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5:4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
②不逾矩
③非学无以广才
④险躁则不能治性
⑤将复何及
(2)下列选项中,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两则材料都写到“学”,仿照“学须静也”句式,按下面提示,结合材料一填写相关内容。
学须 也,因为 。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
3.下列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博学而笃志。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逝者如斯夫。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意在阐明什么?
6.文章是如何突出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①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②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走。居五日,李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③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王生惊觉。
(节选自《李生论善学者》,有删改)
[注]①信:真的,确实。②志:记住。③冀:希望。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亦说乎/王生不说
B.温故而知新/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C.三人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D.冀闻道也/国人道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①思而不学则殆。
②王生益愠,不应而走。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认为,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都是快乐的事。
B.甲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要比“知之”和“乐之”更重要。
C.乙文中有人认为“王生”不善学,“李生”对好友“王生”持以关心的态度。
D.两文都谈论了学要有法,甲文直接提出要领,乙文用李生劝友的故事说学法。
(4)王生的“不善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结合甲文,请你给他提出两点建议。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傅永发愤读书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①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③。永乃发愤读书,涉猎④经史,兼有才干。帝每⑤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⑥,唯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 傅永列传》)
【注释】①寻:不久。②让:责备。③报:回复,回答。④涉猎:粗略地阅读。⑤每:经常⑥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择其善者而从之 场主积薪其中《狼》
C.清河人也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D.永乃发愤读书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4)选文甲中第二章孔子谈论了有关 问题;选文乙中“帝”对傅永的评价,则从侧面强调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乙】
看文字如捉贼,须于盗发处,自一文①以上,赃罪情节都要勘出,莫只描摸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他在何处做贼,亦不得。读时要体认得亲切,解时别白②得分晓,如此读书方为有益。
(节选自《朱子读书法》)
【丙】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③,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④取舍于其间。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一文:一文钱。②别白:分辨明白。③纷错:纷繁错杂。④遽:仓促。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竹之关节,较坚硬,这里指关键之处。
9.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加点字释义
有朋自远方来 字源法: 甲骨文 篆书 隶书 本义:两串玉系在一起→引申 义:凤高飞时群鸟追随→比喻 义:品行良好的人相结交 (1)
亦不得 课内迁移法:不亦说乎 (2)
然后可以有得尔 词典查阅法:①……是对的;②指示代词,这样;③然而;④……的样子。 (3)
10.阅读《〈论语〉十二章》后,同学们展开了交流,请你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小语:我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有疑问,“说”和“乐”都表示快乐的意思,二者可以互换吗?
小文:我觉得不行。“乐”指的是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很高兴,是外在的快乐。
小语:我明白了。那么“说”指的就是(1)
小文:厉害。
小语:我还不明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
小文:噢,这句话的意思是(2)
11.阅读材料后,小语和小文针对其中的学习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小文:我发现丙文层次很清晰,他先提出(1) 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2) 和(3) 的读书方法。
小语:乙文中的读书方法更有趣,他说“看文字如捉贼”,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
小文:(4)
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方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约定
B.下车引之 吸引
C.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越过
D.饭疏食饮水 吃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
A.温故而知新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博学而笃志
14.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A.广泛学习且能树立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B.广泛学习且能树立自己的志向,急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C.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D.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急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力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崇尚诚信,甲文中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他的儿子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乙文中曾子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其中之一便是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
B.两文都蕴含着“知错就改”的道理。甲文中友人虽然有错在先,但在元方指出自己错误后,能够“下车引之”致歉。乙文中孔子认为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加以改正。
C.两文都提倡德行高尚。甲文中元方懂得“信”和“礼”,辩驳有理有据,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乙文中孔子认为用不合乎道义的手段取得富贵是不对的。
D.两文出处均为经典文言文,《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平民百姓的言谈、逸事。《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16.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① ”。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② ”。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乙】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①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②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注释】:①扶风:地名 ②辄:就
1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
B.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
C.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
D.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
1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不亦说乎 ;
三军可夺帅也 ;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
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19.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充少孤,乡里称孝。
20.能否取得好成绩,学习方法很重要。【甲】【乙】两文中都说到了哪种学习方法,联系实际说说你有何启示。
《第3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1) 同“悦”,愉快。 越过。 增长。 轻薄。 来得及。
(2)D
(3)①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②依靠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4) 学须“志”也, 因为孔子说自己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可见立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导语】这两则经典材料展示了古代先贤对于学习和修身养德的见解。材料一选自《论语》,记录了孔子关于学习、交友、修身的教导,强调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和面对困境的乐观态度。材料二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则重点论述了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于静心和节俭,强调了学习与成才的密切关系。两则材料共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展示了古人对学习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深刻理解。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翻译: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说”:同“悦”,愉快。
②翻译:不会超过法度。逾:越过、超过。
③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④翻译: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险:轻薄。
⑤翻译:又怎么来得及呢。及:来得及。
(2)本题考查断句。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意思是: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由此可知,“年”和“意”分别是主语,“与时驰”“与日去”是谓语部分,应分开;“枯落”是“成”的宾语,二者之间断开。因此应断句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故选D。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有:
①堪:能忍受;忧:困苦;乐:乐趣。
②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修养;俭:节俭;养:培养。
(4)本题考查仿写。
“学须静也”意思是: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强调了“静”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结合材料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可知,孔子说自己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可见立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先立下志向,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和方向;结合“非志无以成学”可知,此句同样强调了志向对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由以上分析可进行仿写:学须“志”也,因为孔子说自己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可见立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先立下志向,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去复习、实践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贤德啊,颜回!”
材料二:有道德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2.D 3.C 4.(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几个人同行,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就在其中。 5.意在阐明要加强个人修养,做一个道德高尚、心胸豁达之人 6.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人们不能忍受“陋巷”的困苦与颜回在“陋巷”自得其乐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导语】《论语》十二章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学习态度、修身方法、价值追求等。文章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阐明了如“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安贫乐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思想,体现了孔子对道德修养、治学态度和个体行为的高标准要求,塑造了颜回等道德楷模形象,突出儒家崇尚仁德、人和的核心精神。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舍生取义”这个成语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赞美那些为了公正和正义而舍弃自己生命的人。这并非是源自《论语》。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C.句意: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饭:吃;疏食:粗粮;水:冷水;肱:胳膊;
(2)三人:几个人;焉:于此,在这里。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点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在孔子认为,虽然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会因此而觉得恼怒,依旧和善地对待他们,这样的人就符合君子的标准了,由此可见,作者在此强调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加强自身的道德的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心胸豁达的人。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手法。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意思是,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在此作者运用对比手法,颜回生活很简陋,只是在陋巷里,物质简单,别人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条件,而颜回却不觉得这样很苦,将别人和颜回对待“陋巷”的态度进行对比,强调颜回虽然物质生活简陋,但精神生活丰富,表现其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7.(1)A
(2)①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②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3)B
(4)①只记不思:王生虽然能够记住老师所说的话,但他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②不虚心接受:当李生指出他的问题时,王生不仅不接受建议,还生气地离开了。③缺乏反思:王生在面对批评时没有进行自我反思,而是直接生气离开。
示例:正如《论语》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因此,建议王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论语》中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建议王生要善于向他人请教,尤其是当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时,应该虚心接受并改正。
【导语】这篇文章选自《论语》和《李生论善学者》,通过孔子的几段言论和王生、李生的对话,探讨了学习的正确方法。《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强调了学习要温故知新、学思结合以及从善如流的重要性。而乙文通过王生因为只记不思而未能真正掌握学习之道的故事,呼应了《论语》的教诲。总体来看,文章通过理论与故事的结合,突出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在学问追求中的重要性。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说:都通“悦”,愉快;
B.而: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但,却;
C.行:行走/行为操守;
D.道:真理,道理/讲述,谈论;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①思:思考;而:但;殆:疑惑。
②益:更加;愠:生气、恼怒;应:回应;走:跑。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甲文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强调“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比“好之”和“知之”更重要,而不是“‘好之’要比‘知之’和‘乐之’更重要”,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主观表达。
一问,结合乙文“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以及“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可知,王生认为记住老师说的话就是善于学习,而李生指出他只是记住知识却不思考,这样最终不会有成就。由此可知,王生的“不善学”体现在只记不思,虽然能够记住老师所说的话,但他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
结合乙文“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可知,李生给王生指出学习应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的建议,话还没说完,王生就变了脸色离开。由此可知,王生的“不善学”体现在不虚心接受,当李生指出他的问题时,王生不仅不接受建议,还生气地离开了。
结合乙文“王生益愠,不应而走”可知,面对李生对他学习方法的批评,王生不仅更加生气,而且不回应就跑开了。由此可知,王生的“不善学”体现在缺乏反思,在面对批评时没有进行自我反思,而是直接生气离开。
二问,结合甲文“学而不思则罔”可知,孔子强调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由此可知,正如《论语》中所说,学习需要思考,所以建议王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甲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孔子认为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要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有缺点就加以改正。由此可知,建议王生要善于向他人请教,尤其是当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时,应该虚心接受并改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学而》)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为政》)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雍也》)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述而》)
【乙】 王生爱好学习却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却不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理睬李生而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的优点而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一句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这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王生(听了之后)才醒悟过来。
8.(1)C
(2)①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②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写) 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3)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4) 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学习的重要(学习使人成长)
【导语】整篇文章通过《论语》和《北史》两个选段,展现了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以及傅永的学习精神。孔子强调了学习的乐趣、思考的重要性以及从他人身上学习的态度,而傅永则展现了发愤学习的毅力和才能的结合。两者共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广泛涉猎知识的必要。乙文中的帝王评价则从侧面体现了傅永文武双全的特点,突出了勤勉学习的实际成果。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代指学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B.代词,代指他们/代词,代指麦场;
C.都表判断语气,无实义;
D.于是,就/才;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时,按时;习,温习;说,同“悦”,愉快。“不亦说乎”为反问句。
②贼,贼兵;作,写作;唯,只有。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语义完整,应断开;“请洪仲”表示他向洪仲请教,意思独立,应断开;“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则是洪仲对他的态度。所以断句为“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选文甲中第二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谈论了有关“学习方法”(学与思的关系)问题;选文乙中“帝”对傅永的评价“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则从侧面强调了“读书学习可以提升人的能力”(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在甲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相互结合的重要性,属于学习方法的探讨。在乙文中,傅永发愤读书后,具备了经史知识和才干,皇帝的评价突出了读书使傅永获得了全面的能力提升,体现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而》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为政》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雍也》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述而》
【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到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经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9. 志趣相投的结交者,志同道合的人 也 指示代词,这样 10. 学习是将知识自我消化的过程,是内心的愉悦。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11. 读书应熟读精思 读书要先易后难 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 看书如同捉贼,必须从发现盗贼的地方,(将他所犯的)哪怕一文钱的罪案,都要追查出来。作者意在告诉我们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导语】这篇文言文摘录了《论语》、朱熹的读书方法及观书建议,展示了古代思想家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思考。孔子强调“温故知新”和友好交流的乐趣,体现学习的重要。朱熹则以生动比喻说明读书需要深度分析和谨慎思考的过程,强调在阅读中潜心研究、逐步推理。两者结合引导读者在个人学习中不仅重视知识的积累,更关注方法的运用和内心提升。这种观念对现代学习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9.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①根据字源法,“朋”本义是两串玉系在一起,引申义为凤高飞时群鸟追随,比喻义为品行良好的人相结交。在“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中,“朋”取其比喻义,指的是志趣相投的结交者,志同道合的人。句意: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②联系课文解释,“不亦说乎”句意:不也是很愉快的吗;亦,也。据此可知“亦不得”中的“亦”理解为“也”。句意:这样也不算有收获。
③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确定“然”是指示代词,这样。句意:这样之后就能够有所收获了。
10.①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的是学习并按时温习知识这一行为带来的愉悦感受。学习本质上是个人对知识的吸收、理解与内化过程,这种愉悦更多源自内心对知识的探索、掌握后所产生的满足感,是一种相对内在、自我的情感体验。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故,学过的知识,旧知识;可以,可以凭借;为,做。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1)根据丙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知,读书首先要熟读,接着要精思,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提出的观点是:读书应熟读精思。
(2)根据“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可知,将读书比作砍伐坚硬的树木,要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后再处理关键、困难的部分。所以论证的读书方法是:读书要先易后难。
(3)根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可知,把读书遇到疑问比作解开乱绳,遇到不通之处就暂且放下,慢慢梳理,体现出读书要平心静气,不急躁,从容地去处理问题。所以论证的读书方法是: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
(4)根据乙文“看文字如捉贼,须于盗发处,自一文以上,赃罪情节都要勘出,莫只描摸个大纲”可知,将“看文字”比作“捉贼”,形象地强调读书需具备严谨细致的态度。捉贼时,不能仅确认盗贼身份,还得彻查其作案细节,包括赃罪情节等。同理,读书不能只了解大致内容,而要深入探究每个细节,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书中要义,掌握知识的全貌,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习并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学而》)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为政》)
【乙】研读文章就像捉拿盗贼,必须在盗贼作案的地方,从一文钱以上,盗窃罪行的具体情节都要查清楚,不要只大略地了解个大概。就算知道这个人是盗贼,但不知道他在哪里作案,这也是不行的。读书时要体会得真切,解读时要分辨得清楚,像这样读书才会有收获。
【丙】大致来说,看书首先必须熟读,让书中的话都好像是从自己口中说出来的一样。接着要精心思考,让书中的意思都好像是从自己心里想出来的一样,这样之后就会有所收获。至于对文章的含义有疑问,各种说法纷繁错杂,那就也要虚心冷静思考,不要在其中仓促地做出取舍。大概要像缓慢前行、小心站立,处在安静的地方观察变动的情况,就像砍伐坚硬的树木,先砍容易砍的地方,然后再砍关节处;又像解开杂乱的绳子,有地方解不开就暂且放下,慢慢地去梳理。
12.B 13.A 14.C 15.D
【导语】这两则选文分别出自《世说新语》和《论语》,展现了古代中国对诚信、礼仪和自我修养的重视。甲文通过陈太丘与友人的故事,强调了守信的重要性和对无礼行为的批评。乙文则通过孔子和曾子的言论,阐述了自我反省、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以及追求高尚品德的价值。两文共同传达了儒家思想中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体现了古人对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1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B.句意:下车拉元方的手。引:拉。
故选B。
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意思是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而:连词,表顺承;
A.句意: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而:连词,表顺承;
B.句意: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而:连词,表转折;
C.句意:弯着胳膊当枕头。而:连词,表修饰。
D.句意:广泛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而:连词,表并列;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笃:坚定;笃志:坚定志向;切:恳切;切问:恳切地发问;
故选C。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世说新语》确实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但它主要记载的是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并非平民百姓;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16. 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导语】材料旨在通过对颜回与范仲淹的事例分析,探讨人生境界与价值追求。文章结合《论语》中颜回心怀大义、乐于克己的儒家思想及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的理念,展现了二者以道义为先、超脱世俗追求的精神内核。从文本内容到思想内涵,文章强调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大我”的价值观,对现代人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根据材料一“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的意思“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分析,原因是“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即: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第二空:根据材料二“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要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颜回吃的是用筐装的饭喝的是用瓢装的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忍受不了这样的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向道的乐趣。富贵是人们所喜爱的,颜回不喜爱不追求,安贫乐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呢?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见到大道心就平静,心静了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没什么不满足的那就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富贵和贫贱。
材料二:当初,范文正公未崭露头角时,已经想要承担天下重任。他曾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那忧人之忧,而要避免他人的忧虑,使人人都快乐,然后和他们一同快乐。
17.B 18. 同“悦”,愉快。 改变; 喜欢; 于是 19.①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乡里人称赞他孝顺。 20.甲乙两文中都说到了一种学习方法:广泛地阅读 。这使我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需要通过广泛地阅读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特别是语文学习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博览群书。
【导语】这两段文字分别出自《论语》和《后汉书》,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与为人之道。甲文中孔子和子夏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学而时习、结合思考,以及坚定志向和追求仁德的品质,体现儒家的修身之道。乙文中描述了王充勤于学习,通过自学博览诸多学派经典,最终成为学问渊博的知识分子的事迹。两文结合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不可或缺,通过刻苦和正途的努力以获取真实的智慧,具重要的教育意义。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该句意为: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家贫无书”是完整的主谓结构,体现王充家庭条件艰苦;“常游洛阳市肆”与“阅所卖书”都是动宾结构,省略了主语,二者描述了王允在集市上的具体行为;“一见辄能诵忆”是一个条件状语结构分句,体现王充记忆之快。据此可断句为: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
故选B。
1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大致了解文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1)句意:不也很高兴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军队的主帅,可以强行夺去。夺:改变。
(3)句意:他喜好博览群书而不拘守章句。好:喜好。
(4)句意:于是精通了诸子百家的学说。遂:于是。
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①句重点词: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②句重点词:少:小时候;孤:指小的时候死了父亲;称:称赞。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根据甲文的“博学而笃志”和乙文中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可知,甲文中子夏强调广泛学习且坚定志向的重要性,乙文中的王允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又不拘泥于对文章逐章逐句地疏通理解。由此可知,两文都说到了一种学习方法:广泛地阅读。据此联系实际谈启示即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需要通过广泛地阅读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只有充足的阅读量,才能够保证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要重视阅读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乙: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又不拘泥于对文章逐章逐句地疏通理解。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非常熟悉。后来回归乡里,退居家里教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