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0 07:5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而动荡的年代。周室东迁,王纲解纽。礼乐征伐,出自诸侯。五霸继起,尊王而攘夷。然而就是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的文化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才泉涌,豪杰辈出。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正是这种矛盾造就了这个时代的辉煌。
——童超《春秋争霸》
大变革 大发展 大认同
连接之背景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周天子统治范围压缩,失去对诸侯国的约束力!
第一眼看到的势力
名称是?
周王室的位置在?
一、政治结构之变
(一)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国将领)射王中肩。
——《左传》
郑庄公陪葬礼器(郑州博物馆藏)
周王室权威减弱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自诸侯出
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一)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一、政治结构之变


礼乐制度崩坏
势力范围
礼乐制度
王室权威
·诸侯国数量减少
·长城出现,部分少数民族消失
(二)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BC770
BC475
平王东迁
BC221
统一六国
一、政治结构之变
对比两幅形势图,你能发现什么变化?
卿大夫向公室夺权,掌握政权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战国策〉书录》
随着世卿世禄制的逐渐解体……没落贵族以知识或技能依附于人,求得温饱发展,成为士人,……私学的开办,造就了大批的士人……贵族下降和庶民上升致使士的数量骤增,自然促成这一阶级的勃兴。
——盘剑波《论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崛起及其贡献》
文化贵族没落者
平民获得知识者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大夫出
(二)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一、政治结构之变
士阶层崛起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
“士”阶层崛起
争霸战争变为兼并战争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东夷
中原
材料一:(公元前706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史记·楚世家》
材料二:(公元前587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爱)我乎?
——《左传·成公四年》
材料三:(公元前313年)帝高阳(颛顼)之苗裔(后代)兮,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
二、民族关系之变
阅读史料,找出涉及华夷观念的词句。
北狄
西戎
南蛮
华夏
二、民族关系之变
我蛮夷也
帝高阳之苗裔兮
非吾族也
楚庄公问鼎中原
华夷之间战争交流融合
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
华夏认同 同源共祖
华夏族也不断吸收大量的新鲜血液,成为较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通过下列图片,能够得到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什么现象?
图片1:青铜牺尊
图片2:铁口锄、铁臿
图片3:都江堰
图片4:勾践剑、夫差矛
现象二:
兴修水利灌溉工程
三、经济形势之变
现象三:
冶铁技术的进步,
手工业制造能力强
图片5:各国货币
现象一:
铁质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
图片6:富商大贾
范蠡
吕不韦
现象四:
货币流通广泛,
商业发展
农业生产力提升
手工业
商业
土地私有制确立
奴隶主贵族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
富商大贾购入田产
奴隶和平民垦荒得田
三、经济形势之变
铁犁牛耕
公田不治,私田兴起
井田制瓦解
分化而出的卿大夫等
军功赏赐田产
土地所有制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被确立
阶级关系由奴隶主贵族与奴隶到封建地主与农民
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诸侯兼并战争,国富兵强的现实需要
百家争鸣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四、各国求强之变
(一)变法之必然
变法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件骑兵部队,推广胡服,以便骑射。
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发展生产稳定市场,颁布《法经》。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燕国乐毅变法
四、各国求强之变
(二)变法大势
齐国邹忌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赵国赵武灵王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整理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作用。
四、各国求强之变
(三)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领域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剥夺贵族的世袭特权。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
军事 实行军功爵制,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 并赏赐土地 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参政,提高军事实力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推行分异令,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推动经济发展
增加国家税收,便于管理
虎狼之师
四、各国求强之变
(三)商鞅变法
加强集权
军事强兵
经济富国
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五、百家思想之辩
(一)背景
百家争鸣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政治大动荡
经济大发展
文化大繁荣
流派 时代 思想家 主要思想主张 治国理念 其他主要思想
儒家 春秋 孔子 为政以德,推行仁政 仁、有教无类
战国 孟子 性善论
荀子 隆礼重法 性恶论
道家 春秋 老子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治国顺应自然和民心 道是世界的本源,
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战国 庄子 逍遥自由
五、百家思想之辩
阅读教材,整理诸子百家的相关知识点并填写表格
(二)内容
2.孔子
教育领域 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打破贵族文化垄断
文献整理 《诗》《书》《礼》《易》《春秋》
五、百家思想之辩
(二)内容
·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思想核心为“仁”,提出仁者爱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实行德政
不符合社会转型
和争霸战争的需要
1.老子
五、百家思想之辩
(二)内容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人法(规范)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解读:人依据大地而生活,大地依据上天而寒暑交替,自然气象遵循宇宙大道运行,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
核心思想是“道”,应该顺应事物内在规律。
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事物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关系
流派 时代 思想家 主要思想主张 治国理念 其他主要思想
法家 战国 韩非子 依法治国 专制集权 赏罚分明,重农抑商
变法图强
阴阳家 邹衍 —— 五行“相生相胜”理论
墨家 墨子 尚贤 节俭,兼爱非攻
五、百家思想之辩
(二)内容
阅读教材,整理诸子百家的相关知识点并填写表格
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你会选择哪个学派的主张?
法家
五、百家思想之辩
思考:诸子百家思想是否存在共同点?
材料一:夫阴阳、儒、墨、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聚焦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治世之学
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后世。
(三)影响
大变革 大发展 大认同
铁犁牛耕
周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各国变法
百家争鸣
民族融合
小结
华夏认同
先进生产力认同
治国思想认同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基
经济发展
思想发展
生产关系发展
政治制度发展
民族交融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