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遗,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选自《郑板桥开仓济民》)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杂然而前陈者: (2)宴酣之乐:
(3)弈者胜: (4)觥筹交错: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即发谷与民,活万余
4.【甲】【乙】两段文字展现古代官员的精神境界,体现士大夫理想追求,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①;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②,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④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⑤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节选自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萦纡渺弥:迂回曲折,旷远深满。②晻(yǎn)霭:烟岚迷濛,云气昏晦。③曲江公:即下文“张公”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被李林甫诬陷,贬为荆州长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④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⑤庶:差不多。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浊浪排空 排: (2)至若春和景明 景:
(3)岁丰人和 和: (4)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属: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7.甲文中,作者从 和 两种情形写洞庭的迥异风景,借此来凸显迁客骚人 的特点,与古仁人和范仲淹 的情怀形成鲜明对比。
8.结合选文内容,比较甲、乙两文中“古仁人”和张九龄在面对“物”“天下”和自己的“喜悲”时的表现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犬牙差互(狗的牙齿)
C.波澜不惊(起,动) D.微斯人(没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 已而之细柳军
B.以其境过清 策之不以其道
C.是进亦忧,退亦忧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D.先天下之忧而忧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写到了水,但写法有所不同。【甲】文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乙】文直接描写春日洞庭湖水的平静、宽广。
B.【乙】文中“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语重情深,悲凉慷慨,读之令人感喟。
C.【甲】文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置身小石潭幽深寂静的自然美景中,作者彻底摆脱了忧伤的心情。
D.【乙】文表达了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12.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⑤,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赡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涛澜汹涌,风云开阖⑧。昼则舟楫出没于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江、湘江。③汉沔:汉江、沔江。③浸灌:水势浩大。⑥清河: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即黄州。③阖:闭,意为天阴。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谪居齐安
④以览观江流之胜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15.【甲】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
16.【甲】【乙】两文中的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乙】
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③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公居太夫人忧①,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志。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今其集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②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注释】①忧:指父母之丧。②翰:毛笔。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吾得其为人
B.不以物喜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C.读之至流涕 每至晴初霜旦(《三峡》)
D.然不敢辞者 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18.把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19.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20.甲文和乙文都体现出范仲淹 的远大抱负。乙文中三个段落表现出苏轼对范仲淹三种不同情感,分别是(2) 、(3) 、(4) 。
古人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抒发登临时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人生感慨、忧乐情怀。例如明代朱栴在宁夏驻扎时所写的《宜秋楼记》,就呼应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表达了相似的情怀。
宜秋楼记
朱栴①
予居夏②之七年,于城东金波湖南,择地之爽垲③者构楼焉。四皆田畴,凭阑纵目,百里毕见,名之曰“宜秋”。客有谓予者曰:“凡天地山川、园池之景物,于春为盛。今子名曰宜秋,其亦有说乎?”予应之曰:“今予名曰‘宜秋’,其义大矣。七八月间,禾黍尽实,东皋西畴,葱笼散漫,极目无际。有民社寄者,值时年丰,置酒邀宾,睹禾黍之盈畴,金穗累累,异亩同颖,则心岂不乐乎。苟七八月之间旱苗将槁矣或水潦横流浸及陇亩略无禾苗。农夫田妇,哭泣相对,则其心宁不忧乎。然则登斯楼者,非徒凭高眺远,闻管弦之为乐。盖亦乐人之乐,忧人之忧也。岂图一时耳目之娱乐,为无益事耶?由是而观,楼之有补于政教多矣,名之宜秋,不亦宜乎?”
节选自《嘉靖宁夏新志》,有删改
注:①朱栴(zhān),史称庆靖王。明朝第一任庆王,明代九大塞王之一。②夏,今宁夏银川。③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名之曰“宜秋”
(2)值时年丰
(3)则其心宁不忧乎
(4)由是而观
2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凡天地山川、园池之景物,于春为盛。
(2)然则登斯楼者,非徒凭高眺远,闻管弦之为乐。
2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苟 七 八 月 之 间 旱 苗 将 槁 矣 或 水 潦 横 流 浸 及 陇 亩 略 无 禾 苗
24.《岳阳楼记》与《宜秋楼记》都写了登楼远眺而生发的忧乐观,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纯仁①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知庆州、秦中②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③。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④不实,诏遣使按视⑤。会秋大稔⑥,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选自《宋史·范纯仁传》,有删节)
【注释】:①纯仁:范仲淹次子。②庆州、秦中:地名。③振贷:赈济。④所全活:保全救活的人数。⑤按视:察看。⑥稔:庄稼成熟。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连月不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C.诏遣使按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或异二者之为 或谤其所全活不实
2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
27.下面对两篇文章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甲文①②段构成对比,一暗一明,一悲一喜,表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B.甲文以记叙为主,抒情和议论为辅,记叙、抒情都是为了写志,谈理想、言抱负。
C.甲乙两文表达的核心思想完全不一致,甲文表达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情怀,乙文表达范纯仁敢做敢当的品质。
D.乙文中“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体现了范纯仁深受百姓爱戴。
28.范仲淹曾评价范纯仁继承了自己的“忠”。请结合两篇文章谈谈,范仲淹所谓的“忠”指什么?范纯仁如何践行范仲淹的“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老母在堂,干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南园内。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敝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如坐阱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
(摘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
【注释】①丛委:繁杂,堆积。②卑隘:矮小狭窄。③牖(yǒu):窗户。
29.阅读上文,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加点字。
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 解释文言加点字
迁移法:佳木秀而繁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美好。
实词积累: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事丛委:繁杂,堆积。
成语解词法:身临其境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联系语境法 ②园去城二余里:
3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
31.翻译下面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岁久敝漏,不蔽风雨。
32.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提示完成“游记写作要素探究表”。
探究一 【甲】文:“山行六七里”“渐闻”“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乙】文:“园去城二余里”“松柏之间”“中设一扁” 要素一(1)
探究二 【甲】文“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乙】文“(2) ”(用原文填空) 要素二:善用修辞写景物。
探究三 【甲】文寄情山水,记述了宴酣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乙】文改造草庐为轩,流露出(3) 之情。 要素三:融情于景显主旨。
探究小结:一篇好的游记,这三个写作要素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33.【甲】文描绘醉翁亭周边朝暮、四时之景,充满乐情;【乙】文叙述“后知轩”的由来,别有意蕴。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两文作者情感的异同。
《第3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1)陈列,摆开(2)尽兴地喝酒(3)下棋(4)酒杯 2.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3.(1)那个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啊。
(2)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4.甲文通过醉翁亭宴饮场景,体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豁达;乙文则刻画郑板桥赈灾济民的担当,其“开仓活民”的决断尤为动人。两文对比,一乐一忧,却共同勾勒出古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人格。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甲】《醉翁亭记》与【乙】《郑板桥开仓济民》的对比,展现了两种古代官员的精神境界。【甲】文以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体现士大夫超脱物外的雅趣,【乙】文则通过郑板桥赈灾济民的果敢,彰显儒家“仁政爱民”的入世担当。两文一隐一仕,却共同勾勒出中国古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人格,在文学性与思想性上形成互补。
1.本题考查字义。
(1)句意:杂乱地在面前摆放着。陈,陈列,摆开。
(2)句意:宴会喝酒的乐趣。酣,尽兴地喝酒。
(3)句意:下棋的人得胜了。弈,下棋。
(4)句意: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
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级辗转申报,百姓难道还能活下去吗?
“此何时”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表达“这是什么时候了”的意思,应断开;“若辗转申报”是假设的情况,表述一个行为,后面“民岂得活乎”是这个假设行为下的结果,所以在“若辗转申报”后断开。
故断句为: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如下:
(1)苍颜:苍老的容颜。发:头发。颓然:倒下的样子。
(2)即:于是。发:发放。活:使……活命。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题情感。
联系材料甲中的“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欧阳修描绘了滁州百姓出游、太守设宴欢饮的场景,百姓因生活安乐而往来不绝,太守则沉醉于这与百姓共享的欢乐之中,这一画面直接展现出欧阳修以百姓之乐为乐的豁达心境,体现其“与民同乐”的理想追求。
联系材料乙中的“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遗,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可知,郑板桥在淮县遭遇荒年、百姓陷入“人相食”的绝境时,不顾他人劝阻,果断决定开仓放粮,即便需独自承担可能的罪责也不退缩,最终让万余百姓得以存活,这一行为凸显出郑板桥在百姓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担当,是其“以民为本”理念的实践。
两则材料虽一写“宴酣之乐”,一写“荒年赈灾”,场景不同,但都勾勒出古代士大夫心系百姓、“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人格,展现了他们以百姓福祉为己任的精神境界。
【点睛】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百姓在出游啊。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并且酒也清冽;野味野菜,杂乱地在面前摆放着,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在欢乐。那个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啊。
【乙】郑燮,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他擅长画竹子和兰花。(郑燮)曾经担任范县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他为官清廉),家中没有收受的贿赂,公文案卷没有拖延未办的。郑燮在公务之余,就常常和文人学士一起畅饮,吟咏诗歌,以至于有人忘记了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郑燮)调任到淮县担任县令,正遇上荒年,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郑燮打开粮仓救济百姓,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级辗转申报,百姓难道还能活下去吗?(如果)上面怪罪下来,我承担罪责。”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郑燮)离任的时候,当地的百姓沿着道路(为他)送行。
5. 冲向 日光 和乐 同“嘱”嘱托 6.(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2)我看了敬夫的来信,得知了此楼的美好。 7. 阴雨连绵 风和日丽 以物喜,以己悲(或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相同:无论自身处境如何,“古仁人”和张九龄都以治国安邦为己任,都有家国担当和爱国情怀。
不同:“古仁人”不为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动摇内心,意志坚定,浑然忘我;张九龄虽因被贬而愁绪满怀,渴望超脱世俗,但仍然牵挂国事,以国事为己任。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选取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的经典片段,展现了两位宋代文人对楼观景致的独特感悟。甲文通过阴晴两种景象的对比,引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境界;乙文则借张九龄典故,抒发了“伤时感事”的家国情怀。两文都体现了士大夫“心系天下”的精神追求,但甲文更重哲理思辨,乙文偏重历史追怀。在艺术手法上,甲文善用铺陈对比,乙文则注重情景交融,共同构成宋代散文“文以载道”的典范。
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浑浊的浪冲向天空。排,冲向。
(2)句意: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
(3)句意:粮食丰收,百姓和乐。和,和乐。
(4)句意:并且写信来嘱托我为这座楼写一篇记。属,同“嘱”,嘱托。
6.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予:我。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或:或许。异:不同于。二者之为:以上两种表现。
(2)余:我。敬夫:指张敬夫。书:信。知:知道,了解。兹:这。胜:美景。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联系甲文第①段中的“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可知,这里描绘的是阴雨连绵时洞庭的景象,所以第一空应填“阴雨连绵”。
第二空:联系甲文第②段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可知,这里描绘的是风和日丽时洞庭的景象,所以第二空应填“风和日丽”
第三空:联系甲文第①段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第②段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迁客骚人会因为洞庭的阴雨或晴和之景,产生悲或喜的不同情绪,体现出“以物喜,以己悲(或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的特点,所以第三空应填“以物喜,以己悲(或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第四空:联系甲文第③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古仁人和范仲淹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所以第四空应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联系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古仁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国君忧虑,完全超脱于个人喜悲,一心系于家国天下。而乙文中,从“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能看出,张九龄虽因被贬,在平居闲暇时登楼赋诗,会有超脱尘世的思绪,但当他感伤时事时,内心从未有一天不牵挂朝廷,可见他虽会因自身被贬的境遇产生愁绪,渴望超脱,却依旧心系国事。所以二者相同之处在于,不管自身处境怎样,“古仁人”与张九龄都把治国安邦当作自己的责任,有着深厚的家国担当与爱国情怀;不同之处是“古仁人”不会因外物和自身处境的变化而让内心的喜悲有所动摇,意志十分坚定,能做到浑然忘我;张九龄虽因被贬而满是愁绪,渴望超脱世俗,可还是牵挂国事,以国事为自己的责任。
【点睛】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扬扬,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咆哮,猿猴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怀,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万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迎着清风,那真是快乐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广汉(人)张敬夫任荆州知州的第二年,粮食丰收,百姓和乐,官署里没有繁杂的事务。(他)常常不满官学大门之外就是高高的城墙,于是凿开城门开辟道路,使(道路)延伸到白河岸边,并且在上面建造楼台来标示这个地方。一天,张敬夫和客人前往登楼,(只见)长江和众多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而西陵一带的群山,在烟岚迷濛、云气昏晦中,都在高空云雾和江湖水汽之外时隐时现。张敬夫于是回头感叹道:“这大概就是曲江公(张九龄)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吧?从前他离开宰相之位,来这里担任知州,在平日闲暇的时候,登楼赋诗,大概都有着无拘无束、超脱尘世的思绪。但到他感伤时事的时候,他的心里没有一天不牵挂着朝廷。……可悲啊!”于是(他)题写匾额为“曲江之楼”,并且写信来嘱托我为这座楼写一篇记。
我读了张敬夫的信,才知道这座楼的美景。(我)渴望能有机会和张敬夫一起在楼上游览,眺望江河山川,观赏楼的规模形制,然后举起酒杯相互劝酒,来吟诵张公(张九龄)的诗作,并且在千年之后遥想他的为人,差不多就能慰藉我一向的心愿了。张公(张九龄)已经远去,但读他诗作的人,没有不为他合上书卷而深深叹息的。这样看来,是非邪正的实情,本是自然的道理,也是人们心中不可遏制的情感。
9.B 10.C 11.C 12.(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导语】《小石潭记》与《岳阳楼记》均为唐宋散文名篇,却呈现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清幽寂寥,以“凄神寒骨”的景物暗合其贬谪心境,虽见游鱼之乐,终难掩“悄怆幽邃”的孤寂。范仲淹则突破个人悲喜,在洞庭湖的万千气象中提炼出“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其阔大胸襟与家国情怀跃然纸上。一者寄情山水难遣孤愤,一者超然物外心系天下,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两面镜像。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B.句意是:(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犬牙: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一词多义。
A.代词,代指这件事/动词,到;
B.连词,因为/介词,按照;
C.代词,这样/代词,这样;
D.连词,表顺承,然后/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
故选C。
1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C.【甲】文作者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内心本就“忧伤凄苦”。虽小石潭的自然美景曾让他“心乐之”,但潭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氛围,最终触发了他内心的孤寂与悲凉——作者并未“彻底摆脱忧伤心情”,反而被景物勾起了更深的贬谪之苦;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时隐时现。
(2)以:因为;物:外物(的优劣);己:自己(的得失)。此句为互文句式,翻译时应当注意两句句意的结合。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3. ①. 像鸟张开翅膀 ②. 情趣 ③. 贬官 ④. 美景 14.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②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 15.这些“乐”反映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寄情山水的情怀。他虽遭贬谪,却能以豁达的心态欣赏自然之美,与百姓共游同饮,体现了其不以个人得失为念的胸襟和与民同乐的儒家政治理想。同时,“乐”也暗含了对滁州政通人和的欣慰,展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16.【甲】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乙】文描写快哉亭的雄奇景色,抒发了作者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导语】两文皆以亭观景,各臻其妙。《醉翁亭记》以山水之乐寄寓超脱,笔调闲适;《黄州快哉亭记》借江涛风云抒豁达胸襟,气象雄浑。欧阳修温润含蓄,苏辙豪放跌宕,同显宋人风骨。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句意: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意:情趣。
(3)句意: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谪:贬官。
(4)句意: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胜:美景。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1)得:领会;寓:寄托。
(2)倏忽:一瞬间;动:使……惊动;骇:使……惊骇;久视:长久地欣赏。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可知,在作者看来,欣赏山水的乐趣在于让心灵愉悦,早上前往自然界里欣赏风景,傍晚回去,欣赏四季的美景,其乐无穷;这体现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
根据《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虽然作者贬谪到滁州,但他在此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百姓在太守的治理下安居乐业,他们在闲暇时间里与家人们一同出游,享受太平盛世的和平之乐。太守有时和下属一同到山间玩乐,虽然没有悦耳的音乐,但大家一起玩得非常融洽,其乐融融,这体现滁州政通人和的欣慰,展现了作者其不以个人得失为念的胸襟。
根据《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禽鸟因在山林里自由生活而感到快乐,人们跟随着太守出游,感受到盛世的快乐,太守因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这体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根据【甲】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可知,【甲】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
根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后文的“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欧阳修在寄情山水获得内心的快乐,但其真正的快乐是与民同乐,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内心因而觉得快乐。由此可见,【甲】文写景是为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根据【乙】文“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可知,作者在快哉亭上看到雄奇壮丽的长江美景,内心为之感到欢快。
根据“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可知,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胜景的,这体现了作者对张梦得不因被贬而忧伤,乐观看待生活中的挫折,赞赏他在哪里都能享受到生活快乐的豁达。所以【乙】文描写快哉亭的雄奇景色,抒发了作者赞赏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点睛】参考译文:
【甲】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江、沔江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在亭子里能看到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可以在亭中的几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17.C 18.(1)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2)他们称王称霸的谋略,都是在未做官时就早已定下的,不是做官后才学习的。 19.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20. 先忧后乐 敬仰 怀念 赞美
【导语】【甲】以“古仁人之心”立论,通过“进退皆忧”的悖论推导出“先忧后乐”的千古名句,展现士大夫的担当精神。【乙】苏轼以追慕口吻勾勒范仲淹形象,既赞其“忧天下”之志如本能天性,又以“未谋面而敬爱四十七年”的深情,凸显贤者人格的感召力。两文一论道一述人,共塑传统士人的精神丰碑。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思想感情/名词,为人;
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
C.都是动词,到;
D.动词,推辞/动词,告别;
故选C。
1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王霸:称王称霸;略:谋略;畎亩:田野,此处指民间;仕:做官;学:学习。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范公的功德,大概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别人写的)序来流传。“公之功德”是句子的主语;“盖不待文而显”是对“公之功德”的陈述;“其文亦不待叙而传”与前一句在意思上有并列关系,是分别对“公之功德”和“其文”的表述。
故断为: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20.本题考查综合理解与分析能力。
第一个空,由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这句话直接体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乙文第③段“公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志”也表明了范仲淹有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远大抱负。因此,第一个空应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先忧后乐”。
对于乙文中苏轼对范仲淹的三种不同情感,可以从三个段落中分别找到依据。由乙文第①段“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可知,苏轼读到范仲淹的墓碑时感动流泪,表现出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由第②段“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可知,苏轼从八岁起就敬爱范仲淹,至今已有四十七年,这表现出他对范仲淹的怀念之情;由第③段对范仲淹的功绩和品德的赞美,以及“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可知,苏轼对范仲淹充满了赞颂之情,认为天下人都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尊他为师。
【点睛】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庆历三年,我苏轼才八岁入乡校读书,嘉祐二年,我初次参加进士考试抵达京城,这时范公已去世。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来竟没有见上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时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是在未做官时就早已定下的,不是做官后才学习的。范公在为母亲守孝期间,就已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他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如今他集仁义礼乐、忠信孝悌于一身,大概就像对饮食的饥渴一样,片刻也不能忘怀。像火的热,像水的湿,大概是他的天性就有不得不这样的表现。即使他随意写文章、说玩笑话,也一定会自然地归结到这个宗旨上。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尊崇他。
21.(1)命名、取名(2)遇到、碰上(3)难道(4)由此、从这里 22.(1)凡是天地间的山川、园林池塘这类景物,在春天最为繁盛。(2)既然这样,那么登上这座楼的人,就不只是为了登高远望、听着管弦乐曲取乐。 23.苟七八月之间/旱苗将槁矣/或水潦横流/浸及陇亩/略无禾苗 24.相同点:两文均体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儒家情怀,将个人情感与民生疾苦相联系。不同点:《岳阳楼记》以“先忧后乐”升华至政治理想,更具普世性;《宜秋楼记》聚焦农事丰歉,更具体务实,体现地方官的治理责任。
【导语】本文以秋景为媒,展现了“乐人之乐,忧人之忧”的士大夫情怀。通过“宜秋”之辩,巧妙将自然时序与民生疾苦相勾连。丰年则见“金穗累累”之乐,灾年则闻“哭泣相对”之忧。这种“登临兴怀”的书写模式,既承袭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传统,又以塞外屯田的特殊视角,赋予楼阁记体散文新的政治内涵。语言简净,情理交融。
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把这座楼命名为“宜秋”。名:命名、取名。
(2)句意:遇到丰收的年景。值:遇到、碰上。
(3)句意:难道他们的心里不忧愁吗?宁:难道。
(4)句意:由此看来。由是:由此。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凡:凡是;山川:山和河流;园池:园林和池塘;之:的;于:在;春:春天;为:是;盛:繁盛,旺盛。
(2)然则:既然如此,那么;登:登上;斯:这;楼:楼阁;者:……的人;非徒:不仅仅;凭高:凭借高处;眺远:远望;闻:听;管弦:管弦乐曲;为乐:作为乐趣。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如果在七八月间,遭遇旱灾导致禾苗将要枯萎,或是洪水泛滥淹没田野,田里几乎看不到禾苗。“苟七八月之间”引出假设,可以断开;“旱苗将槁”与“水潦横流”是并列的两种灾害情形,中间可以断开;“浸及陇亩”是水灾的结果,“略无禾苗”是灾害的最终表现。据此断句为:苟七八月之间/旱苗将槁矣/或水潦横流/浸及陇亩/略无禾苗。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相同点:两文都未将登楼忧乐局限于个人境遇,而是与百姓生计深度绑定,彰显儒家“心系天下”的情怀。《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直接将个人忧乐置于“天下人”之后,担忧天下人所忧的民生疾苦,喜悦天下人所乐的安定幸福,完全以百姓福祉为忧乐的核心。《宜秋楼记》中“睹禾黍之盈畴,金穗累累……则心岂不乐乎”“旱苗将槁矣……浸及陇亩,略无禾苗……则其心宁不忧乎”,更是直白地以农事丰歉定忧乐。见百姓庄稼丰收便心生喜悦,见百姓作物遭灾便满心忧虑,个人情感完全随民生疾苦起伏,与《岳阳楼记》“忧乐系民生”的内核一致。
不同点:忧乐的聚焦维度与精神高度有别。由《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说明无论身处朝堂(执政者)还是江湖(在野者),都需心系百姓与天下;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的忧乐超脱了个人境遇的束缚,升华为“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这种理想不局限于特定身份与时代,能为所有心怀天下者提供精神参照,具有广泛的普世价值;
由《宜秋楼记》“睹禾黍之盈畴,金穗累累,异亩同颖,则心岂不乐乎”“旱苗将槁矣,或水潦横流,浸及陇亩,略无禾苗……则其心宁不忧乎”可知,作者忧的是辖区百姓“无禾苗则无收成”的饥寒,乐的是百姓“金穗累累则有温饱”的安定,忧乐的范围限定在地方治理的核心事务(农耕)上,体现的是地方官对辖区民生的具体关切,务实且贴合地方治理的实际需求。
【点睛】参考译文:
我居住在夏地的第七年,在城东边的金波湖南边,挑选了一块地势高而干燥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楼阁。楼阁四周都是田野,靠着栏杆放眼远望,方圆百里的景色都能尽收眼底,我把这座楼命名为“宜秋”。有位客人对我说:“凡是天地间的山川、园林池塘这类景物,在春天最为繁盛。如今您把楼命名为‘宜秋’,这大概也有什么说法吧?”我回答他说:“如今我把楼命名为‘宜秋’,其中的意义可重大了。每年七八月间,庄稼都成熟饱满,东边的高地、西边的田野,一片郁郁葱葱、连绵成片,放眼望去没有边际。身负治理百姓、掌管地方事务职责的人,若遇到丰收的年景,摆下酒席邀请宾客,看见田野里满是庄稼,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不同田垄里都长出饱满的谷粒,心里难道会不快乐吗?可如果在七八月间,遭遇旱灾导致禾苗将要枯萎,或是洪水泛滥淹没田野,田里几乎看不到禾苗,农夫农妇们相对哭泣,那么身负地方职责的人,难道他们的心里不忧愁吗?既然这样,那么登上这座楼的人,就不只是为了登高远望、听着管弦乐曲取乐。大概更要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百姓的忧虑当作自己的忧虑啊。哪里是贪图一时感官的娱乐,做这种毫无益处的事呢?由此看来,这座楼对治理地方、推行教化有很多补益,把它命名为‘宜秋’,不也很恰当吗?”
25.C 26.(1)不因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卫士牧马,践踏了百姓庄稼,范纯仁逮捕一人并(对其)处以杖刑。 27.D 28.范仲淹的“忠”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担当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范纯仁对践踏庄稼的卫士处以杖刑,维护了百姓利益;发放常平仓粮赈济百姓,并独自承担自私发放的责任,心怀百姓,正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和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的具体体现。
【导语】这两篇文本展现了宋代士大夫的精神品格。《岳阳楼记》通过写景抒情,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最终升华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体现了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范纯仁传》则通过具体事例,刻画了范纯仁敢于担当、为民请命的形象,其“擅发常平粟振贷”的举动正是对父亲政治理念的践行。两文一重议论,一重叙事,共同诠释了宋代士大夫“忠君爱民”的核心价值。
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放晴/动词,散开;
B.名词,日光/名词,景色;
C.动词,派/动词,派;
D.副词,或许/代词,有的人;
故选C。
2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以:因为。物:外物。己:自己的处境。注意互文的修辞,前后句互为补充。
(2)践:践踏。稼:庄稼。捕:逮捕。杖:处以杖刑。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第①段描写阴雨连绵的萧瑟之景,引发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伤之情,第②段描写春光明媚的明丽之景,引发“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悦之情可知,这两段对比的是“因景生情”的览物之情,而非“人生境界”;
B.根据①②段通过写景抒发情感,重点描绘岳阳楼不同天气下的景色,并非记叙事件,第③段以议论为主,探讨“古仁人之心”,提出“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可知,全文以抒情、议论占主导,记叙仅为辅助(如“乃重修岳阳楼”等短句);
C.根据甲文第③段借“古仁人”之口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侧重理想境界。乙文通过范纯仁杖责扰民卫士、开仓放粮赈灾等具体事件,展现其心系百姓、勇于担当的品质,侧重实践行动。可知甲文借古喻今,以议论立言;乙文以事显人,通过叙事展现人物品格。二者虽都体现“为民”思想,但核心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不能简单说“核心思想一致”;
故选D。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心中的“忠”是无论身处何地,都心系国家和百姓,把国家和百姓的忧乐置于个人之上,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不懈努力。
根据乙文中“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发粟赈之”可知,在饥荒来临时,范纯仁不顾可能面临的责罚,果断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独自承担责任,这是将百姓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是对“忠”的具体践行,与范仲淹心怀天下百姓的“忠”的思想一致。
【点睛】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不断的雨,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呼啸,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香气馥郁,青葱繁茂。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浮动的波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中做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纯仁担任襄邑县知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践踏了百姓庄稼。范纯仁逮捕一人并(对其)处以杖刑。(范纯仁)出任庆州知州。当时秦中正遭遇饥荒,(范纯仁)擅自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灾。有的人指责他发常平仓所保全的百姓人数不真实。(皇上)下诏派使者核实。(那时)正值秋天大丰收,老百姓高兴地说:“您实在是救活了我们,怎么能忍心牵累您呢?”昼夜争着把粮粟归还。等到使者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
29. 居高面下 距离 30.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 31.(1)有一座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
(2)(草庐)年久失修,破败漏雨,不能遮蔽风雨。 32. 记录游踪 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 对松柏坚韧品质的赞赏及对清幽轩室的喜爱 33.同:都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异:【甲】文还体现出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乙】文则流露出对松柏坚韧品质的赞美以及在清幽环境中获得的闲适自得之情。
【导语】这篇文言文对比阅读选取了《醉翁亭记》与《后知轩记》的经典片段,展现了宋代与明代文人不同的山水情怀。甲文以“乐”字贯穿,通过移步换景的笔法勾勒出滁州山水之美;乙文则以“后知”立意,在简朴的园居生活中寄寓人生感悟。两文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物我交融”的审美追求,但情感基调一明朗一含蓄,形成鲜明对比。
29.本题考查实词。
①根据成语解词法:“身临其境”,意思是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临:到。据此推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中的“临”同样表达“到”并在其上的意思,可引申为“居高面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句意: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
②运用联系语境法,“园去城二余里”,意思是园子距离城邑有二里多路。去:距离。
30.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算起来栽种它们的时间才四十年,却已经长成树林了。
“计其植日”是动宾结构,“计”是谓语动词,“其植日”是宾语;“才四十年是对前面“计其植日”的补充说明;“而已成林”是一个完整的陈述,表达一种结果状态。
即断句应为: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面下;
(2)岁久:年久;敝漏:破败漏雨;蔽:遮蔽。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山行六七里”可知,表明行走的路线是在山中行进六七里,“渐闻”体现出随着行程推进,逐渐听到水声的过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则点明最终到达的地点是醉翁亭。通过这些表述,清晰地记录了从出发到抵达醉翁亭的游览踪迹,让读者能跟随文字感受游览的路径。
根据【乙】文“园去城二余里”可知,说明所处园子与城邑的距离,“松柏之间”指出所在的具体方位,“中设一扁”提及在轩中的布置。从整体来看,是在记述从城市到南园,再到松柏间草庐(后知轩)的行踪,把游览过程中的位置变化呈现出来。故填写:记录游踪。
第二空:根据【甲】文“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亭子比作“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生动形象地写出醉翁亭的形态,让读者能直观想象出亭子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样子。
【乙】文需从文中找善用修辞写景物的句子,根据“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可知,可看作运用夸张的修辞,正常情况下落日后光线变弱,此处说还能辨认蝇头小字,突出轩的“疏朗空洞”、明亮程度,通过这种修辞展现后知轩的特点。所以【乙】文对应填: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体现要素二“善用修辞写景物”。故填写: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
第三空:【甲】文“寄情山水,记述了宴酣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欧阳修描绘滁州山水美景,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又写滁人游、太守宴等场景,把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与民同乐的情怀融入这些景与事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凸显主旨。
【乙】文作者改造草庐为轩,根据“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可知,松柏在寒冬展现出坚韧品质,作者借对松柏的描述,以及对改造后轩室的记述,流露出对松柏这种坚韧品格的赞赏,同时也有对后知轩的喜爱之情,是把情感融入到对松柏、轩室的描写中,故填写:对松柏坚韧品质的赞赏及对清幽轩室的喜爱。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相同点:
根据【甲】文第②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可知,详细描绘醉翁亭周边朝暮、四时景色的变化,如早上山林雾气散开,傍晚云雾聚拢山洞昏暗,春天野花飘香,夏天树木繁茂成荫等,作者陶醉于这些自然景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直接表明因欣赏山水美景而获得无尽乐趣,体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根据【乙】文“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间,有一草庐……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可知,描述南园中的松柏成林之景,以及草庐改建为后知轩后的清幽环境,作者常来此园躲避喧嚣,对园中的松柏、轩室等景致进行细致呈现,能看出其对这处自然山水(园景)及清幽环境的喜爱,愿在此处寻得宁静。
不同点:
根据【甲】文第①段中“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欧阳修被贬滁州,他在醉翁亭与客饮酒赏景,不仅自己享受山水之乐,还关注滁人的游乐,体现出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情怀。同时,他借寄情山水,排遣因仕途不顺带来的抑郁等复杂情绪,山水之乐承载着他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想的双重寄托。作者仕途遇挫,在山水间寻找慰藉,将个人的抑郁、烦闷融入对山水的欣赏与游乐中,以山水之美、游乐之趣来舒缓内心的不畅,让自然山水成为排解忧愁的出口。
根据【乙】文“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可知,松柏是后凋之材,要在岁寒时才显露出其坚韧品质,借对松柏的描述,赞美松柏在寒冬中坚守、不屈的品质,实则也可能是作者自身追求这种坚韧品格的体现。
作者因城市中人事繁杂、应酬劳累,到南园躲避喧嚣,改建草庐为后知轩后,轩室疏朗空洞,环境清幽,“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展现出在此处可享受宁静、专注的氛围,流露出在这清幽环境中远离纷扰,获得闲适、自在、惬意的心境。
两文在对自然山水喜爱的基础上,【甲】文有着与民同乐和排遣抑郁的独特情感,【乙】文则侧重于对松柏品质的赞美和在清幽处得闲适的情感,情感异同通过具体文段内容得以体现。
【点睛】参考译文:
【甲】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乙】我家住在城里,人事繁杂,应酬让人劳累。老母亲健在,按礼不能远离,每天只能到南园躲避喧嚣。南园距离城邑二里多,没有其他杂树,柏树大约有三百株,松树只有五棵,算起来栽种的时间才四十年,却已经长成树林了。松柏之间,有一间草庐,年久失修,破败漏雨,不能遮蔽风雨,而且矮小狭窄,就像坐在陷阱里一样。不得已只好改建它。拆掉茅草,用瓦片覆盖屋顶,左右两边设置窗户,前后造了门,(使得草庐)开阔明亮,太阳落山后还能辨认出蝇头小字。里面挂了一块匾额,用“后知轩”来命名它。松柏都是到了冬天才凋谢的栋梁之材,必须经过严寒才能显现出它们的品格;而且居住的这间四面明亮的屋子叫做“轩”,谁说这个名字与实际情况不相称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