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阅读
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2)诗中所提到的“折柳”,指的是什么?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品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请分析本诗前三联的情感变化并简述理由。
3.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翻”的意思是“演奏”,“沙场”的意思是“铺满沙子的场地”。
C.全词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梦与醒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都十分强烈,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意思是说完成收复北方、统一天下的大业,为皇上赢得生前和死后的好名声。
4.阅读徐俯的《春游湖》,完成下列各题。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①水开。
春风断桥②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蘸]zhan.②[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又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之雁。此为失群孤雁的鸣叫声。 ②侵晓:破晓。
(1)诗中 、 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简析。
7.诗歌赏析: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谈谈你对词中“泪空流”中“空”字的理解。
(2)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是如何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来构筑宏大气象的?
(2)近山临水,总会生发很多感受,曹操如此,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也是如此。两人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这首诗的体裁是 ,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 ,现在的意思是: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1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各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诗人为何“停杯投箸不能食”?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两句写得非常精彩,请简要分析。
12.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13.阅读诗词,完成问题。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①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___流水,洞②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②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1)本诗与《桃花源记》的主旨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2)诗句“洞在清溪何处边“意思是“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由此可以推断诗中空白处最符合意境的字是
A.随
B.入
C.引
D.向
14.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相思愁绪。
15.课外诗歌鉴赏
定林①所居 二月四日作②
宋 王安石 宋 陆游
屋绕湾溪竹绕山,早春风力已轻柔,
溪山却在白云间。 瓦雪消残玉满沟。
临溪放杖依山坐,飞蝶鸣鸠俱得意,
溪鸟山花共我闲。 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 、 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 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1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以下各题。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诗人写这首诗时,唐王朝已经国势倾颓,危机四伏。
(1)该诗中的“ ”一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2)请描绘出颈联表现的画面。
(3)简要说说诗人“愁”的原因。
17.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的意思。
(2)两首诗都有一个“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的哪些特点?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②,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卿:吴国伦的字,兴国(今江西兴国县),“后七子”之一为人清高潇洒。②逐客:指贬逐出京的官员。
(1)下面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叠词“飒飒”和“凄凄”都有绘声绘色的妙用,更突显出秋景的迷蒙萧瑟。
B.“遥看”二字点出目送友人前往远方的情态,“迷”写出细雨蒙蒙的景象和心情的低迷。
C.“谁向孤舟怜逐客”点出诗人的身份,把遭受政治打击的受害者孤独困厄的处境和盘托出。
D.“白云相送大江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云以人的情感,将诗人自己的情感巧妙寄托于其中。
(2)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21.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后面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22.(四)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 的村野图景,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2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自己中年喜欢上了佛教,并因此在终南山下安了家,语言平实自然。
B.三、四句“独”“空”二字写出了诗人山居生活乘兴而往、败兴而归的孤独和寂寞。
C.“坐看云起时”一句“诗中有画”,其意趣与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相仿佛。
D.该诗以“终南别业”为题,无一句说别业,却能让读者句句读出别业生活的情趣。
(2)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简要分析。
2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冷冷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逐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释】本诗作干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头西。
(1)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请从写法的角度赏析“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两句。
25.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
(2)请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写“露坠”“泉响”“鸟喧”有什么表达效果?
2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以下各题。
怨王孙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全词通过描写红稀香少、① ② 等秋景,表现了词人略带感伤,却又愉悦、闲适的心境。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的妙处。
2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体会颔联中“割”字的妙处。
(2)结合全诗,说说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8.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
唐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本诗为白居易在江州任职时所写。
(1)作品抓住春雨初晴, ,山杏吐艳,水苹争绿, ,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
(2)末两句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赛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请说说诗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2)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3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本诗首句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各题。
题奉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意思是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扬进了门内,把夕阳的余晖挡在门外。
B.第二句中的“点”字用得巧妙,因为天色昏暗且距离较远,昏鸦自然更像几个小“点”。
C.本诗运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第三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地点是在“阑干外”。
D.末句描写樵夫渔子一路归来,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同情。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
32.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歌围绕一个“ ”字展开,讲述了一个小伙子 的过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 。
(2)简要赏析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表达效果。
33.古诗词鉴赏。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直”“圆”两个字。
3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芳 树
[南北朝]李爽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注】①诗人李爽作此诗时在代州古城(今雁门关附近)任职。②三阳:早阳、正阳、晚阳。③欲寄边城客:为倒装句,即“边城客欲寄”。
(1)诗歌前六句诗人着力刻画了春 、 的特点。
(2)黛玉在指导香菱作诗时曾说“词句终究是末事,立意最是要紧”,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
(2)对这首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中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37.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甲]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乙]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②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宋代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②倩:请人代自己做。
(1)这两首宋词都运用了借最抒情的表现手法,晏词描写词人听新曲品美酒,忆往昔惜残春的情景,由景触情,含蓄地表达了① 和 ;朱词从渲染气魄宏大苍凉沉郁的环境入手,形象地展现了② 。
(2)这两首宋词都写“愁”,但愁情各异,请比较这两种“愁”有什么不同。
3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杂 诗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本诗语言有何特点?
(2)“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
39.
宴 词①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③,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②畎(quǎn):田间小沟。③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棹,长的船桨。
(1)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诗中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悠悠”一个词则暗示了诗人一片 的深情。
(2)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结合写法作简要赏析。
40.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的作者是我国宋代 派词人苏轼的作品,从词的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 ,下阕重在 。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倾城”一语,突出观猎盛况。
C.词的下片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苏辙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立功的决心。
D.词的上片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41.古诗赏析。
咏潮
[宋]米芾
怒气号声迸海门①,州人传是子胥魂②。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势与月轮齐朔望,信如壶漏③报晨昏。
吴亡越霸成何事?一唱渔歌过远村。
[注]①海门:指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是海潮入江的必经之处。②子胥魂:子胥即伍子胥,他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而被“赐剑自裁”。传说他死后,灵魂化为波涛之神。③壶漏:古代计时器的一种.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先声夺人,写出钱塘江湖水经过海门之时涛声震耳、浪花进溅的雄壮景象。
B.“州人传是子胥魂”一句融历史传说于诗中,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发人深思。
C.“天排云阵千雷震”一句,以“千雷震”设喻,表现了钱塘潮奔腾而至的雄壮景象。
D.尾联中诗人想到“吴亡越霸”,不由得为历史的兴衰变迁感慨明叹,抒发了无限惧怅之情。
(2)请简要赏析“地卷银山万马奔”一句中的“卷”字。
4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从修辞或用典的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对比本词和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两首词在词下片的开头过渡上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下面的知识链接,以及你对两首词的内容理解,简要分析。
【知识链接:词大多是分片的,片与片之间的转换,称之为“过片”。一般而言,上下片的内容一般各有侧重,他们之间的过渡,既要换头另起新意,又不能断了词的脉络。】
4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两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场面。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①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沫。②午盏:即午茶。③蓼茸:蓼菜的嫩芽。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点等装盘馈赠亲友。
(1)赏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2)下片“人间有味是清欢”中的“有味”主要是指哪些有味的事物?“清欢”在这里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45.古诗鉴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南山北明暗不同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欣赏其高大雄奇之美,末两句则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诗的尾联常被后人引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你是如何理解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4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二月四日作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下列诗与本诗体裁相同并且韵脚相同的一项是
A.《竹里馆》
B.《峨眉山月歌》
C.《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诗歌前两句写出了“早春”的哪些特点?
(3)诗歌后两句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各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作用是什么?
4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标题的“乐天”是指 ,“酬”字本义是指“答谢”,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 。
(2)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蕴涵的哲理。
49.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此诗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景色?
(2)三、四两句生动形象,试加以赏析。
古诗词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2)诗中所提到的“折柳”,指的是什么?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营造了整个洛阳城思乡的氛围,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的能力。折柳指的是《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故园情“一词点明了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意。
答案:
(1)“散”字准确地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传到各地,营造了整个洛阳城思乡的氛围,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2)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点评】绝句有个基本特点,即一二句重在写景,三四句重在点题和抒情,本题“折柳”即考查了这一点。
2.品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请分析本诗前三联的情感变化并简述理由。
【答案】答案:
诗人被贬,且被贬时间长,所以辛酸、凄凉、愤懑、怅惘。自己虽屡遭贬低,但新人辈出令人欣慰,表现出他乐观豁达的胸襟。
【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歌显示了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感情的变化的能力。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答案:
诗人被贬,且被贬时间长,所以辛酸、凄凉、愤懑、怅惘。自己虽屡遭贬低,但新人辈出令人欣慰,表现出他乐观豁达的胸襟。
【参考译文】
湖南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过去了,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王质,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我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翻”的意思是“演奏”,“沙场”的意思是“铺满沙子的场地”。
C.全词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梦与醒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都十分强烈,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意思是说完成收复北方、统一天下的大业,为皇上赢得生前和死后的好名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首先理解内容,然后体会感情。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的理想,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使自己功成名就。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故选:D。
答案:
(1)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的理想,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D
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4.阅读徐俯的《春游湖》,完成下列各题。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①水开。
春风断桥②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蘸]zhan.②[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诗的题目点明了事件和地点。诗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来加以表现,通过燕子归来,桃花盛开。描绘出春日湖光美景,通过春雨断桥,小舟摆渡来突出湖水上涨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蘸是沾着水面。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是不能蘸水的。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桃花娇艳欲滴 的特点。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短短的四句诗却将诗人的情感写的很有波澜。第1、2句流露出欣赏春天美景的喜悦之情,第3句因下雨想回家却在渡口发现没有人摆渡的焦急,第4句发现有小船从树荫下突然出现的喜悦。
答案: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即惊喜之情。
译文:
一对对燕子,你们什么时候飞回来的?小河两岸的桃树枝条浸在水里,鲜红的桃花已经开放。
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阴下缓缓驶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本诗最为称道的是三四句,在写景中蕴含了哲理。
5.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又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 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了解诗词的内容,根据语境来分析。前两句诗的意思是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由此可知,首句表现了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显然是把现实与梦境相比,而突出现实的残酷,“骨”借指战死的人,“可怜”一词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主旨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貂锦”的意思是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丧胡尘”是说五千精兵战死他乡,表现战斗的激烈和伤亡惨重。“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答案:
(1)本诗赞美了前线将士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揭示了唐代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对深闺少妇的遭遇给予了深深地同情。
(2)《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6.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之雁。此为失群孤雁的鸣叫声。 ②侵晓:破晓。
(1)诗中 断雁 、 家书 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简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旅宿》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抒写旅况的索寞凄凉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首联破题,点明情境,首联言旅中独宿,黯然神伤,满是羁旅思乡之情。颔联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的鸣叫使羁旅之人深愁难眠。颈联极言乡关的迢远,表现满怀的幽愁暗恨,语经千锤百炼。尾联用清丽明快的色调绘出家乡的美好风光,似乎从乡愁中跳出,实则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内含的忧愁深长。全诗写得感情至深,含蓄蕴藉,真切动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分析。诗人离家久远,目睹失群孤雁的鸣叫使羁旅之人深愁难眠。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从“旅馆”、“断雁“、“归梦”和“家书”等诸多意象判断这是一首一首羁旅诗。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分析。认真阅读全诗可知,“寒灯”、“断雁“、“归梦”和“家书”等诸多意象,把作者的思乡之情与孤寂之感烘托的淋漓尽致。所谓托物寄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
(1)断雁、家书
(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跃然纸上。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译文:
旅馆里没有知心朋友,我独自静静地沉思凝神。
对着寒灯回忆往事,孤雁的叫声,惊醒了凄寂梦魂。
乡关道路迢远,梦魂拂晓时才得归去,家人的书信要等来年方能寄到此地。
沧江上月色含烟,风光是多么美好,钓鱼船就系在我家门前。
【点评】本诗的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7.诗歌赏析: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谈谈你对词中“泪空流”中“空”字的理解。
(2)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是一首词,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解答】(1)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意思:胡人还没有消灭,我的鬓发早已斑白,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再体会表达的感情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把握,能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对比手法的运用。说出对比的内容和感情即可。
答案:
(1)“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对即可)(2分)
(2)示例:词人用昔日匹马驰骋疆场与今日蒙尘貂裘战袍作对比,心在前线战场(天山),身却不得不退居家乡(沧州)。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报国无门的愤懑。(意对即可。)(3分)
译文:
当年我远赴万里边疆立志建功封侯,单枪匹马戍守在梁州。戍守边关的日子如梦消逝,不知何处寻觅,只留下这尘封色暗的貂裘。胡人还没有消灭,我的鬓发早已斑白,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这一生谁会料到我心在抗敌前线,人却在沧洲慢慢老去。
【点评】这是一篇新诗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理解和概括诗词内容、鉴赏诗歌句子的作用,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是如何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来构筑宏大气象的?
(2)近山临水,总会生发很多感受,曹操如此,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也是如此。两人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1)诗人通过对海水、山岛、树草、秋风中汹涌起伏的波澜,借景抒情,表达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2)《观沧海》运用夸张、互文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次北固山下》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分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把握。“水何澹澹”一句描写了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写了海水。“山岛竦峙”写出了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山岛上丛生的树木、茂盛的百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的波澜。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把月亮、太阳的升落以及银河的灿烂景象表达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互文的修辞方法,写了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的壮志情怀。作者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王湾在《次北固山下》描写了冬末春初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二者都是借景抒情。
答案:
(1)诗人通过对海水、山岛、树草、秋风中汹涌起伏的波澜,借景抒情,表达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2)《观沧海》运用夸张、互文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次北固山下》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一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解答】(1)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显然,此典是表达对故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百年。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做此题首先要明确诗句意思,再赏析它揭示的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用“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蓬勃的新生力量,既抒发了仕途屡遭打击的愤懑、失意之情,又体现了诗人坚信未来的阔大胸怀,又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答案:
(1)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2)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用“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蓬勃的新生力量,既抒发了仕途屡遭打击的愤懑、失意之情,又体现了诗人坚信未来的阔大胸怀,又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译文:
湖南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过去了,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王质,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我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用典等表现手法。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这首诗的体裁是 七言律诗 ,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 临渊羡鱼 ,现在的意思是: 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综合阅读。
【解答】(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的体裁,及用典的写作手法。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本诗是七言律诗,“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抒发、手法赏析。ABD准确,C错误,“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是在强调“请求帮助”,即张九龄的帮助。
答案:
(1)七言律诗 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2)C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点评】诗词赏析一般从 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1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各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诗人为何“停杯投箸不能食”?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两句写得非常精彩,请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作答此类试题,要联系写作背景,诗人因排挤而离京,朋友为其设宴送行,但诗人内心无比愤懑,所以他端起酒杯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放下了,茫然不知所以。是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食不能下咽。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重要句子。“垂钓碧溪上”写的是姜太公在溪边垂钓时被周文王任用的事;“乘舟梦日边”写的是伊尹未遇明君时曾梦见自己撑着小船经过日、月的旁边,后来遇到商汤,成为贤相的故事。这两个典故表明诗人希望得到明君赏识。但诗人当时又因排挤而不得不离开京城,感到十分愤懑,两种情感交织,就形成了这种复杂的心理。
答案:
(1)诗人因被排挤而离京,内心苦闷迷茫、悲愤不平。所以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而“停 杯投箸不能食”。(或:用夸张手法,以“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极言宴会的豪华,衬托出诗人因排挤而离京,内心苦闷迷茫,悲愤不平,所以诗人“停杯投箸不能食”。
(2)这两句借用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被起用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既愤懑于现实,又寄希望于未来的复杂心理。
【点评】《行路难》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开头写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12.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是一首田园诗,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及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也写老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句内容能力。“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意思是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还来就菊花的意思是还要来欣赏菊花,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意犹未尽之感,也表现出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答案:
(1)“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主要写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参考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13.阅读诗词,完成问题。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①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___流水,洞②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②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1)本诗与《桃花源记》的主旨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2)诗句“洞在清溪何处边“意思是“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由此可以推断诗中空白处最符合意境的字是 A
A.随
B.入
C.引
D.向
【答案】(1)《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作者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社会及政治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与向往生活在这种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桃花溪》诗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意境写就这首诗,通过描写飞梼隐隐绰、西畔渔舟轻泛、桃花逐水流,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运,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抒发了作者对世外桃源、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据此分析: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A。
【分析】《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解答】(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本诗翻译为“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作者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社会及政治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与向往生活在这种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桃花溪》诗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意境写就这首诗,通过描写飞梼隐隐绰、西畔渔舟轻泛、桃花逐水流,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运,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抒发了作者对世外桃源、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据此分析: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炼字的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理解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诗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运,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随”最能体现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故选A。
答案:
(1)《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作者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社会及政治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与向往生活在这种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桃花溪》诗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意境写就这首诗,通过描写飞梼隐隐绰、西畔渔舟轻泛、桃花逐水流,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运,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抒发了作者对世外桃源、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据此分析: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A。
译文:
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4.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相思愁绪。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正确的理解要到位。《次北固山下》描写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让大雁稍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诗歌的整体分析。解答此题,注意要仔细阅内容,抓住关键字词、语句进行分析,把握文章主旨,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A项中的“次”是“停留”的意思,不是游览,故选A。
答案:
(1)思乡之情
(2)A
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家乡。
【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15.课外诗歌鉴赏
定林①所居 二月四日作②
宋 王安石 宋 陆游
屋绕湾溪竹绕山,早春风力已轻柔,
溪山却在白云间。 瓦雪消残玉满沟。
临溪放杖依山坐,飞蝶鸣鸠俱得意,
溪鸟山花共我闲。 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 蜿蜒曲折(弯曲) 、 高 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 轻柔之风(飞蝶鸣鸠) 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定林所居》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晚年所题的一首诗作。该诗描写了诗人居所的清幽环境以及诗人的闲适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宁静闲适生活的怡然自得。《二月四日作》是陆游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时所做。
【解答】(1)此题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屋绕湾溪竹绕山”的意思是:房屋被溪水环绕着,竹林环绕着青山。写出了溪水的曲折。“溪山却在白云间”的意思是:溪水和高山又直插白云间。写出了山的高。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的意思是:早春轻柔的春风徐徐吹过,瓦上的白雪已经融化,但沟里的雪还是白茫茫一片。这一句谢春初春春风轻柔温暖将残雪消融。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的不同,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定林所居》的闲是以山水为乐的悠闲,《二月四日作》的闲是闲愁,是内心苦闷的闲。
答案:
(1)蜿蜒曲折(弯曲、高;轻柔之风(飞蝶鸣鸠)。
(2)《定林所居》中“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而陆游《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很好地写出了诗人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
译文:
《定林所居》
房屋被溪水环绕着,竹林环绕着青山。溪水和高山又直插白云间。靠着溪水放下竹杖,靠着山坐着。溪水、鸟儿、献花和我一起悠闲。
《二月四日》
早春轻柔的春风徐徐吹过,瓦上的白雪已经融化,但沟里的雪还是白茫茫一片。飞舞的蝴蝶,鸣叫的鸠鸟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快活起来了。而东风应该笑话我的闲愁。
【点评】做好本题要阅读两首诗歌并理解诗歌内容的不同,体会两首诗歌作者的不同思想情感。
1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以下各题。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诗人写这首诗时,唐王朝已经国势倾颓,危机四伏。
(1)该诗中的“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2)请描绘出颈联表现的画面。
(3)简要说说诗人“愁”的原因。
【答案】(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3)①官宦在外,思念家乡;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③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分析】《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句,从空间领域描绘写晚眺之所见,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山雨欲来风满楼”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紧张气氛,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
(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描绘了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的景象。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答案:
(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3)①官宦在外,思念家乡;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③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注意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有时需结合写作背景进行赏析。
17.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通读全诗,明确诗句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2)做此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诗中要注意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人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答案:
(1)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2)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点评】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坐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1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的意思。
(2)两首诗都有一个“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龙标野宴》这首诗虽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安逸生活,但其实内心还是有被贬的苦。“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飘荡中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莫道弦歌愁远谪”意思是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青山明月不曾空”的意思是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也就是一直陪伴着诗人。
(2)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李诗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故李诗中的“愁”是对朋友的担忧之愁。而王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答案:
(1)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那青山和明月一直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2)李诗中的“愁”是对朋友的担忧之愁;王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并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参考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龙标野宴》参考译文: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的哪些特点?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是一首抒怀诗,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
【解答】(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塞外秋季寒冷,与中原大地不同。塞外的边声与中原的声音不同。塞外孤城城门关闭很早与中原夜生活丰富不同。即:天冷、声杂、城孤。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这个典故委婉的表达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一杯浊酒难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久戍边关功业未成,归家遥遥无期。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复杂情感。
答案:
(1)【答案】天冷;声杂;城孤。(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答案】抒发了将士们戍边难归的无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得(2分).)
译文:
西北边塞秋来风景与江南不同,大雁南飞去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四周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号角一起响起,崇山峻林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绪,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羌笛,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深夜不能入睡,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0.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②,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卿:吴国伦的字,兴国(今江西兴国县),“后七子”之一为人清高潇洒。②逐客:指贬逐出京的官员。
(1)下面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两个叠词“飒飒”和“凄凄”都有绘声绘色的妙用,更突显出秋景的迷蒙萧瑟。
B.“遥看”二字点出目送友人前往远方的情态,“迷”写出细雨蒙蒙的景象和心情的低迷。
C.“谁向孤舟怜逐客”点出诗人的身份,把遭受政治打击的受害者孤独困厄的处境和盘托出。
D.“白云相送大江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云以人的情感,将诗人自己的情感巧妙寄托于其中。
(2)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1)C
(2)对友人的同情和依依不舍之情。
【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送别的凄凉,虽然全是写景,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描写萧瑟秋色,体现了自己无尽的怅惘,三、四句直写,同时又以天上飘浮的白云寄托自己的情感,笔意洒脱,抒情味极浓。这其间有离别的黯然销魂,也有对友人遭贬的同情与愤慨。解答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人对友人遭贬的同情、愤慨和依依不舍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写作方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正确;
C.有误,“点出诗人的身份”错误,点出的是友人的身份。
故选:C。
(2)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诗歌的最后一句最能体现本诗的思想情感。“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的意思是: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怜”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包含着对朋友的同情、怜悯。最后借白云送友人一程,表达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
(1)C
(2)对友人的同情和依依不舍之情。
译文:
陈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大意,通过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21.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后面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离别诗的综合阅读。
【解答】(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故此B项有错误,不是悲伤之情。ACD准确。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语言的鉴赏。好在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是作者对即将分别的友人的劝慰:知心朋友,情深意重,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是近在咫尺。它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它一改诗中那种黯然伤感的离别情调,以其积极、健康的感情和旷达的胸怀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答案:
(1)B
(2)诗句意思指: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它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它一改诗中那种黯然伤感的离别情调,以其积极、健康的感情和旷达的胸怀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点评】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22.(四)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 深秋僻静 的村野图景,营造了一种 萧瑟凄凉 的氛围。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游子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这里通过秋天意象的描写,表达了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因此描绘的是一幅萧瑟(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
(2)本题考查对诗句进行赏析。“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荒凉古道上,旅人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愁肠绞断。这幅画面可谓悲矣!然而作者又为这幅画面加上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又增添了几分惨淡的光线,使情景交融,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答案:
(1)深秋僻静,萧瑟凄凉
(2)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2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一、二句写自己中年喜欢上了佛教,并因此在终南山下安了家,语言平实自然。
B.三、四句“独”“空”二字写出了诗人山居生活乘兴而往、败兴而归的孤独和寂寞。
C.“坐看云起时”一句“诗中有画”,其意趣与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相仿佛。
D.该诗以“终南别业”为题,无一句说别业,却能让读者句句读出别业生活的情趣。
(2)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终南别业》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掌握。本诗三四句中,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所以第二项分析有误,故选B。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偶然”二字,贯穿前后,却行迹全无,其实,“兴来独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何尝不是“无心的偶然”呢?然诗人至此方借“值林叟”点出“偶然”二字,可见艺术手段之高超。因为处处“偶然”,更显现出心中的悠闲自在。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行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答案:
(1)B
(2)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行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译文:
中年以后厌倦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然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