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0 07:5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水育中国
泽润华夏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
你以为的人类进化:
线性、直线?
▲《早期人类》内插图
实际上的人类进化:一团乱麻!
人类的诞生
人类的进化是一团乱麻。如果非要将其绘制成图形,那么它可以是一颗树,而且是一棵非常复杂的树,它不是从树干一路直上来到单一的树梢,而是一种网状结构,它的树枝不断混合、不断交叉,最后才来到树梢,也就是成为今天的人类。
——克里斯 斯特林格(英国著名人类起源专家)

水育初民
人类起源的新发现
达尔文
生物进化论
海洋起源说
爆炸起源说
太空起源说
……
人类起源探索尚在进行时!
河流与人类文明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三幅地图,概括早期人类文明分布特点。
都主要沿着重要的大江大河分布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恩格斯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河流与人类文明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何为文明?何为文化?
文明关心的是“什么是好的”,而文化只关注“什么是我们的”。文化是将“我们”与“他者”区别开来,解决自我的文化认同;而文明不一样,文明要从超越一国一族的普遍视野回答“什么是好的”,这个“好”不仅对“我们”是好的,而且对“他们”也同样是好的,是全人类普遍之好。在普世文明之中,没有“我们”与“他者”之分,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价值。
——摘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人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提供饮用水
丰富食物来源
促进人口聚集
用水打磨石器
农业灌溉
原始时期,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都离不开水源。
水孕育着人类和一切生物,是文明的物质基础。
考古发掘的资料是我们研究史前时代的重要参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列考古出土的材料,思考如果你是某博物馆馆长,你该如何陈列它们?
石网坠

石刀


石核
石镞

叔虞方鼎(西周早期)

砍砸器

铁辟土

鬲鼎(商代后期)

按材质
石器:①②③⑤⑧→石器时代
青铜器:④⑥→青铜器时代
铁器:⑦→铁器时代
按工艺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1819年世纪初,丹麦国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依据藏品尤其是工具和武器的制作材料,按照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依次归组陈列。三期说为史前史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考古学正在超越对历史揣测的阶段,成为一门包含细致发掘以及对出土遗物系统研究的学科。
三期说
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时间: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生产工具:打制石器
社会生活方式: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
→生产生活还不稳定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
地区:黄河中游
社会生活方式:原始农业,以粟为主,定居生活
典型器物:彩绘陶器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
地区:长江下游
社会生活方式:原始农业,水稻种植为主,定居生活
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观察下面两幅地图,概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①多沿大河、平原地区分布;
②新石器比旧石器时代遗址数量更多,分布更广;
③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文化遗存较多,这一地区开发程度相对较高,为此后中国经济重心长期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奠定了重要基础和优势。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特点?
(2022·山西省晋中市高一上期末·1)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如图为该遗址出土的商铜顶尊跪坐人像,这件尊的形制、技法与纹样和同时期长江流域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尊相似,但将人像与尊组合为一体的造型,属古蜀文明原创。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A.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C.分封制度促进区域联系
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B
①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都是中华民族起源的重要源头,但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没有联系、没有交往的多元。
②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多种文化互补、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1.公共墓地→公有制
2.随葬品较少→生产力较为低下;
随葬品差距不大→尚未出现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小
3.母系氏族社会
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并阅读课本,猜想当时的社会特点。
发现一批系统而丰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和祭祀材料。墓葬之间分化明显,大型墓葬全部都有重椁一棺或一椁一棺,面积在6-11.66平方米之间,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可达70件,常见玉钺、玉镯、骨雕筒、陶高柄杯、白陶鬹、白陶背壶、白陶杯和彩陶等。有大型墓葬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被毁坏的现象。在大墓附近还发现了集中分布的近20多座祭祀坑,应与大型墓葬有密切关系。坑内或是堆满打碎的陶器,或是埋葬整狗、猪、鹰等,值得关注。中型墓葬数量较多,葬具为一棺,在墓主头端和脚端位置放置陶鼎、陶罐、陶杯等,随身佩戴小件的玉石、蚌类装饰品。小型墓葬规模较小,多无葬具,无随葬品或仅见少量陶器、骨器和蚌器等(山东焦作遗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
——摘自《中国文物报》
阶级分化明显
生产力提高
权贵阶层
私有制发展
这些现象的内在逻辑?
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明显
→出现权贵阶层→权力的象征(父系氏族社会)
权力象征

治水造邦
从部落到国家
▲《史记·卷三》
三皇
五帝
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在岁月的沉淀中,这些记忆往往会被人们以一种浪漫化、传奇化的方式解读和传颂,如同被赋予了神话的色彩。
——卡尔·贝克
▲豳(bīn)公盨(xǔ)
请同学们阅读左侧史料,思考“水”在中国早期国家产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除了战争之外,促成中原地区社会组织紧密化的更重要原因是治水工程。治水不仅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部族之间的合作,更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
——徐义华《夏代王朝体制的建立与内外服制的形成》
“天命禹敷土,堕山濬川”
促进权力的集中
密切社会联系
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和下面材料思考:夏是国家吗?
作为国家的具体表现,同过去相比,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即:第一,它造成了一种...公共权力;第二,它第一次不依亲属集团而依共同居住地区为了公共目的来划分人民。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尽管夏商西周早期国家在不断发展,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又是不完善的:血缘关系没有彻底被地缘关系取代,部族组织残留,以至国家内部结构往往只能采取部族、方国联盟或分封制管理形式,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任世江
夏是早期国家

水泽商周
商:
▲发掘于殷墟甲骨卜辞
欲得农业丰收,需要风调雨顺。殷商时的甲骨文中载有非常丰富的天文气象记录,比如预测雨水从何方而来。

在昔殷先哲王……自成汤咸至于帝乙……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尚书·酒诰》
材料反映了商朝时期的什么制度?
内外服制度:
内服
外服
即王邦之地,有在朝的百官贵族
外服有诸侯和其他从属于商王的属邦
商的王权既直接统治着本邦(王邦)亦即后世所谓的“王畿”地区,也间接支配着臣服或服属于它的若干邦国。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帝太戊)中宗。
——《史记·殷本纪》
思考:内外服制度存在什么隐患?
商朝对地方的控制有限
中央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西周:
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的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开激战。纣王临时凑集的奴隶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分封制
目的:拱卫周王室(以藩屏周)
对象:先代贵族(微子启)、功臣(吕尚)、周王室子弟
内容:
①权利:“授民授疆土”→获取人口和土地,在封地内可征派赋役、建立武装、设置官员等,有较强独立性;
②义务: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
▲西周分封示意图
成王弟叔虞封国晋
武王弟叔虞封国卫
周王室贵族召公奭封国燕
功臣吕尚封国齐
周公长子伯禽封国鲁
殷商贵族微子启封国宋
①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同姓王室是分封主体;
②地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王室与诸侯之间联系加强;
横向联系:诸侯之间联系加强。→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思考:分封制下建立的等级秩序如何延续?
西周仍是早期国家
观察左图,思考西周的分封制有何特点?
宗法制
▲宗法制示意图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其中“天定”的是
A.分封远近
B.爵位高低
C.殷周成败
D.嫡庶亲疏
D
宗法制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等级高低,同时将族权和政权相结合,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为维持社会等级秩序提供原则遵循,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礼乐制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周礼》
礼乐制度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度,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
血缘关系纽带(里)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维护工具
维护工具
权力的分配
权力的继承
权力的认同
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显示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为国家所有,不得买卖。实质就是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由于生产力低下,成员需要共耕公田,耕种私田时也要经常协作,产品也要互相调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家庭独立,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强,井田制的消亡也就成为历史地必然。
内容 论据 特点
政治制度 甲骨文占卜记录、祭祀; 分封制+宗法制; 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经济制度 井田制
文化 甲骨文、金文;青铜铸造业发达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中央集权加强,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成熟文字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完善下表。
中华文明的
起源与早期国家
水育初民:人类文明的产生与中国早期文明的产生
(文明的产生)
治水造邦: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夏朝的建立
(早期国家的产生)
水泽商周: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早期国家的发展)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假设你是一名时光侦探,穿越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请你选择一个早期人类遗址(如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一份考察报告。
2.报告内容包括:遗址的地理位置、发现的重要文物、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居住方式、食物来源、生产工具等)以及你对这个遗址的感受和思考。
3.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资料,但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整理和撰写。
4.要求报告字数不少于 500 字,并配上至少一张与遗址相关的图片(可以自己绘制或从网上下载,但要注明来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