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速度变化规律》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位置、位移与时间”之后,对运动描述的深化。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速度变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作为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强调其矢量性与单位制,并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牛顿第二定律打下基础,在整个力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接触高中物理,虽具备初中阶段对速度的基本认知,但对“变化率”的抽象思维仍显薄弱。他们习惯于直观感知运动快慢,难以理解“速度的变化也有快慢”。同时,矢量方向的认知尚不成熟,易将加速度与速度混淆。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但对v-t图像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学需从生活情境出发,借助实验与图像工具,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建立科学的速度变化观。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掌握其定义式a=Δv/Δt,明确其矢量性及国际单位。
2. 能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与加速度三个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物体是否具有加速度。
科学思维
1. 通过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经历“比值定义法”构建加速度概念的过程,发展抽象与归纳能力。
2. 能利用v-t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理解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提升模型建构与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简易实验方案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情况,收集并处理数据。
2. 能根据实验数据绘制v-t图像,分析图像特征,得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
2. 认识到加速度在交通安全、航天发射等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增强物理学习的责任感与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a=Δv/Δt的理解与应用。
2. v-t图像中斜率表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
1. 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与加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 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特别是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斜面轨道、小车、光电门计时器、刻度尺、多媒体课件、v-t图像绘制软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1)、播放两段视频对比:
第一段:普通家用轿车从静止加速到60km/h,耗时约8秒;
第二段:F1赛车从静止加速到60km/h,仅用时约2.3秒。
提问引导:“同样是起步加速,为什么F1赛车给人的感觉如此迅猛?我们说它‘提速快’,这个‘快’究竟指的是什么?”
鼓励学生表达直观感受,如“反应快”“冲出去得猛”等。
(2)、提出核心问题:
“生活中我们常说‘这车提速快’‘飞机起飞快’,这里的‘快’是不是还只是指速度大?显然不是。那它指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快’背后的科学密码——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板书课题:《2.1 速度变化规律》,并在副板书区域写下“提速快 ≠ 速度快”,引发学生思考。
二、联系生活经验,引出研究主题 (1)、列举多个生活实例:
① 公交车进站减速停车;
② 运动员百米冲刺后逐渐停下;
③ 苹果从树上自由下落,越落越快;
④ 火箭发射升空,速度迅速增大。
追问:“这些过程中,物体的速度都在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如何科学地描述这种‘变化的快慢’呢?”
引导学生意识到:仅用速度或位移无法完整描述这类运动,必须引入新的物理量。
(2)、过渡语设计:
正如诗人北岛所说:“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而今天,我们的梦是关于运动的真相——不只是它走得多远,更是它变得多快。让我们一起走进速度变化的世界,寻找那个隐藏的“变化之率”。 1. 观看视频,感受不同交通工具加速过程的差异。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提速快”的含义。
3. 联想生活中类似的加速或减速现象。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研究速度变化的规律。
评价任务 观察力:☆☆☆
表达力:☆☆☆
联想力:☆☆☆
设计意图 通过强烈对比的视频素材,制造认知冲突,打破学生“速度大就是快”的固有思维,激发探究欲望。结合生活实例,使抽象概念具象化,自然引出“速度变化快慢”这一核心议题,为加速度概念的生成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概念建构
【12分钟】 一、层层递进,构建加速度概念 (1)、设置探究情境,引导定量比较:
出示表格数据:
物体 初速度v (m/s)末速度v(m/s) 时间Δt(s)A02010B0102C5155
提问:“哪一辆车速度变化最快?你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学生可能只看速度变化量Δv,认为A最快(Δv=20),也可能注意到B用时最短。
引导学生计算每秒钟速度的变化量:A: 2 m/s , B: 5 m/s , C: 2 m/s 。
总结:“我们发现,不能只看速度变了多少,还要看用了多长时间。物理学中,用‘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这就是——加速度。”
板书加速度定义式:a = Δv / Δt = (v - v ) / t,并解释各符号含义。
(2)、剖析概念内涵,强调矢量特性:
讲解:“加速度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它是矢量。当物体加速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时,相反。例如,汽车向前行驶刹车,速度方向向前,加速度方向向后。”
举例说明:竖直上抛物体上升过程,速度向上减小,加速度向下(重力加速度g)。
强调单位:m/s ,读作“米每二次方秒”,并通过单位推导加深理解:(m/s)/s = m/s 。
二、辨析易混概念,澄清认知误区 (1)、组织小组讨论:
问题1:速度大,加速度一定大吗?举例说明。
问题2: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一定大吗?
问题3:加速度为零,物体一定静止吗?
提供反例: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v大,a=0);火车缓慢启动(Δv大但Δt也大,a小);匀速直线运动(a=0但v≠0)。
(2)、归纳总结:
明确指出:速度描述位置变化快慢,速度变化量Δv=v-v 是过程量,而加速度描述的是Δv发生的快慢。三者无必然大小关系。
板书对比表格:
概念物理意义是否矢量单位 速度v位置变化快慢 是m/sΔv速度改变量 是 m/s加速度a速度变化快慢是 m/s
1. 分析表格数据,计算每秒速度变化量,参与讨论哪个物体变化最快。
2. 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及其物理意义。
3. 参与小组讨论,辨析速度、Δv与加速度的关系。
4. 记录笔记,整理概念对比表。
评价任务 计算准确:☆☆☆
概念清晰:☆☆☆
表达逻辑:☆☆☆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数据对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比值法”定义新物理量的必要性,经历科学建构过程。通过反例辨析,有效破除“速度大则加速度大”等常见误解,强化概念的本质属性。板书对比表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结构,形成清晰认知框架。
实验探究
【15分钟】 一、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操作步骤 (1)、提出探究任务: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加速度是什么,那么一个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它的速度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加速度是否恒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提示可用器材:斜面、小车、两个光电门、数字计时器、刻度尺。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速度?如何测时间间隔?如何控制变量?
预设方案:固定斜面倾角,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记录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t 、t ,已知挡光片宽度d,则v =d/t ,v =d/t ,两光电门间距L可测,时间间隔Δt可通过位移和平均速度估算或使用多通道计时器直接获取。
(2)、优化实验设计:
介绍改进方法:使用位移传感器或手机慢动作摄影配合标尺,可连续记录时间和位置,进而计算瞬时速度。
强调实验要点:保持斜面光滑、每次释放位置一致、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二、动手实验操作,收集原始数据 (1)、巡视指导各组实验:
关注学生连接仪器是否正确,光电门位置是否合理,数据记录是否规范。
提醒安全事项:轻拿轻放小车,防止滑落。
协助解决突发问题,如计时器无响应、小车偏离轨道等。
(2)、示例数据呈现:
待多数小组完成,投影一组典型数据:
t(s) 0.0 0.51.0 1.52.0 v(m/s)0.00.81.62.4|3.2
引导学生观察: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
三、处理实验数据,绘制v-t图像 (1)、指导绘图方法:
“请同学们以时间t为横轴,速度v为纵轴,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图。”
示范如何选择合适的标度,确保图像分布合理。
展示学生作品,选取一条较理想的直线进行分析。
(2)、分析图像特征:
提问:“这条v-t图像是一条什么线?说明了什么?”
引导得出: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明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加速度恒定。
进一步提问:“图像的斜率代表什么物理意义?”
带领学生回顾数学中斜率k=Δy/Δx,在此处即Δv/Δt,正好等于加速度a。
板书结论: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斜率正负表示加速度方向。 1. 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确定测量方法。
2. 动手组装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3. 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v-t图像。
4. 观察图像特征,参与讨论斜率的物理意义。
评价任务 方案合理:☆☆☆
操作规范:☆☆☆
图像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实验探究,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全过程,培养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从数据采集到图像处理,逐步揭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规律。v-t图像的引入不仅直观展示了规律,更建立了数学与物理的桥梁,深化对加速度本质的理解。
规律应用
【8分钟】 一、归纳速度公式,建立数学模型 (1)、由图像推导公式:
基于v-t图像为过原点的直线(初速度为0),斜率为a,则v = at。
若初速度不为零,图像不过原点,截距为v ,斜率仍为a,则v = v + at。
板书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 = v + at。
强调适用条件: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2)、解析公式含义:
逐项解释:v是t时刻的速度,v 是初始速度,at是t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说明该公式揭示了速度与时间的线性关系,是描述匀变速运动的核心规律之一。
二、典型例题解析,巩固知识迁移 (1)、出示例题:
“一辆汽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2 m/s 的加速度刹车,求刹车后3秒末的速度。”
引导学生审题:v =10m/s,a=-2m/s (减速,方向与速度相反),t=3s。
代入公式:v = 10 + (-2)×3 = 4 m/s。
追问:“若求6秒末速度呢?”计算得v=10-12=-2m/s,解释负号含义:表示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相反,现实中汽车早已停下,说明公式应用需考虑实际情况。
(2)、拓展思考:
“如果加速度不是常数,比如汽车启动时加速度逐渐减小,v-t图像会是什么形状?”
引导学生想象曲线,为后续非匀变速运动埋下伏笔。 1. 理解v-t图像斜率与加速度的关系。
2. 掌握速度公式v = v + at的形式与意义。
3. 学习例题解法,尝试独立计算。
4. 思考加速度变化时的运动情况。
评价任务 公式掌握:☆☆☆
计算正确:☆☆☆
思维拓展:☆☆☆
设计意图 从图像到公式,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升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模型。通过典型例题训练公式应用能力,并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边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适度拓展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课堂总结
【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知识点 (1)、系统梳理本节内容:
今天我们沿着“生活现象→科学问题→概念建构→实验验证→规律总结→实际应用”的路径,完成了对速度变化规律的探索。
核心收获有三点:
第一,引入了加速度a = Δv/Δt,它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矢量;
第二,通过实验发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直线,其斜率等于加速度;
第三,得出了速度公式v = v + at,可用于解决简单的匀变速运动问题。
二、升华式结尾,寄托学习期望 (2)、情感升华与展望:
伽利略曾说:“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今天我们翻开的这一页,正是用v-t图像和公式书写的速度变化篇章。每一个斜率,都是大自然隐藏的节奏;每一次加速,都蕴含着改变世界的能量。从高铁启程到火箭升空,从心跳脉动到星辰运行,加速度无处不在。希望你们不仅能算出数字,更能感受到那份推动万物前行的力量。愿你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像追求加速度一样,不断加快成长的步伐,向着心中的目标,持续加速,永不减速!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主要知识点。
2. 理解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3. 感受物理之美与科学精神。
4. 明确后续学习方向。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情感共鸣:☆☆☆
未来展望:☆☆☆
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引用伽利略名言提升文化品位,将物理规律与自然哲理相融合,激发学生的科学情怀与探索热情,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维统一。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大
B. 加速度越大,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
C. 加速度越大,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
D. 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大
2. 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2 m/s,加速度为0.5 m/s ,求:(1)第4秒末的速度;(2)第4秒内的速度变化量。
二、能力提升题
3. 某质点的v-t图像如下图所示(图像为从(0,2)到(4,6)的直线),请回答:
(1)质点的初速度是多少?
(2)质点的加速度是多少?
(3)写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
三、实践探究题
4. 请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利用手机秒表功能和一段楼梯,粗略测量自己从一楼匀速跑上二楼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写出实验步骤、所需测量的物理量,并给出计算公式。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C 【解析】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与速度大小、变化量大小无直接关系。
2. 解:(1)v = v + at = 2 + 0.5×4 = 4 m/s;(2)第4秒内指第3秒末到第4秒末,Δv = a·Δt = 0.5×1 = 0.5 m/s。
二、能力提升题
3. 解:(1)初速度v =2 m/s;(2)a = Δv/Δt = (6-2)/(4-0) = 1 m/s ;(3)v = 2 + t。
板书设计
2.1 速度变化规律
┌──────────────┐
│ 生活现象:提速快 ≠ 速度快 │
└──────────────┘
↓ 引出问题
┌─────────────────┐
│ 加速度 a = Δv / Δt = (v - v )/t │
│ 单位:m/s 矢量:方向与Δv同向 │
└─────────────────┘
↓ 实验探究
┌─────────────────┐
│ v-t图像:倾斜直线 → 匀变速运动 │
│ 斜率 k = Δv/Δt = a │
└─────────────────┘
↓ 归纳公式
┌─────────────────┐
│ 速度公式:v = v + at │
│ 条件:a恒定,直线运动 │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效果显著,F1赛车与家用车的对比强烈,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有效激发探究动机。
2. 实验探究环节组织有序,学生参与度高,通过亲手操作与绘图,深刻理解了v-t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3. 概念辨析设计到位,通过反例有效纠正了“速度大则加速度大”等常见错误观念,提升了思维严谨性。
不足之处
1. 部分小组实验数据误差较大,因光电门调试不当或释放不稳所致,今后需加强实验前的操作培训。
2. 对加速度方向的讲解还可更深入,部分学生对减速时a为负值仍感困惑,可增加矢量分解图示辅助理解。
3. 课堂节奏稍显紧凑,最后例题拓展时间不足,未能充分展开对非匀变速运动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