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同盟会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09:3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学习目标
1.知道兴中会、同盟会的时间、口号和影响,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知道革命志士在武昌起义前发动的起义概况,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同盟会建立的背景,认识三民主义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之于辛亥革命的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事迹,感受他们英勇抗争、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人物人物简介——孙中山:
孙文(名文,号逸仙)
逸仙,化名中山樵
求学檀香山,后在香港、广州学医
农民家庭
广东香山县
洪秀全,称其“反清英雄第一人”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号逸仙,曾化名中山樵,以后遂以“中山”名世。出身于广东香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892年从香港的医学院毕业后开始救人。
自诩“洪秀全第二”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2.孙中山的选择
【问题思考】阅读以下材料,说说孙中山先生经历了一个什么转变,结合人物扫描说说影响其选择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1:(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孙中山就读的香港西医书院
(今香港大学)
孙中山就读的香港中央书院
(今皇仁书院)
孙中山接受过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思想进步;
甲午中日战争后,意识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生长在农村家庭,见证了下层民众的艰苦生活;
行医实践,意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第一次转变:医人→医国(弃医从政)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2.孙中山的选择
材料3:“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28岁)
材料4:“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37岁)
【问题思考】阅读以下材料,归纳孙中山向李鸿章提出了什么主张,最终结果如何?
遭拒
1894年10月和11月《万国公报》刊登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第二次转变:改革→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变法自强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3.成立兴中会
发起人:
时间:
地点:
宗旨:
口号:
地位:
孙中山
1894年11月24日(光绪二十年)
檀(tán)香山(今美国夏威夷州)
“振兴中华”
“驱除鞑(dá)虏(lǔ),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
兴中会部分成员合影
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意义:兴中会成立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形成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
兴中会誓词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4.领导广州起义
时间:
地点:
人物:
准备:
结果:
1895年
广州
孙中山、陆皓东等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同时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
10月,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陆皓东为掩护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狱中遭受严刑逼供,宁死不屈,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义。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国民党党徽
中华民国国徽
青天白日旗
陆皓东
陆晧东烈士坟场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6.流亡海外,考察欧美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伦敦脱险(在英国伦敦被捕,经英国政府干涉获释)后,则暂留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其朝野贤豪,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孙文学说》
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
愈挫愈奋,
再接再厉!
——孙中山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成立的背景
①群众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
《辛丑条约》签订
《辛丑条约》签订的场景
教训:必须成立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集中革命力量。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迅速传播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公历未名,即以革命明之,
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问题思考】他们的著作有什么共同思想?
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
——《革命军》
我们要想拒洋人,
只有讲革命独立。
——《警世钟》
宣传革命,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民主共和制度。
1、同盟会成立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成立背景
看图思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分布特点?
华兴会
1904年成立于湖南长沙
代表:黄兴、陈天华、宋教仁
光复会
1904年成立于上海
代表人物:蔡元培、徐锡麟 秋瑾、陶成章
分布范围广;
革命团体数量多;
相对比较分散
③组织基础: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华兴会、光复会)
没有统一领导;力量分散;没有统一的革命纲领等。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④领导基础: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颠覆封建政权、创建共和国家的一面旗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全有进步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时代先锋。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
变化三:从分散到联合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早年从医人到医国,投身革命
创建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策划起义——广州起义
宣传革命——考察海外社会实际以继续革命
1、同盟会成立背景
2、中国同盟会成立
同盟会成员合照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目的
时间
地点
基础
政治纲领
领导机构
机关报
性质
意义
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民报》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满清统治者
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指导思想
奋斗目标
统一领导
3.指导思想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平等和民选。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分化。
首要前提
核心任务
补充发展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完整、系统的革命理论体系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地位: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1866年—1925年3、12日
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材料一:近30年的革命生涯,11次举行武装起义,3次建立革命政权;一生奔走,倡导民主,反对独裁,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材料二:从“医人”到“医国”,提出“天下为公”、“民生主义”思想,关注民生第一人。
材料三: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遭拒绝,遂创兴中会,开始革命;1905年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从驱除鞑虏到追求民主共和;到1924年开始联俄联共。
愈挫愈奋的斗争精神
心系大众的人民情怀
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想
思考:偶像力量
爱国主义精神;以民族利益为重,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永不放弃、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2015
2014
1907安庆起义
1906萍浏醴起义
1911广州黄花岗起义
1907广西镇南关起义
萍浏醴起义
安徽安庆起义
广西镇南关起义
广州黄花岗起义
1
2
3
4
革命党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全部失败。但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特点:
地处华南沿海地区;
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
人员不足、弹药缺乏、仓促起事。
1.革命志士的奋斗: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①时间:
②领导:
④地点:
⑤结果:
⑥地位:
⑦影响:
1906年冬
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
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
起义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个武装起义
虽然失败,但同盟会声望由此大增
刘道一
蔡邵南
材料:半壁东西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 孙中山《挽刘道一》
萍浏醴起义示意图
浏阳
萍乡
醴陵
湖南
江西
3万人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同盟会群英中文武双全的奇女子—女侠秋瑾
①时 间:1907年夏
②人 物; 光复会会员徐锡麟
③地 点;安庆
④成 果; 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⑤结 果: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
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
2.安庆起义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亲来杭州致祭,说:"光复会有徐锡麟之杀恩铭,其功表见于天下",并亲写一副挽联哀悼:"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
徐锡麟
秋瑾
浙江绍兴人。光复会会员。曾游历日本。1905年在绍兴创办大通学校,宣传革命排满,暗中积蓄革命力量。与秋瑾策划皖、浙同时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杀。
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创办我国第一份妇女报刊,提倡男女平等
参加安庆起义,被叛徒出卖慷慨赴死
只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遗言
同盟会群英中文武双全的奇女子
——巾帼英雄、鉴湖女侠秋瑾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3.广西起义
时间: 地点:
人物:
目标: 结果:
袭取镇南关
失败
孙中山、黄兴
1907年
广西镇南关
黄兴
1874年—1916年
孙中山
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孙中山在阵地为伤员包扎,并亲手发炮,竟打得很准。他慨言道:“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时间:
人物:
地点:
过程:
结果:
1911年4月
孙中山、黄兴、赵声等
广州
临时决定提前举事。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展开苦战。
起义失败后,将收敛到的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喻培伦
林觉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平均年龄29岁
4.广州黄花岗起义
4.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材料研读
历史意义: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合作探究:这些革命志士有何的品质精神值得人们学习?武装起义先后遭遇失败,为何革命者屡败屡试?又何作用?
刘道一
22岁就义
徐锡麟
35岁就义
秋瑾
32岁就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平均年龄29岁
精神: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百折不挠、勇于为理想献身......
评价:虽遭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失败的原因: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人员不足、弹药缺乏、仓促起事)。
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正是从1894-1911年聚集的,武昌起义是其能量的释放。
——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课堂小结
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早期思想转变:弃医从政,从改革到革命
革命团体:创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宗旨
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创办《民报》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筹划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陆皓东牺牲
地位: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革命志士的奋斗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安庆、绍兴起义:徐锡麟、秋瑾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萍浏醴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随堂训练
1.“痛只痛,甲午年,打下败阵。痛只痛,庚子岁,惨遭杀伤。痛只痛,割去地,万古不返。痛只痛,所赔款,永世难偿……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这份资料出自( )
A.太平天国的告民书 B.维新派的变法宣言
C.革命党人的宣传册 D.北洋政府改革方案
2.据统计,1894—1905年,类似兴中会的海内外革命团体共有60多个,这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 )
A.思想基础 B.组织基础 C.阶级基础 D.群众基础
C
B
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这段材料体现了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
A.民权主义 B.民族主义 C.联俄联共 D.扶助农工
4.口号和漫画往往能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漫画《孙中山1905》(见图)中众人高呼的口号最有可能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A
A
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