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15:02:14

文档简介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历史 第 二 单元(章、课) 编制人: 审核人: 时间: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 2 课时 )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三个子目(隋唐的统一、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讲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全过程,认识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的特点,明确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民族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
2.难点:多角度认识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1.阅读教材内容,指出隋朝有哪些经济、交通建设成就?
隋朝各项建设较多,规模扩大。
(1)设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
(2)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表现?
(1)贞观之治
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里,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功劳卓著,后继帝位,是为唐太宗。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周政治
唐太宗之子高宗在位时,皇后武则天参与朝政,高宗死后不久,她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
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他具有革新魄力,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又一个盛世局面。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3.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唐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如何?
(1)东突厥: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唐太宗统治时期,对周边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东突厥在隋末唐初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唐太宗对东突厥的降众,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对一些入朝的突厥首领,唐朝给予官职。对颉利可汗,唐太宗归还他的家属,赐以良田美宅。这些措施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西突厥:西突厥控制着天山以南的西域各国,势力强大,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640年,唐太宗派兵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高宗在位时,灭亡西突厥。后来武则天在位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3)回纥:7世纪初,回纥生活在色楞格河一带,受突厥统治。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统治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回纥控制着东起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域。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后来,回纥改名回鹘,9世纪政权瓦解。
(4)吐蕃: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5)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唐朝疆域: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4.教材学习聚焦论述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安史之乱的背景、经过、影响如何?
(1)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也日益紧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经过:755年,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在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边疆频频告急。从此以后,唐朝由盛转衰。
5.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唐朝藩镇割据有哪些特点?有什么权力?
(1)特点: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
(2)权力:这些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6.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五代十国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1)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此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2)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1.思考1:依据材料和教材,结合学思之窗,如何评价隋炀帝? (见课件)
功:隋炀帝的功绩,包括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制度的形成作出的重
要贡献,营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显示了隋朝的兴盛局面。
过: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超
过社会承受极限,激化社会矛盾,暴君。
2.【总结】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a前提条件: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
b经济繁荣:隋唐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政治清明:统治者励精图治;改革吏治,实行三省制,中央机构更加成熟完善;
d文化开明:开创并发展科举制,扩大了政权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繁荣;
e民族交融:实行民族平等的开明政策,促进民族交融;
f文化多彩:兴学重教;佛教中国化;社会风气由于受少数民族和外国生活习俗的影响,变得
多姿多彩、开放包容。
3.思考7:安史之乱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见课件)
a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侵扰
b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c唐朝由盛转衰
d经济衰退;经济重心南移
三、本节精练
1.(2021湖南)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2.(2020浙江)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3.(2023广东)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4.(全国Ⅱ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5.(2021河北)(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十六年(642年)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梁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
(显庆)四年(659年)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
——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A 2.A 3.A 4.C
5.(1)现象:世家大族在婚姻中注重钱财,不注重礼仪;一些人攀附世家大族。(3分)
问题:地方世家大族势力依然强大,威胁中央集权。(3分)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历史 第 二 单元(章、课) 编制人: 审核人: 时间: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 2 课时 )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三个子目(隋唐的统一、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讲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全过程,认识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的特点,明确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民族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
2.难点:多角度认识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1.阅读教材内容,指出隋朝有哪些经济、交通建设成就?
2.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表现?
(1)贞观之治
(2)武周政治
(3)开元盛世
3.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唐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如何?
(1)东突厥:
(2)西突厥:
(3)回纥:
(4)吐蕃:
(5)靺鞨:
唐朝疆域:
4.教材学习聚焦论述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安史之乱的背景、经过、影响如何?
(1)背景:
(2)经过:
(3)影响:
5.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唐朝藩镇割据有哪些特点?有什么权力?
6.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五代十国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合作探究】
1.思考1:依据材料和教材,结合学思之窗,如何评价隋炀帝? (见课件)
2.【总结】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3.思考7:安史之乱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见课件)
三、本节精练
1.(2021湖南)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2.(2020浙江)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3.(2023广东)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4.(全国Ⅱ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5.(2021河北)(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十六年(642年)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梁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
(显庆)四年(659年)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
——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