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评价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高铁动车与电路之间采用石墨电刷进行连接,石墨作电刷所利用的性质是(A)
A.导电性 B.可燃性 C.质软 D.还原性
2.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八号、十九号飞船航天员齐聚“天宫”!空间站的电能主要来自(A)
A.太阳能 B.风能 C.核能 D.自身携带
3.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B)
A.灭火 B.气焊 C.人工降雨 D.气体肥料
4.部分碳单质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表示金刚石的是甲 B.三种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C.铅笔芯中含有的物质是丙 D.丙物质转化为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5.氧化亚铜可作杀菌剂、着色剂和染色剂等,制备Cu2O的化学方程式为2Cu+H2OCu2O+H2↑,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B)
A.Cu B.H2O C.Cu2O D.H2
6.制取二氧化碳的部分装置和操作中,正确的是(D)
A.检查气密性 B.发生装置
C.收集装置 D.检验性质
7.绘画功底极强的小智同学,将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用如图进行了汇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二氧化碳灭火器能灭火说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
B.二氧化碳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C.碳酸饮料生产时,有一步是将二氧化碳压入水中,该操作中二氧化碳仅发生了物理变化
D.石灰浆(含有氢氧化钙)刷在墙壁上会变硬,是因为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8.某气体常温下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以下收集该气体的方法正确的是(B)
A B
C D
9.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通过煤的综合利用可获得多种产品,有很多用途,其中汽油、煤油等可以作为液体燃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煤加工成汽油、煤油等液体燃料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石油分馏出汽油、柴油等多种产品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污染空气的主要物质
D.煤是复杂的混合物,除了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硫、氮等
元素
10.化学观念是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从不同化学观念角度对CO和CO2的认识错误的是(D)
A.元素观:CO和CO2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分类观:CO和CO2都属于氧化物
C.变化观: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结构观:CO和CO2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化学性质相似
1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能完成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是(B)
A.用②③制取二氧化碳 B.用②⑤制取氧气
C.用①④制取二氧化碳 D.用①③制取氧气
12.食品保鲜常常用到干冰。课外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保鲜袋中的干冰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有关实验现象或分析正确的是(C)
A.Ⅰ:静置,烧杯内气球无明显现象
B.Ⅱ:加水后烧杯内只发生物理变化
C.Ⅲ:烧杯内形成白雾的原因是干冰升华吸热
D.Ⅳ: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
13.如图是探究物质的变化与木炭还原性的综合实验装置。把绕成螺旋状的铜丝一端固定在橡皮塞上,先加热铜丝待表面变黑后再插入这支试管的木炭粉中,打开弹簧夹后加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铜丝加热变黑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B.铜丝表面及澄清石灰水的变化说明木炭具有还原性
C.试管向下倾斜的目的是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回流
D.反应结束后应先夹紧弹簧夹再熄灭酒精灯
14.如图1所示,在烧瓶中充满CO2,通过注射器向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澄清石灰水,利用传感器得到的压强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图1 图2
A.曲线②是向烧瓶中加入水测得的数据
B.根据图像分析,等体积水和澄清石灰水,吸收CO2较多的是水
C.刚开始压强增大,是因为加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D.曲线①压强变小只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
15.为探究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设计实验装置如图(夹持仪器省略),焐热干冰位置的玻璃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a处试纸先变红色,发生分解反应
B.c处试纸变红色,使石蕊变色的是CO2
C.d处火焰先熄灭,CO2不支持燃烧
D.b与c、d与e现象对比均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3小题,共19分)
16.(3分)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试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燃料是一类重要的能源,它包括煤、石油和 天然气 (填名称)等。
(2)工业上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制备汽油、煤油等产品,属于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关于乙醇汽油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填字母)。
A.乙醇汽油属于混合物 B.乙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
17.(6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用途有密切关联,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A B
C D
(1)图A表示的物质是由 分子 (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C物质的名称为 金刚石 。
(2)B物质常用作电极,是因为它具有 导电性 ,图B、C所表示的两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
(3)图D中向盛有红棕色NO2气体的烧瓶中投入若干块木炭,连接好装置,静置片刻,能看到 烧瓶内气体颜色变浅,甚至变成无色 。从微观结构上分析,木炭具有 疏松多孔 的结构,具有吸附性。
18.(10分)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目前煤除了作为燃料外,更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以煤和空气为原料生产尿素[CO(NH2)2]的一种流程如图所示:
(1)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N2的过程属于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煤和水蒸气反应前需先将煤粉碎,这样做的目的是 增大煤与水蒸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
(3)水煤气在铜催化作用下实现CO的转化:CO+H2OCO2+X,其中X的化学式为 H2 。
(4)上述流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尿素的同时还有水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H3CO(NH2)2+H2O 。
(5)实际生产中,N2和H2不可能全部转化为NH3。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H2O、N2、H2 。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2小题,共26分)
19.(14分)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F
(1)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A ,选用的试剂是 石灰石、稀盐酸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
CO2↑ 。
(2)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是 D ,验满方法是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
(3)在F装置的液面上放上植物油,也可以收集CO2,放植物油的目的是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CO2从 b (填“b”或“c”)端通入。
20.(12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请填空:
实验1
实验2
(1)实验1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水 。该实验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纸花变红色,该反应说明生成了 碳酸(或酸或新物质) 。
(2)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④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大 。
(3)继续在实验2装置中实验,在下口处用玻璃管导出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生的变化为 CO2+Ca(OH)2Ca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在上口处放燃着的木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木条熄灭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评价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高铁动车与电路之间采用石墨电刷进行连接,石墨作电刷所利用的性质是( )
A.导电性 B.可燃性 C.质软 D.还原性
2.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八号、十九号飞船航天员齐聚“天宫”!空间站的电能主要来自( )
A.太阳能 B.风能 C.核能 D.自身携带
3.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A.灭火 B.气焊 C.人工降雨 D.气体肥料
4.部分碳单质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表示金刚石的是甲 B.三种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C.铅笔芯中含有的物质是丙 D.丙物质转化为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5.氧化亚铜可作杀菌剂、着色剂和染色剂等,制备Cu2O的化学方程式为2Cu+H2OCu2O+H2↑,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
A.Cu B.H2O C.Cu2O D.H2
6.制取二氧化碳的部分装置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发生装置
C.收集装置 D.检验性质
7.绘画功底极强的小智同学,将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用如图进行了汇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灭火器能灭火说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
B.二氧化碳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C.碳酸饮料生产时,有一步是将二氧化碳压入水中,该操作中二氧化碳仅发生了物理变化
D.石灰浆(含有氢氧化钙)刷在墙壁上会变硬,是因为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8.某气体常温下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以下收集该气体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9.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通过煤的综合利用可获得多种产品,有很多用途,其中汽油、煤油等可以作为液体燃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加工成汽油、煤油等液体燃料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石油分馏出汽油、柴油等多种产品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污染空气的主要物质
D.煤是复杂的混合物,除了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硫、氮等
元素
10.化学观念是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从不同化学观念角度对CO和CO2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元素观:CO和CO2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分类观:CO和CO2都属于氧化物
C.变化观: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结构观:CO和CO2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化学性质相似
1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能完成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是( )
A.用②③制取二氧化碳 B.用②⑤制取氧气
C.用①④制取二氧化碳 D.用①③制取氧气
12.食品保鲜常常用到干冰。课外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保鲜袋中的干冰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有关实验现象或分析正确的是( )
A.Ⅰ:静置,烧杯内气球无明显现象
B.Ⅱ:加水后烧杯内只发生物理变化
C.Ⅲ:烧杯内形成白雾的原因是干冰升华吸热
D.Ⅳ: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
13.如图是探究物质的变化与木炭还原性的综合实验装置。把绕成螺旋状的铜丝一端固定在橡皮塞上,先加热铜丝待表面变黑后再插入这支试管的木炭粉中,打开弹簧夹后加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铜丝加热变黑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B.铜丝表面及澄清石灰水的变化说明木炭具有还原性
C.试管向下倾斜的目的是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回流
D.反应结束后应先夹紧弹簧夹再熄灭酒精灯
14.如图1所示,在烧瓶中充满CO2,通过注射器向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澄清石灰水,利用传感器得到的压强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曲线②是向烧瓶中加入水测得的数据
B.根据图像分析,等体积水和澄清石灰水,吸收CO2较多的是水
C.刚开始压强增大,是因为加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D.曲线①压强变小只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
15.为探究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设计实验装置如图(夹持仪器省略),焐热干冰位置的玻璃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试纸先变红色,发生分解反应
B.c处试纸变红色,使石蕊变色的是CO2
C.d处火焰先熄灭,CO2不支持燃烧
D.b与c、d与e现象对比均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3小题,共19分)
16.(3分)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试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燃料是一类重要的能源,它包括煤、石油和 (填名称)等。
(2)工业上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制备汽油、煤油等产品,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关于乙醇汽油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填字母)。
A.乙醇汽油属于混合物 B.乙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
17.(6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用途有密切关联,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A B
C D
(1)图A表示的物质是由 (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C物质的名称为 。
(2)B物质常用作电极,是因为它具有 ,图B、C所表示的两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3)图D中向盛有红棕色NO2气体的烧瓶中投入若干块木炭,连接好装置,静置片刻,能看到 。从微观结构上分析,木炭具有 的结构,具有吸附性。
18.(10分)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目前煤除了作为燃料外,更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以煤和空气为原料生产尿素[CO(NH2)2]的一种流程如图所示:
(1)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N2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煤和水蒸气反应前需先将煤粉碎,这样做的目的是 。
(3)水煤气在铜催化作用下实现CO的转化:CO+H2OCO2+X,其中X的化学式为 。
(4)上述流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尿素的同时还有水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实际生产中,N2和H2不可能全部转化为NH3。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2小题,共26分)
19.(14分)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F
(1)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选用的试剂是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是 ,验满方法是 。
(3)在F装置的液面上放上植物油,也可以收集CO2,放植物油的目的是 ,CO2从 (填“b”或“c”)端通入。
20.(12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请填空:
实验1
实验2
(1)实验1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该实验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纸花变红色,该反应说明生成了 。
(2)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 。
(3)继续在实验2装置中实验,在下口处用玻璃管导出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生的变化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在上口处放燃着的木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