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历史 第 二 单元(章、课) 编制人: 审核人: 时间: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2 课时 )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全过程,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的特点,明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与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融合趋势增强,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
2.难点:多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1.阅读教材内容,指出三国与西晋是如何更替的?
(1)魏、蜀、吴的建立: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刘备相继称帝。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孙权定国号吴,定都建业。
(2)三国鼎立局面: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3)西晋统一与灭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惠帝天生弱智,一批宗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由宫廷政变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2.阅读教材和地图内容,概括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状况。
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他们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豪强的剥削压迫。
2.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东晋与南朝的政权是如何更替的?
政权更替: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3.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东晋与南朝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状况如何?
(1)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3)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4.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十六国的政权更迭状况如何?它们的共同点有哪些?
(1)政权状况: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共同点: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5.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北魏之后北方的政权有哪些?这种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如何结束的?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两名皇族被军阀拥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合作探究】
1.分析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影响有哪些? (同课件思考2)
原因:A.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B.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
C.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
D.天气寒冷。
影响:
A.激化了民族矛盾。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
C.北方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分析北魏政权是如何进行改革,推进民族融合的?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进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①政治: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②经济:实行均田制,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徭役和兵役;
③社会风俗: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鼓励与汉族通婚。
④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和消极影响:
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探究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 (同课件思考题)
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特点 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坐不同席。
评价 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1)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2)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三、本节精练
1.(2022海南)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2.(2021福建)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3.(2021河北)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4.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5.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
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 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
6.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负担。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
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 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
C.能与政府分庭抗礼 D.不利于政府的统治
7.“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 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
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8.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这说明当时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
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 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
9.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王猛等人,大兴儒学;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
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
B.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
C.该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儒学发展兴盛
D.少数民族封建化完成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材料一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反驳对孝文帝的指责的?
(3)通过上述材料,你对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
答案:
1.B 2.C 3.C 4.C 5.C 6.D 7.A 8.D 9.B 10.A
11.(1)急于汉化,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军力。
(2)作者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符合进步趋势;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封建化)。
(3)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推动文明进步;融合发展中要注重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言之有理即可)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历史 第 二 单元(章、课) 编制人: 审核人: 时间: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2 课时 )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全过程,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的特点,明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与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融合趋势增强,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
2.难点:多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1.阅读教材内容,指出三国与西晋是如何更替的?
2.阅读教材和地图内容,概括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状况。
2.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东晋与南朝的政权是如何更替的?
3.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东晋与南朝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状况如何?
4.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十六国的政权更迭状况如何?它们的共同点有哪些?
5.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北魏之后北方的政权有哪些?这种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如何结束的?
【合作探究】
1.分析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影响有哪些? (同课件思考2)
原因:
影响:
2.分析北魏政权是如何进行改革,推进民族融合的?
3.探究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 (同课件思考题)
原因
特点
评价
三、本节精练
1.(2022海南)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2.(2021福建)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3.(2021河北)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4.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5.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
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 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
6.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负担。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
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 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
C.能与政府分庭抗礼 D.不利于政府的统治
7.“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 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
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8.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这说明当时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
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 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
9.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王猛等人,大兴儒学;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
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
B.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
C.该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儒学发展兴盛
D.少数民族封建化完成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材料一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反驳对孝文帝的指责的?
(3)通过上述材料,你对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