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章末总结
考点温度与温度计
例1 下列对生活中温度的估测,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70 ℃
B.东莞的昼夜温差可达30 ℃
C.让人舒适的室温约为26 ℃
D.冰箱保鲜室的温度约为-10 ℃
例2 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图1-甲中操作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图1-乙、丙分别是测量冰块和温水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示数情况,则冰块的温度是 ,温水的温度是 。
图1
例3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图2中 (选填“甲”或“乙”)是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图2-甲、乙中,温度计的示数分别为 ℃、 ℃。
图2
考点物态变化的辨识及其吸、放热情况
例4 请写出下列生活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并在括号中写出其吸、放热情况。
(1)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了: ( )
(2)水烧开后,壶里的水变少了: ( )
(3)蜡烛燃烧时流下“烛泪”: ( )
(4)撕开冰棒的包装后,发现冰棒上有白色“粉末”: ( )
(5)河面结冰: ( )
(6)北方的冬季,外面冻硬的衣物变干了: ( )
(7)洗澡时,浴室的镜子变模糊: ( )
例5 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这是人体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因为体表的汗液蒸发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体温不致升得太高;人打开电风扇吹风会感到凉爽,这是因为吹风加快了汗液的 。深秋,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橘子树喷水,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橘子却没有被冻伤,这是因为水在结冰的过程中 (选填“吸热”或“放热”),使橘子的温度不至于太低,从而避免冻伤橘子。
例6 “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都是水的不同形态。关于这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例7 关于“白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夏天打开电冰箱冷冻室门看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夏天气温骤降时河面上飘着的“白气”,是河面上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烧水时看到的“白气”,是壶中喷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例8 冬季,开着空调的教室中,常能在窗玻璃上看到一层水雾,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关于水雾和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它们均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外一侧
D.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内一侧
易错点拨 水雾、冰花分别是由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凝华而形成的,因此它们都出现在空气温度较高的一侧。如夏天玻璃窗上的水雾出现在室外一侧,这是因为室外的空气温度较高;而冬天玻璃窗上的水雾、冰花则出现在室内一侧,这是因为室内的空气温度较高。
考点物态变化的图像分析
例9 如图3-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3-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3
A.冰在0 ℃时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B.实验中冰的熔化时间是15 min
C.图3-乙中,在图像BC段,甲图中温度计a和b的示数相等
D.图3-乙中,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例10 如图4所示是某学生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根据实验记录数据作出的水的沸腾图像。从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出:水的初温是 ℃, 段图线表示的是水沸腾的过程,实验时水的沸点是 ℃,此时观察到水中的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体积 (选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保持不变”)。
图4
考点水循环与水资源
例11 关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及江、河、湖、泊中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时需要放热
B.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时,会液化形成小水滴或凝华形成小冰晶
C.小冰晶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暖气流时,会液化形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雨
D.因为自然界中水是循环的,所以人类不必担心水资源枯竭的问题
例1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路”上的热棒技术
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多年冻土对路基的影响。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中的冰会随之熔化,使路基硬度减弱,再经过火车的重压,路基及铁轨便会严重变形;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层中的水结冰,路基和钢轨则会鼓起来。冻土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严重危及铁路路基。为了使冻土层保持稳定,工程建设者们发明了“热棒”。
如图5-甲所示,路基两旁的金属棒就是冻土区的“热棒”。如图5-乙所示,“热棒”置于冻土中的部分被称为蒸发器,暴露在地面的部分被称为冷凝器。“热棒”的密闭真空腔体中含有很容易汽化的物质(如氨、氟利昂等),该液体物质会吸收周围土体中的热量,蒸发形成气体。在寒冷季节,气体上升至较冷的冷凝器,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同时液化变回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回流至蒸发器中。而在温暖季节,蒸发后的气体到达冷凝器后不能冷凝,“热棒”不再工作,冻土也不会完全熔化,这样冻土层因温度变化对路基产生的影响就变小了。
图5
(1)夏季温度过高时,冻土中的冰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路基变得松软不牢固。
(2)“热棒”能够使路基冻土保持稳定,是因为“热棒”中的物质 (选填字母)。
A.熔点低
B.沸点高
C.熔点高
D.沸点低
(3)只有当冻土的温度 (选填“低于”“高于”或“等于”)地面空气的温度时,“热棒”才会开始工作。
(4)“热棒”工作时,冷凝器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该物态变化是通过 的方式实现的,另一种实现该物态变化的方式是 。
(5)“热棒”工作时,其中的物质在蒸发器中 热量,在冷凝器中 热量。(均选填“吸收”或“放出”)。
章末总结
思维导图
①冷热程度 ②℃ ③冰水混合物 ④100 ⑤热胀冷缩 ⑥量程 ⑦玻璃泡 ⑧杯底 ⑨杯壁 ⑩不能 相平
单位 可以 表面 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速 表面 内部 沸点
吸热 吸收 不变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吸热 放热 熔点(凝固点) 吸热(放热)
吸收(放出) 不变 相等 吸收(放出)
升高(降低) 吸热 放热
考点精练
例1 C 例2 C -22 ℃ 39 ℃
例3 热胀冷缩 乙 可以 -4 37.4
例4 (1)汽化 吸热 (2)汽化 吸热 (3)熔化 吸热 (4)凝华 放热 (5)凝固 放热 (6)升华 吸热
(7)液化 放热
例5 吸收 蒸发 放热 例6 B 例7 D
例8 D 例9 D 例10 86 BC 98 逐渐变大
例11 B
综合提升练
例12 (1)熔化 (2)D (3)高于
(4)液化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5)吸收 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