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噪声 教学设计
课题 3.3噪声 单元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其核心主题聚焦于噪声这一重要概念。课程内容全面而丰富,主要从多个角度对噪声展开详细的探讨与分析。首先,课程会深入讲解噪声的来源,分别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这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剖析。在物理学的角度下,噪声被视为一种不规则、杂乱无章的声音波动;而在环境保护的层面,噪声则被定义为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声音。其次,课程还会详细阐述噪声的大小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分贝级别的噪声对人体健康、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环境的潜在威胁。此外,课程的重点还包括如何有效控制噪声的方法,通过介绍技术手段、管理措施以及个人行为的改进策略,使学生能够掌握减少噪声危害的具体途径。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刻认识到噪声对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多方面影响,还能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减轻噪声的干扰。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例如社区噪声污染、交通噪声问题等,进一步深化对噪声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课程还会引入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在噪声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有所收获,培养起强烈的环保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新课标要求 2.3.1 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在技术中声学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其危害涵盖多方面。从健康角度,长期暴露于 85 分贝以上噪声,易引发听力下降,甚至噪声性耳聋;还会干扰神经系统,导致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对环境而言,噪声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动物的繁殖和生存。控制噪声需从源头、传播途径和接收端三方面着手。源头控制可改进设备工艺,如采用低噪声机械;传播途径可通过隔声屏障、吸声材料阻断或吸收声波;接收端则可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具,或设置隔声门窗减少噪声进入。此外,合理规划城市区域,将工业区与居民区分离,也是预防噪声污染的重要措施。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知道噪声的来源(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2.了解噪声等级的单位(分贝,dB)及不同等级噪声的危害;3.掌握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科学思维1.通过对比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分析归纳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2.能运用控制噪声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探究1.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波形图、思考生活中的噪声现象等方式,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2.在分析控制噪声的实例时,主动思考和探究不同方法的原理。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到噪声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树立依法保护环境的观念;3.养成在生活中减少噪声产生、维护良好环境的责任意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并学习了关于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特性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为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声音相关的更复杂概念奠定了基础。因此,他们对声音这一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噪声,比如街道上的汽车鸣笛声、建筑工地施工时发出的嘈杂声响或者是公共场所过于喧闹的人声等。由于经常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对噪声可能带来的危害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和体会,例如噪声可能会让人感到烦躁不安、影响休息和睡眠质量,甚至有时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尽管他们对噪声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噪声的科学定义是什么,噪声是如何根据强度等因素进行等级划分的,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噪声又有哪些有效的控制方法等问题,学生们普遍缺乏系统而全面的了解。这表明他们在噪声相关知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教育和成长经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够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声音细节,包括不同类型噪声的存在形式。同时,他们的思考能力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可以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判断。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巧妙地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展示与噪声相关的直观图片或者播放生动形象的视频资料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关于噪声的相关知识要点。
重点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难点 1.区分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的噪声;2.理解控制噪声三个环节的原理及实际应用。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相关视频、图片等)、分贝仪(或模拟分贝仪的工具)、音叉、泡沫塑料块、玻璃、闹钟、不同的隔音材料(如报纸、棉花、隔音棉等)、玻璃罩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优美的音乐和铁钉刮玻璃、揉搓塑料袋的声音,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差异。2. 展示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波形的特点。3. 提问: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声音让人感觉舒适,有的却让人烦躁? 1. 认真聆听不同的声音,感受其差异。2. 观察波形图,对比乐音和噪声波形的不同。3.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言。 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噪声,让学生对乐音和噪声有直观的认识。
讲授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1. 引导学生观察泡沫塑料块刮玻璃和敲响音叉时的波形图,提问:两者的波形有何不同?2. 总结物理学角度噪声的定义:声源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3. 展示影响休息的音乐、互相干扰的音乐等图片,提问:悦耳的音乐一定是乐音吗?4. 总结环境保护角度噪声的定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5.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不同来源的噪声(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居民噪声等)。二、噪声的大小及危害1. 介绍噪声等级的单位 —— 分贝(dB),说明 0 分贝的含义(一般人刚能听到的频率为 1000Hz 的声音强度)。2. 展示街道分贝探测仪、手持分贝探测仪的图片,介绍测量噪声的工具。3. 展示不同声源的分贝数及人对不同强度声音的感觉图表,讲解不同等级噪声的危害(如 90dB 以上影响听力,70dB 以上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 以上影响休息和睡眠等)。4. 介绍《声环境质量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强调控制噪声的重要性。三、控制噪声1. 提问:如果正在响的闹钟影响学习,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弱噪声?2. 引导学生分析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引起鼓膜振动传向大脑。3.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如摩托车排气管安装消音器、禁鸣喇叭等);(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设置隔声屏障、城市绿化带、真空隔音玻璃等);(3)在人耳处减弱(如佩戴耳塞、耳罩等)。4.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控制噪声方法的实际应用。 观察波形图,分析泡沫塑料块刮玻璃和音叉发声时波形的不同,得出物理学角度噪声的定义。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思考音乐是否一定是乐音,理解环境保护角度噪声的定义。积极列举生活中的噪声来源,加深对噪声来源的认识。噪声的大小及危害了解分贝的概念和 0 分贝的含义。认识分贝仪,了解其用途。阅读图表,了解不同等级噪声对人的影响和危害。了解相关的标准和法律,认识到控制噪声的必要性。思考并列举减弱闹钟噪声的方法。分析声音传播的三个阶段,理解控制噪声的原理。学习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结合实例理解其应用。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实际生活中控制噪声的措施。 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噪声的定义,结合生活实例,使知识更贴近生活。通过图表、图片等直观资料,让学生了解噪声的等级划分和危害,结合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再总结归纳控制噪声的方法,使学生能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 A.建筑工地上的机器喧闹声 B.老师讲课时,同学们在窃窃私语 C.上音乐课时,同学们正在聆听老师弹奏钢琴 D.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个别人的说话声和嬉笑声2.噪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而声音的强弱是认定噪声的重要指标。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度的等级,零分贝是人们刚刚可以听到的最弱的声音强度,也叫听觉下限。根据所学知识,较理想的学习、生活环境,声音强度的等级应是( ) A.50dB~70dB B.30dB~40dB C.90dB左右 D.80dB左右3.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声音屏障4.下面措施中哪一个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 A.做一个外罩将声源罩住 B.在耳孔中塞一团棉花 C.在马路旁植树造林 D.换用噪声小的机器5.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 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生声音 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 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
课堂小结
板书 3.3 噪声一、噪声的来源1. 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2. 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对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二、噪声的大小及危害1. 单位:分贝(dB)2. 危害: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破坏生态平衡三、控制噪声1. 在声源处:消声器、禁鸣喇叭等2. 在传播过程中:隔声屏障、绿化带、真空玻璃等3. 在人耳处:耳塞、耳罩等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或学校周围的噪声来源,并提出控制噪声的建议。推荐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了解更多关于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知识。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特色资源:多媒体课件中包含的乐音和噪声波形图、相关视频(如不同噪声场景、控制噪声的实例等)、分贝仪图片等,这些资源能直观地展示噪声的特点、危害及控制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音频、视频,展示图片和图表,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通过模拟实验(如用玻璃罩罩住闹钟观察噪声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和直观的教学资源,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噪声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方法。在区分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的噪声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更多实例进行巩固。课堂练习的设计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可以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时,参与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需要加强引导和规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