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整体感知
1851年
1839年
1860年
1895年
1900年
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1900年
1856年
1894年
1840年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反抗: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
侵略:中华人民的民族危机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习目标
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等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运用图文史料,分析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代背景,培养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认识《辛丑条约》的危害性,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揭露八国联军野蛮残暴、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理解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培养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1.背景:19世纪末,侵入山东冠县的外国教会势力,强行在梨园屯公共土地上建教堂,引起当地村民强烈不满。村民请来威县的梅花拳拳师支援,共同反抗教会压迫。在斗争中,他们打出“义和拳”的名号,于1898年10月在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运动概况
①根本原因:
②直接原因:
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③斗争对象:
帝国主义侵略者
⑥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④时 间:
19世纪末
⑤地 点:
山东、直隶一带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旗、团牌、告示
一、义和团运动
清政府态度
剿灭
招抚
3.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
变化原因:利用义和团(抵抗洋人)。
政策
斗争
成就
清政府“招抚”义和团,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粘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到1900年,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引发帝国主义不满,联合侵华
义和团, 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义和团歌谣
一、义和团运动
3.口 号:
扶清灭洋
材料: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
——《乱中日记残稿》
表达了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意识;
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抱有幻想;
让群众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局限性
* 迷信色彩。
一、义和团运动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审视义和团的“热血”?
我是感性与理性的分割线
爱国
俄国
英国
法国
德
日
日
瓜分中
国狂潮
灭洋意识
排外情绪
文化自卫
经济抵制
在庚子事变的
枪炮沉寂以后,
自胶州湾事件以
来的瓜分狂潮也
失去了其滔滔势
头。——陈旭麓
理性
理性,
让爱国
更有深度!
义和团仇视一切洋货。有用洋物者,如纸烟、小眼镜、洋伞、洋袜,必杀无赦。曾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砍死。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义和团发展迅速
清政府
招抚义和团
①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
引起列强强烈不满
联合镇压义和团
八国联军侵华
镇压义和团运动
维护和扩大侵略权益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中将西摩尔
二、抗击八国联军
2.概况
①时间:
③侵略者:
1900年(庚子年)
英 美 俄 日 法 德 意 奥
②头目:
西摩尔(前期)、瓦德西(接任者)
④进军路线: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兵锋直指北京,对中国不宣而战。
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中将西摩尔
二、抗击八国联军
3.过程
5月
6月
6.17
②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
③义和团在廊坊抗敌,联军撤回到天津。
①英、俄等以“保护使馆”名义,调遣军队300余人,进驻北京使馆。
④联军舰队攻陷天津大沽炮台。
6.21
⑤慈禧太后对外宣战。
⑥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郊民巷使馆区。使清政府处于被动局面,成为列强扩大战争的借口。
7月
⑦天津保卫战,聂士成殉国;天津失陷。
8月
⑧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⑨慈禧携光绪帝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图为八国联军的军官在当时的日本领事馆的合影。
《郑和航海图》
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
清政府态度
剿灭
招抚
剿灭
③.历史作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瓦德西
②.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二、抗击八国联军
启示: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二、抗击八国联军
材料1: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
材料2: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材料3:“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呈给德皇的报告
烧、杀、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
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
美军抢劫的白银
八国联军在紫禁城内举行阅兵
八国联军在到处奸淫中国妇女
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
5.北京侵略暴行
三、《辛丑条约》签订
1.时间:1901年(辛丑年)
清政府 与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11国
2.签订国: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享年79岁。
李鸿章
三、《辛丑条约》签订
3.《辛丑条约》内容及危害
内容 危害
经济 赔
政治 禁
军事 拆
外交 划
改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作担保;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使清政府的经济长期受制于列强
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丧失军事自主权;便利列强对清政府军事控制和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活动
使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监控之下,屈辱之中,中国外交体制迈向近代化
地位: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主权丧失最严重
三、《辛丑条约》签订
德国使馆大门
德国兵营
德国马场
德国邮局
三、《辛丑条约》签订
1902年1月7日,慈禧携光绪帝等人回到北京,结束了一年零五个月的逃亡生涯。
夫人们退到接待室,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噎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错误,她后悔莫及。
——【澳】骆惠敏《清末民初政情内幕》
1901年初,经过反复谈判,列强向清政府提出正式“议和”条件。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随后他在上谕中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三、《辛丑条约》签订
3.《辛丑条约》的影响
材料一: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能够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辛丑条约》签定后,列强承认慈禧太后执政合法,慈禧携光绪皇帝回到北京。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的不平等条约;(地位)
②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拓展延伸
侵
略
史
抗争探索史
1840-1842
鸦片
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
第二次
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
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完全陷入
1856-1860
1894-1895
1900-1901
1851-1864
19世纪60-90年代
1898
19世纪末-1900
太平天国
运动
农民阶级
失败
洋务
运动
地主阶级
失败
戊戌
变法
资产阶级
失败
义和团
运动
农民阶级
失败
三、《辛丑条约》签订
清末新政与北洋军阀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应对统治危机,不得不推行“新政”,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大多流于形式,但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新政期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奉命在新建陆军基础上编练北洋常备军。他大力培植私人势力,逐渐形成以他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
改革教育 留洋学习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编练新军
1911年皇族内阁
清政府
自掘坟墓
三、《辛丑条约》签订
【问题思考】从两个辛丑年的中外谈判对比,你有何感触?
从1901年到2021年,两个辛丑年,中国用120年的时间告诉美国,他们没有资格从实力的地位出发与中国谈判。
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与中国打交道,就要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这就是中国态度、中国底气。
弱国无外交, 国强就是中华民族的底气
三、《辛丑条约》签订
课堂小结
八国联军侵华与
《辛丑条约》签订
义和团运动
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加剧
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性质:
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
“扶清灭洋”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
剿灭→招抚(利用)
抗击八国联军
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直接);维护和扩大侵略权益(根本)
过程:
廊坊阻击战
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天津保卫战
《辛丑条约》的签订
内容:
影响: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随堂训练
1.《庚子西狩丛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这段文字中的乱民是指( )。
A.太平天国 B.洋枪队 C.义和团 D.国民革命军
C
2.“(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缕缕刀痕割出千百万同胞的血泪,牢牢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复兴之路》这段解说词中的“国耻”指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D
3.下列是一个反映中国1903年一家四兄弟情况的历史故事,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大在日本人开设的工厂上班 B.老二因参加义和团被捕杀害
C.老三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所宅子 D.老四远赴重洋去美国留学
C
4.晚清时期的外交机构经历了从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变迁,是社会急剧变化的缩影。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的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
A.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