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二则》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世说新语〉二则》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6:3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刘义庆(403年-444年2月26日),字季伯,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宰相、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王刘道怜之子。
为人恬淡寡欲,爱好文史,受封为南郡公。过继叔父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历任尚书左仆射,出为荆州、江州、南兖州刺史,加位开府仪同三司,在各地清正有绩。身患疾病,返回京师。元嘉二十一年,去世,时年四十一,获赠荆州都督,谥号为康。
礼贤下士,汇集门客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氛围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内容主要记述了自汉末到东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鲁迅称之为“名士底教科书”,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一、作品溯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 言语》
一、咏雪——疏通文意
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即“所似何”,像什么,宾语前置。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文章的义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大体
相比
不如,不及。
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的女儿。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趁、乘。
三、联系全文,讨论探究
1.依据文章,你觉得谢家的家庭氛围怎么样?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你认为哪个回答更好?
3.为何谢太傅会“公大笑乐”?
4.为何作者要在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呢?
5.你如何评价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呢?
1、从文中你觉得谢家的家庭氛围怎么样?
课文中“寒雪”“内集” “欣然” “大笑乐” 等词营造了一种温馨、融洽、欢快、热闹的家庭氛围。
家学便成了魏晋时代的教育特色。
魏晋士族家学,大多由富有文化素养或某方面有专长的父兄亲友,对家族子弟进行启蒙教育。不同于儒家重师承、重知识的继承积累的风气,玄家重智慧启悟,多行启发之道。教育内容上,注重博览通综,自发新意;教育方法上,多采用言传身教、接近自然之法。
士族崇尚清谈,善清谈者方为真名士。谢安(320-385)“少有重名”,明玄理善清言。加上大哥谢奕在外任职,二哥谢据(318-351)早逝,振兴家学的责任就落在了老三谢安身上。《世说·言语》第七十一则、九十二则,《世说·文学》第五十二则,《世说·假谲》第十四则等都展现了他的教育智慧和风彩学识。他对谢氏家风的形成和延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撒盐空中”更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形似)
(2)“柳絮因风起”更好,写出了白雪飞扬、轻盈的姿态,形态优美而有诗意;引发对春天的畅想,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更有神韵,意蕴丰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神似)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你认为哪个更好?
材料1:“撒盐”是古时的一种风俗——凡是遭遇不洁之事或将参加有危险之事前,抓几把盐撒向空中,或撒向自身,即可驱逐邪气,祛除不祥。现在东土仍保有这一风俗习惯,日本相扑队员比赛前就有抓盐撒场的惯例。
材料2:谢朗(338-361),少有文名,文词艳丽。《世说新语·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出众的才能),《宋书·谢朗传》中记载“朗善言玄理,文义艳发”(才华横溢)。
材料3:魏晋名士以隐逸洁志为高,因此,谢安虽声名早著,然更喜隐居东山,多次辞谢做官。
357年,即《咏雪》的故事发生的那年[36],谢家发生变故。族兄谢尚的亡故,对37岁的谢安(320-385)而言是强烈的冲击。谢尚本有机会入主中央政权,却因病逝使谢氏家族失去进入中央权力机构的机会。陈郡谢氏在西晋时尚未进入士流,东晋才初露头角。谢尚过世,极大削弱了谢氏力量。
为了门户利益,自己怕是要违背初衷踏入仕途,这在当时名士眼中是一种惭德,会受到讥讽,谢安对此了然于心。
既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也有自己中途命题获得成功的得意;有对兄子的略含贬义的笑,更有对兄女的赞许之笑。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公大笑的神态以及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3.为何谢太傅会“公大笑乐”?
即兴赋诗联句,孩儿们才情毕现,此一乐也;两个孩儿视角各异,一体贴稳重,一率真灵动,谢家后继有人,此二乐也;公言传身教,效果显著,颇为自得,此三乐也。谢安正是用“大笑乐”的含蓄方式展现其魏晋风度。
4.为何作者要在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呢?
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时候先领略了她的才华,已经暗示了她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的写作技巧,使谢道韫这个人物形象和她的才华展现得尤其突出,这是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非常赞赏她的才气。
《晋书·列传六十六》(唐代成书)中同样记载了这个故事。
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谢安)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编者的态度及其表达方式体现了魏晋人士的时代风尚。补叙说明编者特别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证据:正史《晋书·列传六十六》中同样记载了这个故事,并无“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这一句。
无论是“公大笑乐”还是“安大悦”,谢安在《咏雪》这个故事里对家族子女的评价并非通过“言语”,而是通过神情意态来表达,这体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智慧?除此之外,你还从《咏雪》的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家庭教育的启发?
表达方式含蓄,重视启发和鼓励, 不评判优劣,呵护孩子。
其他启发:讲论文义与即兴作诗相结合, 枯燥的学习与有兴味的学习相结合;课堂向大自然开放, 提升感受力和悟性等。
谢朗体贴稳重,善察他人心境,引风俗入诗表达美好的现实期盼;谢道韫的比喻背后,是符合魏晋时代风尚的审美趣味,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态度。两人的内在品质、才性各有所长。谢安的精神魅力则体现在:情境教学之慧和无言之智。
人物总结
拓展延伸
自拟一个熟知或者感兴趣的对象,参照《咏雪》的行文格式进行比喻句的模仿,最好形似和神似兼备。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纪晓岚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陆畅《惊雪》)
陈元方,陈寔长子,享年七十岁。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
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这八条记录,除了《德行》之10的内容记载了陈元方和他的家人们的生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约定
正午时分
离开
敬辞,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同“否”
舍弃

离开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哉,语气助词,表感叹。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谦辞,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副词,就
守信
拉,牵拉。
代词,他,代指元方。
回头看
舍弃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你会用?
2、分角色朗读人物,注意体会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读出对话双方语气和态度的变化。
3、你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位主人公?

元方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能言善辩,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代学者范子烨(1998)又指出方正观念在《世说新语》中“特指士人之自我标持,行事不苟”之意,也有研究者认为“方正”有不畏强权、蔑视权贵的内涵。强调个人尊严、家族荣誉,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流露出的髙度自信、坦诚率直。”
①不失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②失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明理由。
陈太丘其实叫陈寔,因为做过太丘长,所以人称陈太丘。就好比大诗人韩愈是昌黎人,就称韩昌黎,柳宗元是河东人,就称柳河东。用地名来称呼名人,是古人的一种习惯。
从元方和友人的言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陈太丘的影子,他相委而去,重视诺言,但也是洒脱率性之人。我们再来看一个关于陈太丘的故事—— “梁上君子”。
寔在乡间,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罪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争执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当时年景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己努力。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开导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元方和友人的言行举止,都能反应出陈太丘的个性品格。年仅七岁的陈元方知礼达义,对礼义廉耻运用自如。儿子是父亲道德品行、文化人格的折射镜,延续着父亲气脉和精神的双重血缘。其次,纵观客人从“有礼”到“无礼”再到“有礼”的情绪巨变,客人在一个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敞开内心,充分展现了魏晋人率真的性情。陈太丘与其结为好友,莫不是秉性相合、心性相知呢?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体现出他的守信正直,而元方和友人的表现,也折射出一个率性任真的陈太丘。
“尊君”“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自己。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他人。
求人办事说拜托,请改文章说斧正。
向人祝贺说恭喜,老人年龄说高寿。
看望别人说拜访,送礼给人说笑纳。
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
希望照顾说关照,赞人见解说高见。
归还物品说奉还,请人赴约说赏光。
对方来信说惠书,自己住所说寒舍。
请人谅解说包涵,宾客来到说光临。
等候别人说恭候,未及迎接说失迎。
请人勿送说留步,请人决定说钧裁。
陪伴朋友说奉陪, 中途退席说失陪。求人帮忙说劳驾, 请人指点说赐教。
例句 解析
通假字 尊君在不 同“否”,用于疑问句末。
古今异义 撒盐空中差可拟 古义:相比。今义:设计,打算,模仿。
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表时间。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嘲弄。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
一词多义 尊君在不 同“否”,用于疑问句末。
日中不至 没有
例句 解析
文言句式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表判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省略句,“寒雪日”前省略了介词
“于”。
白雪纷纷何所似 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所似何”
去后乃至 省略句,“乃至”前省略了“友人”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句子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等。在这类句子中,如果作宾语的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就放到动词谓语前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易”等来充当,一般来说,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 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
介词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根据句类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小类型:一是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二是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何以知燕王?
作业:
完成高分突破《陈太丘与友期行》剩余部分和课外文言文阅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