碰上。 (1)值: (填序号)
友人语巨伯曰 【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推断 (2)语:
吾今死矣,子可去 【参考成语】人去楼空 (3)去: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课内迁移】相委而去 (4)委:
1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B.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C.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D.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14.话语能反映对人对事的态度。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横线的人物话语,完成表格中的相关任务。
文段 人物话语 【任务一】用现代汉语写句子的意思 【任务二】结合加点词语分析人物态度
甲文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 元方直接指出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表达了对其的不满与批驳。
乙文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 (3)
15.【甲】文强调和朋友交往的一个原则是“ ”,【乙】文则表现了古人所崇尚的“ ”。(分别用原文中的一个字填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②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宋濂《王冕读书》)
【注释】①已:止,罢。②已而:不久,过后。③曷:何,怎么,为什么。④依:投靠。⑤恬:安然。
16.下列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的“去”与“冕因去”的“去”,意思相同,都是“离开”的意思。
B.“元方入门不顾”的“顾”指回头看,“恬若不见”的“若”指像……一样。
C.“门外戏”中的“门”是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在句中指在门外。
D.“父命牧牛陇上”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该是“父命(其)牧牛(于)陇上”。
17.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8.请翻译下列句子。
(1)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2)友人惭,下车引之。
19.【甲】文中的元方和【乙】中的王冕两个儿童的人物形象,各有其性格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由。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A)。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20.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俄而雪骤 (1)
联系常见成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 (2)
根据语境推断 未若柳絮因风起 (3)
组词解释意思 友人惭 (4)
21.通过辨别文言语句末尾的语气词,我们能够体会句子的语气。请揣摩句子语气,将“哉”“也”还原到两文括号内。
方法提示:“哉”表示感叹或反问语气;“也”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A( ) B( )
22.请用给下列句子补上标点符号。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3.请把下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撒盐空中差可拟。
24.【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友人惭”描写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节选自《世说新语》)
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骤:急。
B.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差点。
C.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D.待君久不至,已去 去:离开。
2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雪\纷纷何\所似 B.未若\柳絮\因风起
C.君与家\君期\日中 D.元方\入\门不顾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中的对话都用了对比的手法。甲文中把“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进行比较,赞赏了谢道韫的文采。乙文中将客人的行为和元方的行为进行比较,赞赏了元方的有礼有节。
B.两文的对话皆围绕双方的“矛盾冲突”展开。甲文中的人物对话围绕“白雪纷纷何所似”进行,乙文中的人物对话围绕“太丘舍去”进行。
C.两组选文均展现儿童的优秀品质。甲文中兄子反应迅速,兄女比喻精妙;乙文中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友人“对子骂父”的行为,突出了元方懂礼识义、聪慧机智的性格特征。
D.两组选文语言简练。甲文只用“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便可看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乙文最后一句仅“引”字就写出友人的惭愧示好。
28.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2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B 2.BCD 3.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飘起。 后来(谢道韫)刚嫁给王凝之(时)。 4.(1)人物相同:谢安、谢朗(胡儿)、谢道韫(兄女)都出现。
(2)事件相同:都是在下雪天,谢安问雪像什么,谢朗用撒盐比喻,谢道韫用柳絮比喻,谢安赞赏。
(3)对话相同: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4)结局相同:谢安非常高兴。 5.诗才敏捷:【甲】【乙】以柳絮喻雪,妙喻得谢安赞赏;
辩才出众:【乙】中替小叔解围,驳倒宾客;
志趣高远:【丙】以“秀极冲青天”写泰山,气象宏大显才情。
【导语】甲文通过家庭雅集场景,以“撒盐”“柳絮”之喻对比,凸显谢道韫诗才敏捷;乙文扩展其人生片段,既复现咏雪佳话,又增补“步障解围”轶事,塑造其才辩形象。两文皆用对话刻画人物,甲文简净隽永,乙文叙事绵密,共同完成对这位才女“林下之风”的经典书写。丙诗则以雄浑笔法暗合其气度,构成互文印证。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B.乙文中“安大悦”的意思是谢安非常高兴。悦:高兴;“赏心悦目”是指美好的情景使人心情舒畅。悦:使……愉悦。二者意思不同。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据悉断句。
句意:于是(道韫)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之前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乃施青绫步”表意完整,说明谢道韫采取的具体行为;“自蔽”是对“施青绫步鄣”目的的补充说明;“申献之前议”独立表意,指后续的行为动作;“客不能屈”表意完整,表明客人的反应。据此断句为: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故选BCD。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因风:乘风;起:飞舞。
(2)后:后来;适:女子出嫁;凝之:王凝之(人名)。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由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可知,场景是在寒雪天的家庭聚会时,谢安主动开启关于雪的讨论,谢朗用撒盐作比,谢道韫用柳絮比喻,谢安高兴地大笑;由乙文“道韫风韵高迈,尝居家遇雪。叔父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可知,情境为谢道韫居家遇雪,谢安发起对雪的问询,谢朗以散盐比雪,谢道韫用柳絮比雪,谢安很高兴。据此可概括出:两文事件相同,都以雪天为背景,由谢安率先对雪的形态发起询问,谢朗用撒盐作比,谢道韫用柳絮喻雪,谢安很高兴。
由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兄子胡儿曰……兄女曰……”可知,出现的人物有:谢安、谢朗(胡儿)、谢道韫(兄女);由乙文“叔父安曰……安兄子朗曰……道韫曰……”可知,谢安(叔父安)、谢朗(叔父安)、谢道韫也在乙文中出现。由此可知,两文人物相同,都有谢安、谢朗、谢道韫。
由甲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谢朗用撒盐来比拟雪,谢道韫以柳絮喻雪;由乙文“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谢朗以散盐比雪,谢道韫用柳絮比雪。据此可概括出:两文对话相同,谢朗都以盐类事物比喻雪,谢道韫都以柳絮比喻雪。
由甲文“公大笑乐”可知,谢安对孩子们的咏雪回答呈现出愉悦的反应;由乙文“安大悦”可知,谢安对此次咏雪相关情况流露出喜悦的态度。据此可概括出:两文结局相同,谢安对咏雪相关的情况都表现出喜悦的态度。
由甲文整体围绕谢安与子侄辈咏雪展开,凸显出家庭文化交流的氛围;由乙文既涉及咏雪,又展现谢道韫为弟解围的事,也体现出家族中文化互动等情况。据此可概括出:两文都展现出谢安家族里文化交流、成员互动的场景。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由甲文“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可知,谢道韫在谢安询问雪之喻时,迅速以“柳絮因风起”为喻,既贴合雪的轻盈飘洒之态,又兼具诗意美感,连谢安都为之欣然,足见其诗才敏捷;
由乙文“道韫派遣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要为小郎解围。’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之前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可知,面对王献之与宾客论理将败的困境,谢道韫主动解围,隔着屏障便能清晰申述观点、驳倒宾客,展现出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与辩才;
由丙诗“秀极冲青天”一句可知,谢道韫描绘泰山时,以“冲青天”的宏大意象勾勒泰山的巍峨壮阔,用词大气、意境雄浑,从中可看出她眼界开阔、志趣高远,进一步体现其才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道韫风度气韵高雅超逸,曾经在家中遇到下雪天。叔父谢安说:“(这雪)像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谢安非常高兴。后来(谢道韫)刚嫁给王凝之(时),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曾经和宾客谈论义理,将要理屈词穷,道韫派遣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要为小郎解围。”于是(道韫)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之前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6.(1)B
(2)A
(3)C
(4)B
【导语】这两篇文言短文分别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描绘,展现出人物的性格与文化素养。甲文《咏雪》描述了谢安一家利用自然景象即兴创作诗句的才情和轻松和乐的家庭氛围,反映了东晋士大夫的雅趣和文学修养。乙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则展示了陈元方年纪虽幼但举止稳重、辩才无碍的特点,突显出其品性和对信义、礼仪的看重。这两篇文章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简洁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并彰显传统文化中诚信与智慧的价值。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B.有误,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
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与:都是连词,和,跟;
B.而:与“俄”连用,“俄而”,不久、一会儿/连词,表承接;
C.何:副词,加强语气,多么/代词,什么;
D.之:人名中的一个字/代词,指代元方;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期行”中“期”的意思是“约定”,“期行”即“相约同行”,“期待前行”翻译错误,A、D 选项排除;“相委而去”中“委”的意思是“舍弃”,而不是“放弃”,B 选项“放弃”翻译不准确。所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友人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前行,却舍弃别人离开了。’”;
故选C。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入门不顾”确实体现了他对友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但说他“嫉恶如仇”过于严重。元方只是一个孩子,他的行为主要是在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表达对友人不守信和对自己父亲不尊重的气愤,而不是具有“嫉恶如仇”这种比较强烈的、针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性格特点;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8.①拉;②回头看;③停止;④离开。 9.①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②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 10.(1)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2)A。
【导语】【甲】选自《世说新语·方正》,展现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和正直。年仅七岁的元方对失信的友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回击,体现了他的聪慧和品格中的刚正不阿。【乙】出自《世说新语》,展示了幼年谢安的同情心和劝谏之能。小小年纪即能认知不当行为并规劝兄长,体现出谢安的仁爱之心和早慧。两则故事皆通过儿童视角,以简练的文字生动刻画了人物亮点,启示人们对道德伦理的思考。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谢奕用烈酒惩罚他,以至于(他)喝到过度醉酒,然而(谢奕的惩罚行为)还没有停止。
“谢以醇酒罚之”表明谢奕用烈酒惩罚老翁,语义完整;“乃至过醉”进一步说明惩罚导致的结果;“而犹未已”与前文形成转折关系。
故断为: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②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③句意:却还不停罚。已,停止。
④句意:要把他放走吗?去,离开。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非,不是。期,约定。委,舍弃。去,离开。
②念,伶悯,同情。何,怎么。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1)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陈元方指出友人不按时赴约是不讲信用的行为,表明他懂得“信”的重要;
根据“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元方认为友人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是没有礼貌的,体现出他懂得“礼”的重要;
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元方面对友人的指责,条理清晰地反驳,有理有据,且表现得落落大方;
根据“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陈元方在友人试图缓和关系时,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2)根据乙文“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中可知,谢安七八岁就会规劝哥哥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自小就懂得尊敬老人。文章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德,所以应归到“德行”篇。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谢奕担任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翁犯了法,谢奕用烈酒惩罚他,以至于(他)喝到过度醉酒,然而(谢奕的惩罚行为)还没有停止。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子,在哥哥谢奕的膝盖旁边坐着,劝说道:“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呀,怎么可以这样做呢!”谢奕于是改变了脸色,说道:“弟弟你想要放他走吗?”就把老翁打发走了。
11.(1)①舍弃 ②回头看 ③约定
(2)D
(3)①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②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
(4)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机智勇敢。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导语】甲文选自《世说新语》,讲述了少年陈元方礼貌且坚定地捍卫父亲的信誉。通过小元方的机智反驳,展现了他虽年幼但对礼义和诚信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父辈的尊重和保护。全篇以对话为主,展现细腻而生动的情节,反映出中国古代对于礼仪和信用的重视。
乙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描述了晋文公为了坚守诺言,宁愿放弃对原国的军事征伐,体现了领袖为了诚信而放弃实际利益的高尚风范。通过文公的坚定决策与左右的劝谏形成对比,突显出信守诺言的重要性,强调了诚信在治理国家和处理内政外交中的关键作用。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②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③句意为: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期:约定。
(2)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
A.相同,和;
B.相同,就;
C.相同,助词,的;
D.不同,于是,就/才;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引,拉,牵拉。
②重点词语:至,到达;下,攻下;去,离开。
(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言特点。
从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元方首先指出客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明确表明客人不按时到达是不守信用的行为。他进一步指出客人“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表明客人对元方父亲的不尊重是无礼之举。这两个论点紧密相连,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有效地反驳了客人的无理指责。陈元方虽然年幼,但他在反驳客人时,能够引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如守信用、尊重长辈)作为依据,使得他的反驳更加有理有据。言语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态度不卑不亢,不因为对方是大人而畏惧,据此可知,陈元方驳斥客人的语言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机智勇敢。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中根据“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知,友人失信在前,无礼在后;乙文根据“至原十日而原不下,罢兵而去”“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可知,晋文公信守承诺,得到原国人认同,诚心归顺。说明诚信是与人交往的前提,可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话。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晋文公攻打原国,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
12.(1)④ (2)告诉/对……说 (3)离开 (4)舍弃 13.C 14. (您)中午没有到来,是不讲诚信;对着孩子辱骂他的父亲,是没有礼貌。 败坏道义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的行为吗? “岂”“邪”加强了反问语气,表现了荀巨伯与朋友共患难的坚定决心和对败义求生行为的不齿。 15. 信 义
【导语】文章通过两个故事展现了古人信义与道德操守的不同体现。甲文中,陈太丘的儿子元方虽然年幼,却表现出对信义和礼节的深刻理解,面对父亲的友人不恭的指责进行理直气壮的回应,显示出家庭教育的成功以及他自身的机智和正直。乙文中,荀巨伯在友人危难时不弃不离,展现出古人重义轻生的高尚品质。两篇文言文共同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诚信、礼仪和义气的高度重视,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守信知义、勇于担当。
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根据查字典法,推测“值”选④,代入句中,句意: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句意通顺合理,故选④。
(2)根据文章中胡贼攻郡,友人对巨伯说的话,可知“友人语巨伯曰”的“语”是“告诉、对……说”的意思,句意:朋友对荀巨伯说。
(3)根据成语推断法,“人去楼空”指住在楼里的人已经走了,留下一座空楼。去:离开。据此推断“吾今死矣,子可去”的“去”理解为“去”。“吾今死矣,子可去”句意: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
(4)联系课文解释:“相委而去”的意思是:丢下我走了。委:舍弃。据此可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的“委”理解为“舍弃”。“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句意: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大军至”表明胡人军队到来这一事件,语义完整,应断开;“一郡尽空”描述军队到来后的结果,即整个郡都空了,可独立成句;“汝何男子”是对荀巨伯的质问,“而敢独止”则是进一步强调他独自停留的行为,这两部分联系紧密且与前面形成对比转折,所以在“汝何男子”后断开;
故断句: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故选C。
1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分析。
(1)重点词:日中,正午;至,到;则,就;信,守信用;礼,礼貌。
(2)重点词:以,来;岂,难道;邪,吗。
(3)“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这是荀巨伯对友人劝他离去时的回答,意思是: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是个反问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岂……邪”这一句式由“岂”和“邪”两部分组成。“岂”表示反问,“邪”表示疑问。荀巨伯的回答通过反问的形式,表达出强烈的反问语气,表明了他不会丢下友人而逃走的做法,表现了他要与朋友共患难的坚定决心,和对“败义以求生”行为的不屑态度。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
在【甲】文中,由“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知,陈太丘与友人约定日中出行,友人过了中午还没有到,陈太丘就离开了,这体现了陈太丘对约定时间的重视,是守时守信的表现。而友人迟到,就是没有遵守约定,违背了诚信原则。元方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强调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因此用原文中一个字概括甲文强调的和朋友交往的一个原则即“信”。
在【乙】文中,荀巨伯在胡人攻城、一郡人都逃走的情况下,因为友人有病而选择留下陪伴友人,他不肯“败义以求生”,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重义轻身的高尚品质。他没有因为危险而抛弃朋友,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这是非常难得的。真正的朋友就应该在困难时刻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舍弃朋友。因此,乙用原文中的“义”字表现了古人所崇尚的道德准则。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胡人军队已经来到,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16.C 17.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8.(1)(王冕)傍晚回家,忘记了他放牧的牛,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2)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 19.示例一:我更喜欢元方。他聪慧机智,讲诚信、懂礼貌,面对友人指责能据理反驳;刚正不阿,友人道歉仍“入门不顾”。其品质值得学习。
示例二:我更喜欢王冕。他勤奋好学,放牛时偷入学舍,夜晚借光苦读,执着求知的态度令人敬佩。
【导语】《陈太丘与友期行》展示了少年元方的机智与勇敢,他在面对成年人不讲信重时,不卑不亢地指出对方的过错,体现了他守信重礼、富有胆识的性格。《王冕读书》刻画了王冕顽强追求知识、不怕困难的形象。尽管生活艰辛,他仍借助微弱的灯光在佛像旁夜读,表现出其对求知的执着与勇气。通过两个不同情境下的人物刻画,反映了儿童时期不同的成长经历与性格特质,突出了教育与环境对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
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和句式。
C.“门外戏” 中的“门”不是词类活用,“门外”是一个表示方位的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在门外”。故选C。
17.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夜里,(王冕)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分析: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和动作的先后顺序来断句。“夜潜出”是说夜里偷偷出来这一行为,可单独断开;“坐佛膝上”描述出来后坐在佛像膝盖上这个动作,是一个表意完整的部分;“执策映长明灯读之”则是接着说明坐在那之后拿着书就着灯光读书的情况,这又是一个意思连贯的内容;“琅琅达旦”是说读书的声音一直持续到天亮,也是一个独立表意的部分。
故断句为:夜潜出 / 坐佛膝上 /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琅琅达旦。
18.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暮:傍晚。归:回来。怒:生气。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代词,他(王冕)。(2)惭:感到惭愧。引:拉。之:代词,他(元方)。
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可以喜欢元方。根据【甲】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聪慧机智,面对友人不讲信用且无礼的指责,能够条理清晰地据理反驳,维护父亲的尊严。再从“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能看出他刚正不阿,即使友人已经认识到错误并想要示好,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态度,没有轻易妥协。他身上讲诚信、懂礼貌以及刚正的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更喜欢元方。
可以喜欢王冕。根据【乙】文中的“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以及“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可知,王冕勤奋好学,在本该放牛的时间偷偷跑去学堂听书,并且听完就能默默记住,晚上还借着长明灯的光刻苦读书,哪怕周围环境不佳也丝毫不受影响,这种对知识执着求知的态度着实令人敬佩,因此更喜欢王冕。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父亲大怒,打了他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夜里,他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20.(1)急 (2)约定 (3)趁、乘 (4)惭愧 21. 也 哉 2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3.把盐撒到空中大概(大体)可以比拟(相比)。 24.“公大笑乐”和“友人惭”都运用了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分别表现了“兄女”(谢道韫)的聪慧机敏和元方的方正懂礼。
【导语】《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均展现了古代家庭教育的智慧与儿童的机智。前者通过咏雪比喻,体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家族文化的传承;后者则通过守信与礼仪的探讨,展现了儿童的正义感与家教之严。两篇文章都以简短的故事,寓教于乐,富含哲理,既展现了古代家庭的和睦氛围,也传递了诚信、礼仪等传统美德,引人深思。
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结合字形推测:“骤”本义指马快速奔跑,引申泛指奔跑。又引申为一般的急速、急切。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
(2)联系常见成语: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期:约定。据此,“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可理解为“约定”,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3)根据语境推断:“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
(4)组词解释意思:惭,本义指羞愧。可组词“惭愧”。句意:朋友感到惭愧。
2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根据方法提示,“也”通常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在《咏雪》一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是在对前文所述的女子身份进行确认和说明,所以A处应填“也”;
“哉”通常表示感叹或反问语气,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非人哉”是友人对陈太丘不守信用的行为表示不满和愤慨的感叹句,所以B处应填“哉”。
2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意思是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所以在此处断句。
“期日中”是“期行”的具体时间,即相约在正午时分,所以在此处断句以区分时间和事件。
“过中不至”表示友人过了正午还没到,这是对友人行为的描述,所以在此处断句。
“太丘舍去”是陈太丘因为友人失约而离开的行为,与前面的描述形成对比,所以在此处断句。
“去后乃至”是友人到达的时间,即陈太丘离开后他才到,这是对友人行为的进一步描述,所以在此处断句。
正确断句为: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说明约定的行为和时间,句意完整,其后使用句号;“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叙述友人失信和陈太丘的离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句尾使用句号;其余断句点,使用逗号分隔即可。据此作答。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24.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分析。
在甲文中,“公大笑乐”中的“大笑乐”是对谢太傅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一神态,从侧面反映出兄女“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比喻的精妙,展现出兄女的聪慧机敏。谢太傅因兄女的回答而感到愉悦与赞赏,以他的反应侧面烘托出兄女的才情出众。
乙文中“友人惭”,通过描写友人的神态,展现了他因自己的失信和无礼行为而感到羞愧和尴尬。这种羞愧和尴尬是元方通过有理有据的辩驳所引发的,从而从侧面表现了元方的方正懂礼和机智勇敢。
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5.B 26.B 27.B 28.(1)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
(2)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导语】这两则选自《世说新语》的故事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古代人物的智慧和风度。甲文中,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形象地比喻雪景,显示出她的才情和机智,赢得了谢太傅的赞赏。乙文中,年仅七岁的元方面对友人的无礼指责,冷静而有理地回应,体现了他的聪慧和礼仪。两则故事不仅展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还通过对比手法突显了他们的机智与风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句意: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
故选B。
2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A.句意: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白雪”是主语,“纷纷”是后置定语,“何所似”表疑问,故应断为:白雪\纷纷\何所似;
B.正确。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未若”是状语,“柳絮”是主语,“因风起”是谓语。故断为:未若\柳絮\因风起;
C.句意: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中间不能断开。“君与家君”是主语,“期”是谓语,“日中”是补语,故应断为:君与家君\期\日中;
D.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元方”是主语,“入门”是谓语,“不顾”是状语后置,故应断为:元方\入门\不顾;
故选B。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甲文的对话,是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没有冲突;乙文的冲突是围绕“无信”“无礼”展开的;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文义,文章的义理。
(2)惭,感到惭愧;引,拉、牵拉;顾,回头看。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而飞起。”谢太傅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