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评价卷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五四制)(2024)八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评价卷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五四制)(2024)八年级全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9 15:55:53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飞船中的废水处理系统 B.空间站内氧气的制取
C.飞船返航时的天气 D.研制火箭的燃料
2.下列成语涉及的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 B.星火燎原 C.积土成山 D.沙里淘金
3.空气的成分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下列属于氮气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无味 B.难溶于水
C.密度略小于空气 D.不支持燃烧
4.某同学点燃硫时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该同学打算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该气体的成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设计并实施实验 D.形成结论及建构模型
5.化学反应不仅生成了新物质,还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事例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灯泡发光 B.风力发电
C.自热火锅 D.太阳能供热
6.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极少量的氧气会转化为臭氧(O3):氧气(O2)臭氧(O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主要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灯:用于给物质加热
B.玻璃棒:常用作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
C.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滴加液体
D.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
9.某同学将树叶放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浸煮,叶肉变黄时取出,洗刷干净后制成叶脉书签。如图是氢氧化钠固体试剂外包装的危险化学品标志。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穿实验服、戴手套和护目镜
B.通过用手触摸氢氧化钠固体,认识其物理性质
C.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无须处理
D.剩余试剂不能随意倾倒,应放回原瓶
10.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给液体加热 B.连接仪器
C.加入固体 D.倾倒液体
11.化学实验操作的“先”与“后”,对化学实验结果、师生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实验操作中的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握住试管外壁,然后把导气管的一端放入水中
B.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先放大的砝码,再放小的砝码
C.组装装置时,先用水润湿玻璃导管,后与胶皮管连接
D.给试管中物质加热时,先预热试管,后对准试剂的部位集中加热
1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将蜡烛粘在碗的底部,向碗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点燃蜡烛后,将干而冷的玻璃杯从上至下倒扣在澄清石灰水中,但不紧贴碗内壁(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的过程只发生化学变化
B.实验中,玻璃杯内壁出现水雾
C.实验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D.实验结束后,玻璃杯内水面下降
1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取用液体试剂时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用1~2 mL
B.酒精灯里的酒精量应控制在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夹应夹持在距离试管口的处
14.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 B.概念的理解
①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②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③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①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②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③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就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
C.化学发展史 D.化学安全
①火的掌握和利用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②现代化学技术已经可以移动分子、原子 ①化学实验室中不能品尝任何试剂的味道; ②废弃试剂可以拿出实验室; ③给物质加热时,先预热,然后对准试剂处集中加热
15.观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观察错误的是( )
A.通常在实验前需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观察实验装置的特点
B.在实验中需观察物质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条件以及产生的各种现象,如颜色发生变化、产生气体或沉淀
C.在实验后需观察生成的新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D.要注意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异常现象”,应相信现成的结论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5小题,共43分)
16.(4分)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前后颠倒、混乱,现编号如下:
(1)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熄灭。
(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4)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用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
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获取证据的是 ;属于形成结论的是 ;属于反思评价的是 。
17.(11分)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初步感知化学的奇妙。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填字母)。
A.食盐由什么成分组成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2)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的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镁条燃烧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有 ;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烟花、照明弹中用到镁粉作燃料,其原因是镁条燃烧时 。
(3)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如图中水由 构成,一个水分子由 构成;一个氧分子是由 的,它们的分子中都有 。
18.(10分)请你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是 变化,“烈火焚烧”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下列叙述中,只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只表现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既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又表现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①酒精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
②加热硫粉,硫粉熔化,继续加热,硫的蒸气开始燃烧
③水受热会变成水蒸气
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9.(6分)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同时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如蜡烛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 能和热能。
(2)人类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追求光明的历程。人类照明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①在上述照明方法中, 照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②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过程: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石蜡蒸气再燃烧。
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 (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③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最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填
字母)。
A.蜡烛变短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黄光 D.生成小水珠
20.(12分)正确选择实验仪器和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f g h i
图1
(1)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 (填字母)。
(2)据图1选择,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时用 (填仪器名称,下同),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 。
(3)指出如图2中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①A操作导致的后果是 ;
②B操作导致的后果是 。
图2
图3
图4
(4)某同学在进行物质的称量和液体的量取操作,如图3所示。
图中所表示的食盐的质量为 g,若食盐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读数仍如图所示,则食盐的质量为 g。
(5)图4是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用手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若观察到 ,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1小题,共12分)
21.(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受《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
实验一:探究酒精的物理、化学性质。
(1)以下是对酒精灯中酒精的一些描述:
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③易燃烧;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易挥发。
在以上描述中属于酒精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
实验二: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发现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形成假设:
小亮: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小光:白烟是石蜡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小明: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没有可燃性。
(2)实验探究: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罩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 。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小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 的猜想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 的猜想。
(3)结论与解释:
①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 的猜想是正确的。
②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 。
(4)反思与评价
①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 ℃时状态呈 ,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
②化学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比如蜡烛的燃烧。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一例说明: 。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C)
A.飞船中的废水处理系统 B.空间站内氧气的制取
C.飞船返航时的天气 D.研制火箭的燃料
2.下列成语涉及的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B)
A.滴水成冰 B.星火燎原 C.积土成山 D.沙里淘金
3.空气的成分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下列属于氮气化学性质的是(D)
A.无色无味 B.难溶于水
C.密度略小于空气 D.不支持燃烧
4.某同学点燃硫时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该同学打算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该气体的成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C)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设计并实施实验 D.形成结论及建构模型
5.化学反应不仅生成了新物质,还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事例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C)
A.灯泡发光 B.风力发电
C.自热火锅 D.太阳能供热
6.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极少量的氧气会转化为臭氧(O3):氧气(O2)臭氧(O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主要包含化学变化的是(B)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A.酒精灯:用于给物质加热
B.玻璃棒:常用作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
C.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滴加液体
D.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
9.某同学将树叶放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浸煮,叶肉变黄时取出,洗刷干净后制成叶脉书签。如图是氢氧化钠固体试剂外包装的危险化学品标志。下列行为正确的是(A)
A.实验时穿实验服、戴手套和护目镜
B.通过用手触摸氢氧化钠固体,认识其物理性质
C.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无须处理
D.剩余试剂不能随意倾倒,应放回原瓶
10.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C)
A.给液体加热 B.连接仪器
C.加入固体 D.倾倒液体
11.化学实验操作的“先”与“后”,对化学实验结果、师生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实验操作中的先后顺序错误的是(A)
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握住试管外壁,然后把导气管的一端放入水中
B.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先放大的砝码,再放小的砝码
C.组装装置时,先用水润湿玻璃导管,后与胶皮管连接
D.给试管中物质加热时,先预热试管,后对准试剂的部位集中加热
1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将蜡烛粘在碗的底部,向碗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点燃蜡烛后,将干而冷的玻璃杯从上至下倒扣在澄清石灰水中,但不紧贴碗内壁(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
A.蜡烛燃烧的过程只发生化学变化
B.实验中,玻璃杯内壁出现水雾
C.实验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D.实验结束后,玻璃杯内水面下降
1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A.取用液体试剂时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用1~2 mL
B.酒精灯里的酒精量应控制在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夹应夹持在距离试管口的处
14.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
A.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 B.概念的理解
①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②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③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①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②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③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就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
C.化学发展史 D.化学安全
①火的掌握和利用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②现代化学技术已经可以移动分子、原子 ①化学实验室中不能品尝任何试剂的味道; ②废弃试剂可以拿出实验室; ③给物质加热时,先预热,然后对准试剂处集中加热
15.观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观察错误的是(D)
A.通常在实验前需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观察实验装置的特点
B.在实验中需观察物质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条件以及产生的各种现象,如颜色发生变化、产生气体或沉淀
C.在实验后需观察生成的新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D.要注意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异常现象”,应相信现成的结论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5小题,共43分)
16.(4分)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前后颠倒、混乱,现编号如下:
(1)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熄灭。
(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4)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用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
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1) (填序号,下同);属于获取证据的是 (2)(4) ;属于形成结论的是 (3) ;属于反思评价的是 (5) 。
17.(11分)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初步感知化学的奇妙。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B (填字母)。
A.食盐由什么成分组成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2)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的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镁条燃烧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有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有白色固体生成 。烟花、照明弹中用到镁粉作燃料,其原因是镁条燃烧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
(3)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如图中水由 水分子 构成,一个水分子由 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构成;一个氧分子是由 两个氧原子构成 的,它们的分子中都有 氧原子 。
18.(10分)请你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是 物理 变化,“烈火焚烧”是 化学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下列叙述中,只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①③ ;只表现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④ ,既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又表现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② 。(填序号)
①酒精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
②加热硫粉,硫粉熔化,继续加热,硫的蒸气开始燃烧
③水受热会变成水蒸气
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9.(6分)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同时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如蜡烛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 光 能和热能。
(2)人类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追求光明的历程。人类照明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①在上述照明方法中, 电灯 照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②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过程: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石蜡蒸气再燃烧。
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石蜡蒸气燃烧 。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 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③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最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D (填
字母)。
A.蜡烛变短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黄光 D.生成小水珠
20.(12分)正确选择实验仪器和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f g h i
图1
(1)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 b (填字母)。
(2)据图1选择,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时用 药匙 (填仪器名称,下同),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 胶头滴管 。
(3)指出如图2中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①A操作导致的后果是 打破试管 ;
②B操作导致的后果是 液体溅出 。
图2
图3
图4
(4)某同学在进行物质的称量和液体的量取操作,如图3所示。
图中所表示的食盐的质量为 7.4 g,若食盐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读数仍如图所示,则食盐的质量为 2.6 g。
(5)图4是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用手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若观察到 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1小题,共12分)
21.(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受《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
实验一:探究酒精的物理、化学性质。
(1)以下是对酒精灯中酒精的一些描述:
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③易燃烧;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易挥发。
在以上描述中属于酒精物理性质的是 ①②④⑤ (填序号)。
实验二: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发现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形成假设:
小亮: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小光:白烟是石蜡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小明: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没有可燃性。
(2)实验探究: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罩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 水蒸气 。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小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 小明 的猜想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 小亮和小光 的猜想。
(3)结论与解释:
①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 小明 的猜想是正确的。
②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 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蜡烛燃烧产生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 。
(4)反思与评价
①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 ℃时状态呈 气态 ,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
②化学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比如蜡烛的燃烧。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一例说明: 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合理即可)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