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控制 评价卷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五四制)(2024)八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控制 评价卷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五四制)(2024)八年级全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9 15:41:54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控制 评价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
A B
C D
2.我国计划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担当。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自备购物布袋 B.教室人走未关灯
C.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天然气 B.氮气 C.氩气 D.二氧化碳
4.为了节能,燃烧前常将进入内燃机的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目的是( )
A.减少O2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降低汽油着火点 D.使汽油分解
5.“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作为容器盛放汤料,当用酒精灯加热时纸张却未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纸张与空气没有接触不会燃烧
C.纸张被水浸湿后,导致其着火点升高
D.水蒸发吸热,温度未达到纸张着火点
6.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担当,下列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的低碳行动方案合理的是( )
①衣——尽可能选择华美、艳丽的面料,不用考虑其他
②食——提倡光盘行动,降低食物垃圾的产生和处理等
③住——及时关闭待机电源,使用节能家电等
④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短途出行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等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④
7.天然气是常用的家庭燃料。下列关于天然气使用过程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能燃烧是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B.旋转开关点火是为了使温度达到天然气的着火点
C.使用过程中发现火焰呈黄色,锅底发黑,可以调大进风口促进燃烧
D.关闭开关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与盖灭酒精灯原理一致
8.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粒子观: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
9.学生承担家务是劳动教育的方式之一。下列家务劳动的过程中,灭火的原理是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是( )
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 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
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 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
10.安全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必须验纯 B.向燃着的酒精灯中直接添加酒精
C.面粉加工厂等场所严禁烟火 D.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11.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一 图二
A.图一中X溶液显酸性
B.图一的转化1和图二的转化3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
C.图一、图二对比说明,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
稳定
12.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B.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降低煤炭的着火点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被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
D.木柴架空有利于促进燃烧,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13.如图两个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图1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图2 燃烧条件的实验
A.图1集气瓶中的水和图2烧杯中的水的作用不相同
B.其他条件不变时,图1和图2中的红磷都可以用硫粉替代
C.图1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最终测量结果偏大
D.图2实验中铜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实验现象的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14.我国科学家首次突破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获得淀粉的人工合成工艺技术。其中关键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涉及6种物质
B.反应前后各类原子的数目不变
C.反应有利于“低碳”目标的落实
D.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数目比为1∶3
15.如图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试管①充满N2,试管②、③充满空气,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到只有试管②中有白烟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氮气不支持白磷燃烧
B.对比②和③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
C.对比①和③可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D.气球的作用是缓冲压强和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环境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3小题,共29分)
16.(8分)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汉字作为载体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火的认识。
(1)甲骨文“”(焚)的字形像是要着火烧掉树林。上方的“林”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 。
(2)小篆“”(灭)的字形左边像是一川流水,意思是水能灭火。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和隔绝氧气。
(3)甲骨文“”(灾)的字形像是房屋着火,灾难降临。
①以下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填字母)。
A B C
②发现或遭遇火灾,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一条即可)。
17.(9分)化学探究小组模拟可燃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操作如下:
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后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2)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燃烧条件中的 。实验中发生爆炸,除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外,还需要燃烧发生在 。
(3)下列情况下,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字母)。
A.金属筒不加盖 B.蜡烛没有点燃
C.塑料筒中面粉改装成石灰石粉末 D.塑料筒中面粉换成玉米粉末
(4)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 (写出两项即可)。
(5)干燥的镁粉在空气中遇到明火极易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
根据镁粉的性质推测,下列保存镁粉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填
字母)。
A.储存于干燥通风的仓库内 B.远离火种及热源
C.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D.露天随地堆放
18.(12分)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大国担当。
Ⅰ.“碳”减排
(1)下列做法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 (填字母)。
A.提倡绿色出行 B.提倡人走灯熄
C.垃圾焚烧处理 D.推广使用太阳能
Ⅱ.“碳”捕获
同学们设计了一个简易二氧化碳捕捉器,流程如图。
(2)此方法中采用“喷雾”的优点是 。
(3)捕捉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将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和氦气压入自动灭火陶瓷砖,用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灭火。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
Ⅲ.“碳”封存
(5)用海水封存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Ⅳ.“碳”利用
(6)超临界二氧化碳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二氧化碳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1小题,共16分)
19.(16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 ℃。
(1)实验前,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为关闭K1,推或拉注射器活塞至一定程度, ,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1:将U形管放在盛有80 ℃热水的烧杯中,关闭K2、打开K1,从U形管左端管口鼓入O2。现象:右端裹有白磷的棉花先冒白烟,片刻后开始燃烧,另一端的普通棉花没有变化。由实验1可以得出的燃烧条件为 ,白磷燃烧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实验2:在上述实验1燃烧过程中,关闭K1、打开K2,右边注射器注入液体X,产生的气体Y从装置B的U形管左端管口通入,可以观察到:燃烧着的棉花团很快熄灭。过一段时间,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实验3:关闭K2、打开K1,再次鼓入O2,发现右端剩余的裹有白磷的棉花又能燃烧。对比实验2和实验3,可以得出的燃烧条件为 ;实验2同时能证明气体Y的性质为 ,该性质可用于 。
四、分析与计算(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0.(10分)碳中和指力争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方式有“自然吸收”和“人工转化”。
(1)“自然吸收”的途径之一是“海水吸收”,其涉及的原理包括水与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2)“人工转化”的方法之一是指二氧化碳转化为优质的燃料甲醇(CH3OH),请完成其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CO2+ H2 CH3OH+H2O。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控制 评价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A)
A B
C D
2.我国计划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担当。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B)
A.自备购物布袋 B.教室人走未关灯
C.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
A.天然气 B.氮气 C.氩气 D.二氧化碳
4.为了节能,燃烧前常将进入内燃机的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目的是(B)
A.减少O2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降低汽油着火点 D.使汽油分解
5.“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作为容器盛放汤料,当用酒精灯加热时纸张却未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D)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纸张与空气没有接触不会燃烧
C.纸张被水浸湿后,导致其着火点升高
D.水蒸发吸热,温度未达到纸张着火点
6.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担当,下列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的低碳行动方案合理的是(C)
①衣——尽可能选择华美、艳丽的面料,不用考虑其他
②食——提倡光盘行动,降低食物垃圾的产生和处理等
③住——及时关闭待机电源,使用节能家电等
④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短途出行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等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④
7.天然气是常用的家庭燃料。下列关于天然气使用过程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天然气能燃烧是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B.旋转开关点火是为了使温度达到天然气的着火点
C.使用过程中发现火焰呈黄色,锅底发黑,可以调大进风口促进燃烧
D.关闭开关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与盖灭酒精灯原理一致
8.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D)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粒子观: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
9.学生承担家务是劳动教育的方式之一。下列家务劳动的过程中,灭火的原理是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是(A)
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 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
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 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
10.安全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B)
A.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必须验纯 B.向燃着的酒精灯中直接添加酒精
C.面粉加工厂等场所严禁烟火 D.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11.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图一 图二
A.图一中X溶液显酸性
B.图一的转化1和图二的转化3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
C.图一、图二对比说明,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
稳定
12.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B.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降低煤炭的着火点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被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
D.木柴架空有利于促进燃烧,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13.如图两个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图1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图2 燃烧条件的实验
A.图1集气瓶中的水和图2烧杯中的水的作用不相同
B.其他条件不变时,图1和图2中的红磷都可以用硫粉替代
C.图1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最终测量结果偏大
D.图2实验中铜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实验现象的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14.我国科学家首次突破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获得淀粉的人工合成工艺技术。其中关键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反应涉及6种物质
B.反应前后各类原子的数目不变
C.反应有利于“低碳”目标的落实
D.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数目比为1∶3
15.如图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试管①充满N2,试管②、③充满空气,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到只有试管②中有白烟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氮气不支持白磷燃烧
B.对比②和③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
C.对比①和③可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D.气球的作用是缓冲压强和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环境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3小题,共29分)
16.(8分)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汉字作为载体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火的认识。
(1)甲骨文“”(焚)的字形像是要着火烧掉树林。上方的“林”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 可燃物 。
(2)小篆“”(灭)的字形左边像是一川流水,意思是水能灭火。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和隔绝氧气。
(3)甲骨文“”(灾)的字形像是房屋着火,灾难降临。
①以下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A (填字母)。
A B C
②发现或遭遇火灾,可采取的措施有 把被子弄湿披在身上,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有序逃离等(合理即可) (答一条即可)。
17.(9分)化学探究小组模拟可燃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操作如下:
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后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使面粉和空气充分混合 。
(2)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燃烧条件中的 可燃物 。实验中发生爆炸,除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外,还需要燃烧发生在 有限的空间内 。
(3)下列情况下,会发生爆炸的是 D (填字母)。
A.金属筒不加盖 B.蜡烛没有点燃
C.塑料筒中面粉改装成石灰石粉末 D.塑料筒中面粉换成玉米粉末
(4)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严禁烟火 、 保持通风(合理即可) (写出两项即可)。
(5)干燥的镁粉在空气中遇到明火极易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Mg+O22MgO 。
根据镁粉的性质推测,下列保存镁粉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D (填
字母)。
A.储存于干燥通风的仓库内 B.远离火种及热源
C.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D.露天随地堆放
18.(12分)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大国担当。
Ⅰ.“碳”减排
(1)下列做法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 C (填字母)。
A.提倡绿色出行 B.提倡人走灯熄
C.垃圾焚烧处理 D.推广使用太阳能
Ⅱ.“碳”捕获
同学们设计了一个简易二氧化碳捕捉器,流程如图。
(2)此方法中采用“喷雾”的优点是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
(3)捕捉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
(4)将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和氦气压入自动灭火陶瓷砖,用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灭火。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隔绝氧气(或空气) 。
Ⅲ.“碳”封存
(5)用海水封存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
Ⅳ.“碳”利用
(6)超临界二氧化碳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二氧化碳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BD (填字母)。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1小题,共16分)
19.(16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 ℃。
(1)实验前,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为关闭K1,推或拉注射器活塞至一定程度, 松手后活塞回到原处 ,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2)实验1:将U形管放在盛有80 ℃热水的烧杯中,关闭K2、打开K1,从U形管左端管口鼓入O2。现象:右端裹有白磷的棉花先冒白烟,片刻后开始燃烧,另一端的普通棉花没有变化。由实验1可以得出的燃烧条件为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白磷燃烧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
(3)实验2:在上述实验1燃烧过程中,关闭K1、打开K2,右边注射器注入液体X,产生的气体Y从装置B的U形管左端管口通入,可以观察到:燃烧着的棉花团很快熄灭。过一段时间,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4)实验3:关闭K2、打开K1,再次鼓入O2,发现右端剩余的裹有白磷的棉花又能燃烧。对比实验2和实验3,可以得出的燃烧条件为 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2同时能证明气体Y的性质为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该性质可用于 灭火 。
四、分析与计算(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0.(10分)碳中和指力争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方式有“自然吸收”和“人工转化”。
(1)“自然吸收”的途径之一是“海水吸收”,其涉及的原理包括水与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2)“人工转化”的方法之一是指二氧化碳转化为优质的燃料甲醇(CH3OH),请完成其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CO2+  H2  CH3OH+H2O。
答案:(1)CO2+H2OH2CO3
(2)1 3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