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_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41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_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41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15:0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统编版历史必修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多元发展的思想
时期 儒学 道家 佛教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武帝时期正统地位确立,
呈现繁盛之势
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
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东汉末兴起
的本土宗教
两汉之际
传入中国
在民间广为传播;
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佛教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有反佛现象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有何特点?
多元共生
有新现象
相互融合
创始人:
尊奉:
东汉末年
诞生:
创始人:
传入途径:
佛教寺院:
两汉之际
约公元前6世纪
产生于古代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
丝绸之路
洛阳白马寺
张角创立太平道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黄帝和老子
神仙方术
四川成都青城山
河南洛阳白马寺
相传,青城山是张陵修道传教的地方。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佛教
道教
道教兴起
佛教传入
封建国家大分裂,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南方经济有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
政治上: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虽有短暂统一,但以政权并立为主;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
江南地区不断开发,经济发展迅速,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思想上:儒学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学习聚焦
宗白华先生说:“魏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宗教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逍遥避世观念盛行 B.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C.艺术水平达到最高 D.文化自觉意识觉醒
.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历史纵横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汉代儒学僵化后,知识分子通过重新阐释道家与儒家经典,构建新的精神依托。
竹林七贤
魏晋士人追求洒脱的背后,实有一种无法排解的忧愁和痛苦,显现出他们矛盾的心态。
弑君篡位
政权更迭
天人感应
董仲舒汉代儒学
大一统
三纲五常
国家分裂
战乱频仍
社会动荡
道德沦丧
材料二 卜宪群在《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中谈到: “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宗教能一定程度缓解人们的精神痛苦
材料一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 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社会动荡,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需要
1.卜宪群在《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中谈到: “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根据材料,下列不能体现A.魏晋时期佛教渐趋本土化 B.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共存
C.儒学未能关注到社会现实 D.宗教能一定程度缓解人们的精神痛苦
.
2.下表为中国古代寺院的相关记载。表格所述现象
A.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治理 B.缓和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C.妨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体现了儒释道三者合流
文献记载 出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唐)《江南春》
普天信向,家家斋戒,人人忏礼,不务农桑,空谈彼岸 李延寿(唐)《南史》
(武则天时期)京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
.
材料一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南朝范缜《神灭论》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阅读这两段材料说一说佛教兴盛带来了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逃避赋税入佛门,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耗费大量钱财
破坏家庭伦理关系、人口减少
兵源枯竭,战斗力下降,统治危机
南朝
无神论
思想家范缜
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范缜无神论
三武一宗之厄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3.北朝时,北周武帝发起大规模“灭佛”运动,在强令僧侣、道士还俗的同时,也汇集儒释道三教的学士名流120人,共研三教的哲理。五代时,后周世宗下诏“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甚至援引佛教典故来为抄没寺院财物作辩护。这些“灭佛”运动
A.开启了佛教的中国化 B.以敛财为根本出发点
C.服务专制统治的需要 D.摧残了优秀传统文化
.
材料三 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
——摘编自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宗教思想不利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宗教思想有助于精神寄托;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之先声。
儒学的创新和发展
4.唐代韩愈排列出儒家“道统”,自尧舜至孔孟,孟子既没,“不得其传”,基本否定汉代以来儒学成果。他以“道统”继承人自居,又力图扫除章句繁琐,穷理明心,直指人伦。韩愈的儒学观反映出其主要目的是
A.与佛、道争夺文化统治地位 B.通过思想保守否定改革成果
C.在悠久传统里探寻精神价值 D.重申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人伦
.
韩愈(768-824年)
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稳定社会秩序;
三教融合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三教渐趋融合,但并未真正合为一体,儒学正统地位虽冲击但并没有改变
道教
儒学
佛教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知识拓展
二、文学艺术
多元发展的思想为文学艺术、科技的繁荣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期 文学 书法 绘画 石窟
东汉末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
南北朝民歌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唐诗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王羲之“书圣”
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唐)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成就斐然。
东晋顾恺之为代表。
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宗教画、人物画、山水、花鸟。唐朝吴道子被尊为 “画圣”
佛教题材的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
学习聚焦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西洲曲》
——南朝民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清新自然朴实恬淡
北朝民歌慷慨豪迈
南朝民歌细腻婉转
风格各异
《龟虽寿》
东汉末年·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将进酒》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昂扬进取
想象丰富
豪放奔放
清新飘逸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政治腐败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春望》
忧国忧民
反映历史真情实况
唐朝由盛
转衰的时期
盛唐时期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唐朝部分诗人行迹与作品示意图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既是诗人情感宣泄和感情寄托的载体,又是佐证特定时代风貌和历史场景的史料。
《兰亭集序》(摹本)
二、文学艺术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东晋
王羲之
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如《兰亭集序》中,20个“之”字的结构神韵各不相同。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继承创新
▲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 柳公权《金刚经碑》
▲ 怀素《自叙帖》
气势雄浑
骨力遒劲
个性鲜明、奔放飞舞
唐朝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其中一个妇女正对镜自理,镜中映出整个面容,画家巧妙地展现出那种顾影自怜的神态。另一妇女照镜,身后有一女子在为其梳头,梳头的少女表现的尤为秀丽。旁边放有镜台仓具。三个人的姿态各不相同,却都让人感觉到幽雅文静,姿态端庄。
《洛神赋图》(摹本·局部)
揽騑辔以抗策 怅盘桓而不能去
最后一部分描绘了就驾启程。表现洛神离去后,曹植对她的深切追忆与思念。但是无奈人神相隔,早己寻觅不到洛神的踪影。思念与悲伤之情不能自已,以至于彻夜难眠,在洛水边等待到天明,流连忘返的场景。直到随从们驱车上路,曹植仍然不断回头张望,最后怀着不舍和无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归途。曹植的无限怅惘之情生动地呈现在画卷上,使观者被洛神与曹植间的真挚感情所感染。
以形写神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造像
云冈石窟第20窟的造像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呈现出了佛教中国化的趋势和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深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着袒右肩袈裟,佛像高鼻深目,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
佛像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乐舞图》(局部)
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 诗 圣 ”“ 书圣 ”“ 画 圣 ”等杰出人物。
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点
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民族的交融。
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分裂动荡与统一政治局面的交替出现,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学者自身的努力与创新。
三、科技
领域 时期 人物 主要成就
地理 西晋 裴秀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建筑 隋朝 李春
印刷术 唐朝 火药 唐中期 天文学 唐朝 僧一行
医学 唐朝 孙思邈
唐朝 唐高宗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
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制图六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 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学习聚焦
4.裴秀在268~271年创作的《禹贡地域图》中,首次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分别是:“一曰分率(比例尺) .....二曰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曰道里(用以确定道路距离)....四曰高下(高取下,取下为水平直线距离).....五曰方邪(方取斜,取斜为直线距离)....六曰迂直(迂取直,取直为 直线距离)”这体现了古代中国
A.制图理论的系统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勘测技术水平高超
D.传统科学技术臻于鼎盛
《禹贡地域图》
.
裴秀(西晋)
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868年,一个叫王玠(jiè)的人为他父母祈福消灾,用雕版印刷了一部《金刚经》。1900年,这部《金刚经》在我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震惊世界。
敦煌发现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卷首和落款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
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佛教的传播
三、科技
雕版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科技
赵州桥是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石桥。桥身大拱由28道拱券拼成,形成弧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肩各开两个小桥洞,不仅减轻桥身和桥基的负重,而且河水暴涨时,便于排洪,减轻大水对桥身的冲击。
1400多年来,赵州桥遭受了多次水灾、地震和战乱,没有受到严重损害,经历朝修缮,至今仍然保存完好。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是我国桥梁建筑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
三国至隋唐部分文化成果示意图
三国至隋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从分裂割据走向重新一统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习聚焦
时期 表现
东汉到北朝
东晋
唐朝
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的空海来长安求法,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佛法交流
玄奘西行与回程路线图
玄奘—627年西行
《法显传》载:“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 至天竺寻求戒律。”
东晋法显—399年西行
鉴真(688—763)塑像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局部)
804年到—806年回
冒着生命危险去大唐
空海
四、中外文化交流
四、中外文化交流
长安
使节
商人
侨民
留学生
国际大都会
唐代彩绘大食人俑
大食人俑
阿倍仲麻吕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问题探究
特点:交流频繁、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远播海外。
四、中外文化交流
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东亚
世界文化
格局
在这一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当中,中华文化不断吸取异域文化因素,为传统文化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华文化又将自身的先进文化传播到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推动唐文化成为世界性文化,进而也就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了贡献。
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史料阅读
广为传播
思想多元共生
儒学
课堂小结
文学
道教
佛教
正统地位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
受到挑战
盛行
三教
合归儒
三教并行
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南北民歌、唐诗
书法
绘画
雕塑
艺术
书圣王羲之(东晋)、颜真卿、柳公权
顾恺之(东晋)、画圣吴道子(唐)
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
科技
领先世界、应用性、总结性
中外文化交流
佛法交流、领域频繁、兼容并包、中华文化远播海外
相互影响
相互融合
繁荣领先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6.唐朝书法家怀素,草书独步天下,喜欢醉酒作书,追求超越的“物我同化”,从中获得内 心世界的自由。其佳作《自叙帖》展现了狂草风韵,纸张上笔墨挥洒,超凡脱俗,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由此可知唐朝
A.宗教哲学影响书法美学
B.书法创作严格遵循法度
C.主流思想渗透书法艺术
D.书法风格折射时代精神
怀素《自叙帖》部分
.
5.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此主张的本质是
A.弘扬儒学 B.否定儒学正统
C.传播佛教 D.倡导思想多元
.
课堂练习
封建国家大分裂,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南方经济有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
政治上: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虽有短暂统一,但以政权并立为主;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
江南地区不断开发,经济发展迅速,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思想上:儒学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
科技文化上:以农学和数学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影响深远;
书法、绘画、雕塑艺术大放光彩。
阶段特征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