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1.孟郊处在哪个时代?
2.他在这个时代有怎样的经历?
3.这个时代具有怎样的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思考)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郊者,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愈一见为忘形交。年五十,得进士第,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积水。郊闲往坐水旁,裴回赋诗,而曹务多废。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奉。郑余庆为东都留守,署水陆转运判官。余庆镇兴元,奏为参谋。卒,年六十四。张籍谥日贞曜先生。
郊为诗有理致,最为愈所称,然思苦奇涩。李观亦论其诗曰:“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云。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
隋唐时期(589—907)的阶段特征 经济
政治 思想 民族 军事 课前回顾
封建经济发展,农耕经济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繁荣
赋税制度改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制度创新(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官僚政治日益成熟,地方制度调整
佛教道教本土化,三教合一
全面繁荣,领先世界
多元开放,兼收并蕃
民族政策开明,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军事力量强大
封建社会的盛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长安放榜日
贞元十二年春(796年),46岁的孟郊挤在喧闹人群间,手指颤抖着划过黄榜,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三次落第的阴霾瞬间消散,他跌撞冲出人群,跨上老马沿朱雀大街狂奔。春风卷起袍袖,他纵声长啸:“昔日龌龊不足夸!”
道旁牡丹灼灼,曲江宴的笙歌隐隐传来,新科进士的簪花游街即将开始。这一刻,他等了二十六年。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__________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
唐 孟郊
▲唐三彩文官俑
一、选官制度:从 九品中正制 到 科举制
1.孟郊诗中“昔日”和“今朝”的心情分别如何?
2.他所参与的考试与哪一制度有关?
任务一:根据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昔日:屡试不第 局促不安 心情压抑
今朝:金榜题名 神采飞扬 春风得意
科举制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世袭
任命
自下而上
推举
?
?
方式
制度
血缘
军功
孝廉
?
?
标准
一、选官制度:从 九品中正制 到 科举制
任务二:根据时间轴,梳理回顾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
2、标准:
3、方式:
4、影响: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
共分九等,朝廷以此授以相应官职
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初期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中央任命)中正官(士族)
定品
司徒府
复核批准
吏部
任命官职
一、选官制度:从 九品中正制 到 科举制
任务三:根据教材,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
官员与中正九品对应关系
(历史纵横)
(历史纵横)
一、选官制度:从 九品中正制 到 科举制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二)隋唐时期:科举制
1、背景:
任务四: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科举制的相关内容
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2、创立过程:
3、影响
材料一:(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一、选官制度:从 九品中正制 到 科举制
任务五:分析“学思之窗”及材料,探究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二: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明)顾炎武:《日知录》
积极影响:
①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形成重学风气
③收回选官权,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
①儒学为主,忽视实用
②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③思想僵化,阻碍文明发展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血缘
军功
孝廉
家世与德才→家世
才学
标准
世袭
任命
自下而上
推举
评官定授
分科考试
方式
制度
演变趋势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选官权力:
选官基础:
一、选官制度:从 九品中正制 到 科举制
任务六:根据所学,归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趋向公开、公平
趋向严密、科学
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
日益扩大、官员素质提高
金榜题名后
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至洛阳参加铨选,不久后,吏部的任命书到了:溧阳县尉。
孟郊懵了,他这小小的县尉,在国家庞大的官僚机构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在那长安城里,又是如何运转?怎样决定着他和万千官员的命运?
中央官制: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是中国古代政权中枢机构及其职官制度的统称,涵盖夏商至明清约4000年的发展历程,以维护皇权为核心,形成适应不同时期统治需求的体系架构。
__________
二、中央官制:从 三公九卿制 到 三省六部制
秦
西汉
魏晋南北朝
唐
三公九卿制
东汉
隋
(一)发展历程
中朝官
尚书令
设立
尚书台
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
正式确立
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
完善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二、中央官制:从 三公九卿制 到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政事堂
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考四》
决策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事
(二)变化创新
任务七:画一画示意图,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变化创新
①相权三分,既有一体化的合作决策,又有各自分工,彼此制约
②从中朝官到三省六部制,集体行政的分工逐渐明确,形成更加完备的中央行政体系
③政事堂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学习拓展:唐朝法律制度
唐高宗:《唐律疏议》(永徽律疏),礼法结合典范、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
唐玄宗:《大唐开元礼》(732年)重礼治,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
《大唐六典》(738年)现存最早官制的行政法典
社会上: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体系上:律、令、格、式(律:刑法典;令:行政制度与规则;格:律令补充法典;式:法律实施细则法规)
放迹林泉间
体系严密的三省六部制中,孟郊这小小的溧阳县尉怎能舒展他的抱负,他徘徊赋诗,放迹山林,抑郁失志。
元和七年(812年),孟郊见老吏指着一户织妇叹息“她家田亩已卖,户等未调,田税仍在册!” 更有人捧绢哭诉“朝廷征钱,绢价暴跌三成!” 傍晚窗外不停传来织机声,孟郊提笔记录“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赋税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税收征收体系,包括税种设置、税率确定、征收对象及纳税程序等要素,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__________
三、赋税制度:从 租调制 到 两税法
(一)概念辨析
『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
1.古代民众的义务:“税”与“役”
税:古代王朝依据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者货币,有田税、户税等
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有力役、军役、杂役等
2.赋的组成:“租”“庸”与“调”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庸: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调:缴纳定量的绢或布等农产品
三、赋税制度:从 租调制 到 两税法
(三)初唐:租庸调制
1、形成过程
2、创新:
3、作用:
(二)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贡赋制度
田赋
人头税徭役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口赋、算赋
租调制
隋
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租调制
力役
唐
租庸调制
两税法
魏晋:租调制 唐初:租庸调制
庸:纳绢或布代役(代役税)
(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提高积极性
(2)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
三、赋税制度:从 租调制 到 两税法
(四)中唐:两税法
1、背景:
②现居编户,依财产交税
①政府定额,分地征收
③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①官吏剥削严重
③赋税征收变少
②贫富赋税征收不均
2、确立:
780年,唐德宗听取杨炎建议实施两税法
3、内容:
任务八:阅读史料,归纳两税法的背景和内容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征收方式
以人丁为主
以财产为主
租庸调、杂役
户税和地税
受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旬输月送
夏、秋两季
征收实物
概以钱计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固定了收税时间
改变了征收方式
4、演变趋势
三、赋税制度:从 租调制 到 两税法
任务九:填写表格,归纳唐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三、赋税制度:从 租调制 到 两税法
任务十:阅读史料,分析两税法的影响
5、影响:
两税法实施以前,唐中央控制的户口仅一百二十万户。行两税法时,总计得土户一百八十余万,客户一百三十余万,检括出隐户近二百万户。纳税的人数多了,国家的收入自然增多。仅以地方上交给唐中央的税钱为例,在推行两税法之前,每年为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居其半;两税法实施后,“赋入一千三百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
——摘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消极影响:
①加征苛捐杂税,加重农民负担
②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
③长期不调整户等,贫富情况不明晰
④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力度减弱,社会稳定性下降
积极影响:
①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②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③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三、赋税制度:从 租调制 到 两税法
观点①
两税法在立法之初就是不合理之法
观点②
两税法本身不是恶法,但政令松弛,使之成为敛财、献媚的手段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谈谈对两税法的认识
天光曙其终,地脉为其继
元和九年(814年),郑余庆再招孟郊往兴元府任参谋,试大理评事。郊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暴疾而卒,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洛阳北邙山添了座新坟,而山脚下,新科进士的马蹄正踏碎残冰,奔向长安永不谢幕的春天。
以人观制,见其温度;以制观史,见其力量。孟郊一生命运坎坷,残留于斑驳史书的一角,在时代变幻与制度创新的风化中,归于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
课堂小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租调制—两税法
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
人身控制逐渐松驰
不定时—基本定时
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
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提高
相权三分、彼此牵制
职权明确、提高效率
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节制君权、减少失误
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
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09月11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