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作业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作业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9 10:0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1.图1所示是甲骨文“殸”,字同“声”,意指手持长柄,敲击乐器发声。这说明古人很早便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
图1
2.不同的乐器振动发声的部位可能不同:弹吉他时,__________振动发出声音;吹笛子时,__________振动发出声音。
3.下列物体中不是声源的是(  )
A.挂在床头的吉他
B.发出悠扬声音的笛子
C.在空中“嗡嗡”飞行的蜜蜂
D.在池塘边“呱呱”叫的青蛙
4.小明在敲钟时发现,停止撞击大钟后,大钟“余音未止”,其根本原因是(  )
A.钟不振动也能发声
B.钟还在振动
C.钟周围的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5.如图2所示,两位同学用棉线和纸杯制作出“土电话”。他们能通过“土电话”进行对话,说明声音可以通过________(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传播;他们的讲话声以________的形式传到对方的耳朵里。
图2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6.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__ (选填“空气”或“大地和水”)能够传声。
7.在“我的梦想”主题班会课上,小明同学在演讲中说到:“航天员们驾驶着最新型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话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
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快慢
8.下表中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空气(0 ℃) 331 冰 3 230
空气(15 ℃) 340 水(常温) 1500
空气(25 ℃) 346 软木 500
海水(25 ℃) 1 531 铁(棒) 5 200
A.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B.声速大小只跟介质种类有关
C.固体中的声速不一定比液体中的声速大
D.同种介质中声速一定相同
9.小华同学将耳朵贴在长长的充满水的铁质自来水管的一端,然后让另外一位同学在自来水管另一端敲一下,小华能听到三次敲打声。请判断三次敲打声先后通过哪三种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
A.水、铁管、空气
B.铁管、水、空气
C.水、空气、铁管
D.空气、水、铁管
知识点回声
10.课堂上,学生听不到老师正常讲课的回声,这是因为(  )
A.老师讲课的声音太小
B.回声太小,人耳听不到
C.教室的空间太小,不能产生回声
D.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人耳不能区分
知识点人怎样听见声音
11.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神经,听神经把信息传入________,这样人耳就听到了声音。
12.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声和光接收大量信息。如果你是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当起点的发令员打枪后,应该________________ (选填“听到枪声”或“看见枪冒烟”)后开始计时更精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如图3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选填“转换法”或“科学推理法”)。
图3
(2)如图4所示,敲击乙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甲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图4
(3)图5是小明利用大鼓和碎纸屑来探究声现象时的情景。击鼓时,鼓声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鼓面上放碎纸屑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
14.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汽车正前方有一座峭壁,司机鸣笛后 5 s听到由峭壁反射回来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
(1)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距离是多少?
(2)汽车鸣笛时与峭壁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振动 2.琴弦  空气柱 3.A 4.B 
5.固体 波 6.空气 大地和水 
7.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 真空不能传声
8.C 9.B 10.D 11.鼓膜 大脑 
12.看见枪冒烟 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得多
13.(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转换法 (2)气体
(3)鼓面 将鼓面细微的振动放大
14.解:(1)汽车通过的距离:
s车=v车t=10 m/s×5 s=50 m
(2)声音通过的路程:
s声=v声t=340 m/s×5 s=1 700 m
汽车鸣笛时与峭壁之间的距离:
L===875 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