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894
左宝贵
邓世昌
林永升
旅顺
北洋舰队
马关条约
台湾
2亿
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
开设工厂
大大加深
门户开放
外商刺激
洋务运动
商办
甲午中日战争
基础过关
1.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八年级某班的同学准备制作一期题为“近代中国民族英雄”的板报,并设置了相关栏目。邓世昌可归入的栏目是( )
A.革命先烈 B.禁烟英雄
C.议和大臣 D.甲午英烈
D
2.日本的侦察活动遍布中国沿海各地,如:侦察直隶海岸情况;选择山东半岛登陆点;侦察天津、上海的炮台和机器局(兵工厂);搜集渤海湾等地的军事情报;密切关注北洋舰队动向。这一现象( )
A.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做足了准备
B.为日本赢得甲午海战准备了条件
C.为划定势力范围做好了战略分析
D.成为清政府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
B
3.历史话剧 下面是小文同学设计的历史话剧中的一段台词(部分)。据此可知,该段台词反映的史实是( )
A
甲:这次要赔2亿两白银,咱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吧!
乙:听说没 圣上已同意日本在我国开矿设厂。
丙:听说长江中下游的沙市、重庆等最富庶的地区也开放了。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4.有学者统计发现,从1894年到1899年的6年时间里,山东连年发生水灾、旱灾等,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源于那场失败的战争造成了黄河治理的懈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赔款便利了官吏贪腐,玩忽职守
B.战争造成山东人迁徙,无人治理
C.赔款耗尽了地方财政,无钱治理
D.日军炸毁了黄河河道,难于治理
C
5.有学者写道:“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作者认为这场战争使中国
(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D.陷入被瓜分的境地
B
6.《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俄国便联合法国、德国进行干涉,结果是日本于1895年5月4日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白银3 000万两将其
“赎回”。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日本侵华遭到正义上的干涉
B.列强在侵华利益上矛盾重重
C.日本对金钱的需求大于领土
D.清朝外交策略显现巨大成效
B
7.“但以中国国势日弱,外侮日加,寸心不死,投身实业界中,稍尽心力,冀得沟通商、学两界,借立中国真实自强之基础。”据此可知,张謇主张( )
A.启发民智 B.“师夷长技”
C.“自强”“求富” D.实业救国
D
8.漫画解读 下面漫画《“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联合一致协同镇压的态度
D.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能力提升
D
9.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美国烟草公司等。由此可见,列强( )
A.大举对中国资本输出
B.推动清政府恢复经济
C.开始向中国输出商品
D.开启中国现代化进程
A
10.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史料实证·文献中的历史】
材料一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松阴
(1)“责难朝鲜”发生于哪一年 “责难朝鲜”之后日本更大的企图是什么 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日本的侵略野心。(3分)
答案:1894年。(1分)侵略中国、称霸世界。(1分)蓄谋已久
(或蓄意挑起)。(1分)
【历史解释·表格中的历史】
材料二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舰队力量对比表
项目 参战军舰 总排水量 火炮总数 鱼雷管数 平均航速
日军 12艘 40 840吨 268门 36具 16.3节
清军 12艘 34 466吨 195门 27具 15.3节
材料三 李鸿章为避战保舰,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军港,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
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2分)
答案: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为避战保舰,妥协退让;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败;等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材料四 近代列强主要侵华方式变化
时期 列强主要侵华方式
鸦片战争以后—甲午中日战争前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农产品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投资铁路厂矿,控制金融,巩固特权
(3)材料四中近代列强的侵华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这种变化与近代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中的哪一项条款密切相关 (2分)
答案:《马关条约》;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分)
【家国情怀·颂历史之英雄】
材料五
左宝贵 徐邦道 邓世昌 丁汝昌
(4)请你为材料五中的四位历史人物添加一个共同的标签。说一说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什么精神。(4分)
答案: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2分)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2分)(共36张PPT)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目标
1
新课引入
2
新知学习
3
课堂小结
4
随堂练习
5
1.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通过识读地图,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2.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史实认识到《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3.家国情怀: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朗诵闻一多的诗歌《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 背景
材料一: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通过对外侵略扩张转移国内矛盾,争夺国外市场,寻求出路。
——许知远《110年的中国变革》
材料二:1888年开始,慈禧太后斥巨资修筑颐和园,甚至不惜挪用海军经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海军没有增添一艘战舰。
——吴杰章《中国近代海军史》
(1)根本原因:日本侵华野心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2)主观原因:清政府腐朽没落,军备废弛,国力衰败。
1. 背景
(3)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
派兵帮助镇压
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蓄意挑起战争
东学党起义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结合表格和形势图梳理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战役 战况战果 民族英雄
丰岛海战
正式宣战
丰岛海战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平壤战役
平壤战役
平壤陷落
左宝贵
左宝贵
左宝贵壮烈牺牲VS叶志超弃城逃跑
2. 经过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2. 经过
战役 战况战果 民族英雄
丰岛海战
正式宣战
平壤战役
平壤陷落
左宝贵
黄海海战
邓世昌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
邓世昌
邓世昌壮烈殉国VS李鸿章避战自保
平壤战役
丧失制海权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战役 战况战果 民族英雄
丰岛海战
正式宣战
平壤战役
平壤陷落
左宝贵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徐邦道孤军迎敌VS大连守将不战而逃
平壤战役
辽东战役
辽东战役
占大连旅顺
旅顺大屠杀
徐邦道
黄海海战
邓世昌
丧失制海权
徐邦道
2. 经过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材料研读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日军侵略罪行的认识。
日军于11月21日进入旅顺,残酷地屠杀了几乎全部居民。无自卫能力和赤手空拳的居民在其家中被屠杀,他们的躯体被残害之状无法形容。……这是日本文明的最大污点,日本人在这一事件中重回到了野蛮。
——[美]克里尔曼《日军大屠杀》,纽约《世界报》1894年12月12日
旅顺大屠杀
旅顺屠城是日军对无辜的普通中国民众开展的野蛮屠杀。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家家遭殃,条条街巷血流成河。日军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材料中日军的侵略罪行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践踏。
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
日军于11月21日进入旅顺,残酷地屠杀了几乎全部居民。无自卫能力和赤手空拳的居民在其家中被屠杀,他们的躯体被残害之状无法形容。……这是日本文明的最大污点,日本人在这一事件中重回到了野蛮。
——[美]克里尔曼《日军大屠杀》,纽约
《世界报》1894年12月12日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日军侵略罪行的认识。
旅顺屠城是在日军高层将领的直接命令和间接煽动下对无辜的普通中国民众的野蛮屠杀。材料说明日军的罪行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践踏。
材料研读
战役 战况战果 民族英雄
丰岛海战
正式宣战
平壤战役
平壤陷落
左宝贵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平壤战役
辽东战役
辽东战役
占大连旅顺
旅顺大屠杀
徐邦道
黄海海战
邓世昌
丧失制海权
丁汝昌
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
丁汝昌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时间:1894年7月-1895年2月
2. 经过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上,清政府腐败无能(根本原因);经济上,贫穷落后;军事上,清军总体装备落后,军队作战能力弱,李鸿章“避战求和”,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政治上,日本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强的道路;军事上,日军装备先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3. 结果
1895年3月,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近一个月的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李鸿章
伊藤博文
签订《马关条约》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自主学习】结合课文内容,完善下面表格。
《马关条约》内容 对中国的危害
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开放沙市、重庆、杭州、苏州为通商口岸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日本可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投资办厂)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 结果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4. 影响
【合作探究】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点。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比较结果
割地 割香港岛 割辽东半岛、台全岛澎湖列岛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埠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设厂 协定关税 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割地增多
赔款增多
侵略势力深入
侵略方式转变
(1)使列强侵略势力侵入中国腹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所有国家均同情中国,但没有一个国家帮助它……日本战胜中国,都可以分一杯羹。
——(英)赫德
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纽约时报》评论
相互协商
屠龙大会
人人有份
(2)《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 影响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三国干涉还辽漫画
1.三国干涉还辽
日本
辽东
列强干预
1895年4月,俄、法、德三国分别照会日本政府,要求退还辽东半岛。三国海军也同时出现在日本海面,大有顷刻兵戎相见之势。日本政府无力与三国作战,被迫退还了辽东半岛,并向中国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加剧了殖民掠夺。(根本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侵华的野心。(直接原因)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原因是什么?
2.瓜分中国狂潮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英国
长江流域
法国
广东 广西 云南
德国
山东地区
俄国
长城以北 新疆 东北
日本
福建地区
美国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1)目的:为维护美国在华利益
(2)内容: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3)实质:
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奥匈
帝国
对于美国的这一政策,其他列强会同意吗?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一方面其他列强认为美国不出力却占了便宜;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都不愿只满足于既得利益,而“门户开放”政策的利益均沾让他们各怀鬼胎,所以他们最终还是同意了。
“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门户开放”政策虽使中国免于被瓜分,但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这进一步加重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新时局图
面对当今动荡的国际局势,我们应该怎样做?
面对动荡的国际局势,我们应该坚持和平发展、多边主义、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和谐共处,为推动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以史为鉴
合作探究
时局图
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指出张謇的主张和创办的实业。
①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③此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1)历程: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缓慢发展
“短暂的春天”
再度受挫
凋谢萎缩
产生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指出张謇的主张和创办的实业。
(2)主张:“实业救国”道路。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创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
(3)实业:创办大生纱厂。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民族资本工业约有百余家,其中资本万元以上的50余家,资本总共不过五六百万。1894年以前,资本超过1万以上的制造业,平均每家资本还不到9万元,只有清王朝所办的同类企业资本的1/10。
材料二: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工人,专为美商的“船坞”加工、制造船舶零配件;70年代,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系英国造。
资金少、规模小
技术落后
2.发展特点
阅读材料,思考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
先天不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占比图示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材料三
材料四
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后天畸形
特点:
(1)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2)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小结
本课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背景:根本原因、主观原因、直接原因
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结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瓜分中国狂潮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发展特征
三国干涉还辽
张謇兴办实业
随堂练习
1.(2024·江苏)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官兵舍生忘死猛冲敌舰;经远舰长时间以一敌四,直到舰身下沉时仍然继续开炮击敌;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自始至终战斗在最前列。他们的英勇行为( )
A.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
B.展现出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C.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
基础练习
2.(2024·贵州)小明在整理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学习笔记时,看到某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该条约的影响是(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C
3.(2024·四川)“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该诗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危机。诗中“土分裂似瓜”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D.义和团运动被残酷地镇压
B
4.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他说:“日本人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军力量弱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军力量强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5.1899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分别训令美驻英、俄、德、意等国大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也称“海约翰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质是( )
A.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 B.承认各国在华的所有既得利益
C.协调列强之间的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D.顺应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6.据统计,1921年中国的棉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21%集中在武汉、天津。这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
A.产业分布不平衡 B.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C.受封建压迫严重 D.侧重于发展轻工业部门
D
A
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材料二 1894年,清政府忙于庆祝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1894—1895年,外敌入侵,青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知。”
——摘编自文廷式《闻尘偶记》
材料三 18世纪末李鸿章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编自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
(1)材料一中,“致远鼓楫冲重围”描述的是哪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2)材料二中,“割地求和”指的是清政府签订的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曾在哪个城市制造大屠杀。
(1)战役:黄海海战。人物:邓世昌。精神:英勇无畏、舍身救国、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2)条约:《马关条约》。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3)城市:旅顺。原因:直接原因是李鸿章避战保船,妥协退让;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朽无能,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力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