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09:2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地点及过程,了解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的史实及划分势力范围图示,了解张赛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客观、辩证地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原因;知道美国“门户开放”的本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通过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的抗争史实,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感悟民族危亡下各阶层的抗争精神,认识“实业救国”的爱国性。(家国情怀)
一、甲午中日战争
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
……
今但备而未发,续看事势再定。
——李鸿章
望日成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利用日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
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准备不足
美国
英国
俄国
法国
德国
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
朝鲜东学党起义
日本大陆政策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可采取任何手段。 ”
欲先征服中国,
必先征服朝鲜。
②欧美列强:默许、支持、纵容日本。
①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③清政府:寄希望于欧美、避战求和,
④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根本原因
国际环境
提供契机
可乘之机
1.背景:
日本的“大陆政策”
性质·是一场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慈禧太后: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她60岁生日, “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
清朝虽地域辽阔,然从近年来之陆海军备看,徒具其表,不足为惧。
——山村睿
清朝消极备战(可乘之机)
2.双方态度
一、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战争过程
丰岛海战
1894-7-25
平壤战役
1894-9-中旬
黄海海战
1894-9-中旬
辽东陆战
1894-10
威海卫战役
1895-初
主要战役 战 况 重要人物
丰岛海战
正式宣战
平壤战役
平壤陷落
左宝贵
黄海海战
损失惨重,丧失黄海制海权
邓世昌
辽东陆战
占领大连、旅顺(大屠杀)
徐邦道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丁汝昌
(1)丰岛海战(1894年7月)
1894年日本进攻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一、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战争过程
(2)平壤战役(1894年9月)
1894年9月,平壤战役爆发;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逃跑,平壤陷落。
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平壤战役
左宝贵
(1837-1894)
回族抗日英雄。左宝贵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血战沙场,壮烈殉国
的第一人。
“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为之死也。敌人注目,吾何
惧乎?”
一、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战争过程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邓世昌
(1849-1895)
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调赴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平时钻研海军战术,严格训练。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与同舰队官兵壮烈殉国。
1894-9-中旬
1894-9-中旬
1894-7-25
花园口
(3)黄海海战(1894年9月)
时间:1894年9月17日
作战双方:北洋舰队—— 联合舰队
中国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
结果:日本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一、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战争过程
(4)辽东半岛战役
过程:
徐邦道战败,日军在旅顺屠城,屠杀两万多中国人,史称“旅顺大屠杀”。
一、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战争过程
旅顺大屠杀
『日本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
1894年11月21日至25日,日军在旅顺进行了4天大屠杀,2万人被杀戮,犯下令人发指得罪行。
野蛮残暴
一、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战争过程
平壤战役
(5).威海卫战役
①时间:1895年
②地点:黄海海面
③英雄:丁汝昌
④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黄海大战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洋务运动失败
影响:意味着清朝在这场中日战争中败局已定,也代表着一支中国近代海军的夭折,洋务运动也画上了句号(失败)。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平壤战役
威海卫战役
“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为之死也。敌人注目,吾何惧乎?”
——左宝贵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邓世昌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皇帝
予绝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
——丁汝昌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我们可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英勇顽强、不畏牺牲、勇于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一、甲午中日战争
4.甲午中日战争的中国失败原因
材料一:为了过这个生日,关东铁路上的200万两筑路专款被剥削,在如此关键时刻,这条军事意义极其重要的铁路只能停止建设。接下来,海军中最基本的200万两战备费用又被剥削,以至于舰艇的正常维护都没有保障。 ——陈勤《简明日本史》
材料二:联合舰队主力战舰“吉野”号……原是清北洋水师预购,后因经费不足被迫放弃。日本一直关注清国订购该款新型军舰的动向,政府动员全国官民的一切力量募捐,明治天皇也省吃俭用捐款皇室用度终于购得这艘新锐战舰,大幅度提升了作战实力。
——【日】宗泽亚:《清日战争(1894-1895)》,156页,北京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内因: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重);
未能充分动员民众;官兵临阵脱逃;武器装备落后。
外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认识: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概况: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进行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日本马关春帆楼
李鸿章
伊藤博文
马关媾(gòu)和谈判图
1895年3月,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1895年3月24日,小山丰太郎在李鸿章乘坐轿子出行时,用手枪
击中其左脸。李鸿章遇刺后大喊“此血可以报国矣。”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方面 内容 影响
割地
赔款
通商
设厂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失去更多领土
加重人民负担
进一步深入
中国腹地
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破坏最大
苏州
杭州
重庆
沙市
2.《马关条约》的内容: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
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民布告》
台湾人民誓死捍卫台湾的壮烈誓言
武装起来的台湾人民
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图
6.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影响:
①《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
③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屠龙大会
人人有份
相互协商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方式:提出照会 武力强迫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被俄国知道了...
思考:三国干涉还辽是出于好心吗?其根本目的是什么?日本借此又提出了什么条件?
策划
还辽
支持
法国
德国
辽东半岛归日本之条款,既有危及中国首都之虞,亦使朝鲜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远东之永久和平,故劝谕日本政府放弃占领辽东半岛。
——《马关条约》签订六天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向日本发出通知
根本目的:日本在远东的积极扩张,侵犯了三国的利益。
条件:日本向中国索取了 3 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实质:列强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2.发展:
瓜分中国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沙俄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及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 福建、台湾
我要一个公平
德国
法国
俄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清政府
表现: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德国
奥地利
英国
沙俄
法国
意大利
日本
美国
(1)时间:
(2)目的:
(3)内容:
1899
维护美国在华利益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4)实质:
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承认列强既得权益,侵华机会均等,美国达到利益均沾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发昌机器厂
(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于上海)
继昌隆缫丝厂
(1873年陈启沅创办于广东)
②原因:洋务运动的刺激
①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
张之洞开办湖北织布局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原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随之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①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
③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张謇的贡献:
①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
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③重视教育,提出“父实业,母教育”;
④创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二:民族资本主义轻重工业比重图
材料一:华人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同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工厂自身技术力薄弱,很多设备都是西方淘汰产品。
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
3.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哪些特点?
课堂小结
背景
过程
影响
结果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根本原因:
导火索:
日本蓄谋已久
东学道起义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丰岛海战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产生: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
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代表:张謇)
随堂训练
1.2024年5月18日,“纪念甲午海战130周年暨山东省水下考古成果展”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举办,定远舰、来远舰等甲午沉舰出水文物首次面向公众开放。据此,该成果展的举办地是( )
A.威海 B.旅顺 C.青岛 D.大连
2. 1895年,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张之洞等人指出,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结果会“外患迭至,内变将出”。与这一条约有关的内容是( )
A.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A
B
3.战争失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激发了民族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潮兴起,推动了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政治变革运动的开展。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1894年12月,《世界报》记者发表《日军大屠杀》的文章,该报评论:“……是日本文明的最大污点,日本人在这件事中重新回到了野蛮。”这篇报道提及的是( )
A.平壤战役 B.威海卫战役 C. 黄海海战 D. 旅顺大屠杀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