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四川省广安中学高三上学期“零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商朝编钟多3枚一套,西周编钟多8枚一套,战国曾侯乙编钟则高达65枚,共刻铭文2800多字,不仅记载了先秦乐理,还记录了和周、楚、齐等国的律名和阶名的对应关系。这一变化( )
A.促进青铜技术进步 B.完善了礼乐制度 C.助推区域文化交流 D.有利于文明传承
2.下表是不同史书关于鲜卑族起源的记载。
出处 说法
《晋书》 伏羲氏后裔在商朝北迁,和当地胡人融合形成东胡,后逐渐形成鲜卑部族
《魏书》 黄帝之孔昌意受封于北方的大鲜卑山,其后裔以山名为号,形成鲜卑部族
《史记索隐》 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役卒逃亡塞外,居住在鲜卑山,后以山名为部族称号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史籍众说纷纭,难以考证 B.地理符号影响部族命名
C.史家观点存在一定共识 D.鲜卑族源于多民族交融
3.唐中后期推行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的两税法。由于“钱重物轻”,两税法实行不到30年,即被朝廷多次下令改货币计征为允许折纳实物。由此可见,当时( )
A.两税法加重人民负担 B.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有限
C.土地兼并使税源减少 D.藩镇割据造成战乱频繁
4.下图为宋朝不同地区出身的宰相的数量分布图。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C.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D.中央集权不断发展
5.元世祖忽必烈从小倾慕汉文化,依靠汉军世侯打败了坚持蒙古传统的阿里不哥,最终成功夺得大汗之位。征服战争中,他接受栔丹人耶律楚材的建议,善待百姓,登基后又册封藏传佛教八思巴大师,命他创制蒙古文字并颁行全国。据此可知,元朝大一统得益于( )
A.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B.彻底的汉化政策 C.开明包容的统治政策 D.强大的军事力量
6.明朝法律规定,贵族女装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平民女服用料、色彩则受严格限制,而商、只能用绢布制装。到明朝中后期,庶民服饰呈现出多彩缤纷的特点。据此可知,明中后期
A.封建等级秩序动摇 B.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C.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D.阳明心学广泛传播
7.1866年12月,左宗棠受命“驰赴甘肃,督办军务”,之后在陕西、甘肃及新疆等驻军地设立制造局及火药局,还开始了纺织机器与抽水机等民用设备的生产。这些措施( )
A.为维护国家统一提供支持 B.使边疆危机得到根本解决
C.完成了西北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D.消除了“海防”“塞防”之争
8.1912年2月,印尼华侨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的活动遭到荷兰军警武力镇压,华侨联合会等民间组织指出此“乃民国第一次交涉,如是失败,则外侮纷至”,请求调和南北,迅速与荷交涉。最终,南京临时政府与北京当局合作,迫使荷兰当局接受了中方的处理要求。此事件( )
A.开启了近代中国外争国权的先河 B.弥合了南北双方根深蒂固的矛盾
C.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 D.反映了民国建立后的政治新面貌
9.皖南事变发生后,冯玉祥愤怒地表示“新四军抗战有功,妇孺皆知”,国民党执委宋庆龄、何香凝等人也分别写信给蒋介石表示抗议。苏联《真理报》谴责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美国《纽约时报》提醒蒋介石要停止内讧,以免造成日本之胜利。这说明( )
A.抗战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维持国共合作是大势所趋
C.国民党的反共高潮被击退 D.中共中流砥柱作用被承认
10.下表是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
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西安 沈阳
比值 59.5% 70% 65.5% 70% 59.9%
这一现象表明( )
A.公私合营主导地位稳固 B.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改造时机成熟 D.“一五”计划进程加速
11.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原有的由国家或单位承担主要社会保障责任的“国家一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多主体按法定规则分担相应责任的“国家一社会保障制”转变。该转变有利于( )
A.社保体系初步建立 B.大幅提高人民收入 C.强化市场主导地位 D.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12.下图是公元前5世纪发行的古代波斯帝国大流克金币,该金币用于发放军饷,流行于小亚细亚地区。金币印有国王头戴王冠,左手持弓和右手握权杖的半跪像。从中可以推知波斯帝国( )
A.商业发达 B.君权神授 C.疆域辽阔 D.崇尚力量
13.它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鼎盛时期,领土遍及欧美亚非。尼德兰人提供商船,印第安人献上黄金,中国人送来丝茶,舰队纵横四海,步兵方阵主宰欧陆。它也是当时天主教最大的保护者。它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法国
14.潘恩的《常识》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认为世袭制只会带来暴政和压迫,主张建立共和政体。《常识》1776年在北美发行后,三个月内刊印了12万册,后又多次重印。这反映了( )
A.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 B.民族意识激励独立运动
C.思想解放推动革命进程 D.权力制约理念深入人心
15.1942年,遭遇英印当局逮捕的甘地经过与尼赫鲁的多次争论,表示愿意通过国大党动员印度民众支持英印政府抵抗日军进攻;而国大党激进派钱德拉·鲍斯则于1943年在新加坡公开支持日军进攻驻印英军。这( )
A.埋下了印度独立后分裂的隐患 B.导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失败
C.破坏了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团结 D.反映了印度独立运动的复杂性
16.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为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而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交流时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 )
A.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B.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美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穆公时期秦将蜀并入版图,为维护其对蜀的政治统治;便在蜀地设县与道进行管理。同时秦以蜀守营建了成都、郫、临邛三城,还将其城市管理与工商业管理制度推行于蜀城中,对蜀城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保证了蜀城的经济秩序。此外秦并蜀后,还对入蜀的褒斜道、石牛道进行了维护,对其设置了亭、邮进行管理,既促进了政令传递与信息往来的畅通,也方便了秦移民的迁蜀。
——摘编自彭邦本、汤新钊《区域统一的构建:再论战国时期秦对蜀的治理》
材料二 1935年3月蒋介石在重庆作题为《四川应作复兴民族之根据地》训词时指出四川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同年8月蒋介石在一次政治干部集会上又说,“我们本部十八省哪怕失了十五省,只要川滇黔三省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的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912——1949》
材料三 下表是四川19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的部分成就。
领域 成就
工业 冶金、电子、化学、机械、建材等基础工业在全国发展最快,建成300多个以国防科技为主的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建成投产的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213个,形成了国防工业体系
交通 改造成渝、宝成、川黔铁路,新建成昆、襄渝铁路,营运里程约2900公里;公路约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9%,位列全国第一
农业 四川广汉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科研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先后成立、使四川的核能研究、生产、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朱艳林《一部感天动地的创业史——四川三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管理蜀地的措施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四川是“中华民族立国根据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取得重大历史成就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政府以内务省为中心,推行殖产兴业的方针。官营的富冈制丝厂作为模范工厂,首先花巨资引进了西洋工业技术。1872年在亚洲最早推广义务教育,工业化全面提速。1880年,政府规定除与造币局、通信、军事相关的官营工厂外,其余的官营工厂、矿山均出售给民间,日本民营企业开始获得较快发展。1875年到1885年,轻工业是日本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开始迅速扩大。20世纪30年代后,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力、电机、通信、机床、车辆、化学、药品等产业也成长起来。
——摘编自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工业建设“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两条腿走路的原则。1955年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薄一波称:“只有重工业,才能供给我国轻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农业以最新式的装备”,为此建立起由号称“十八罗汉”的重点企业构成的机床工业,开始具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基础。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建设重工业的同时,要多发展些农业和轻工业,使重工业的发展基础更稳固。到1966年前,新中国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50年代中国从社会主义阵营引进电力、冶金、机械、军工;1960年代从西方国家引进石油、化工、电子和精密机械的成套设备;1970年代全国人民节衣缩食,花费43亿美元外汇,实施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成套设备的“四三方案”。新中国逐步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严鹏《优先发展重工业是顺应大势之举》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日本相比,新中国工业化的独特之处。
(3)中日两国的成功对后发国家的工业化有何启示
三、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8年,美国评论家杜波伊斯评论一战:“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从地图1、2的变迁中提取信息,结合所学史实,对该观点加以说明。(答题要求:可以对观点整体或部分加以说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C
6.B
7.A
8.D
9.B
10.C
11.D
12.D
13.B
14.C
15.D
16.B
17.(1)措施:设县与道,推行郡县制,加强行政管理;营建成都、郫、临邛三城,推行秦的城市管理与工商业管理制度; 维护褒斜道、石牛道,设置亭、 邮,保障政令传递与信息往来。
意义: 加强中央集权,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促进蜀地经济开发,增强秦国经济实力;推动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巩固边疆统治。
(2)阐释:四川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四川盆地四面环山,易守难攻,适合作为战略后方。且四川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之称,能够为抗战提供充足的粮食、兵源和工业资源。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高校、工厂、政府机构迁至四川,保存了国家实力。
(3)原因:国家政策的支持;工业基础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技术进步;科技与教育发展。
18.(1)特点:政府主导,政策推动作用显著;与教育改革紧密结合,注重人才基础;产业发展具有军事驱动性;技术引进与本土发展结合;与对外扩张深度绑定。
(2)独特之处:坚持独立发展道路,受外国影响较小;服务于民生改善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注重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避免单一产业畸形扩张;以公有制为基础;将国民教育体系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密切结合。
(3)启示:坚持独立自主,把握发展主动权;注重产业结构协调,避免畸形发展;将教育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9.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重塑了全球政治格局,更深刻地动摇了旧有的殖民体系,为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杜波伊斯“一个开端”的论断,正精准地预见了这场战争在唤醒被压迫民族意识、瓦解殖民统治合法性方面的开端性作用。
首先,一战直接导致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四大帝国解体。对比战前(地图1)与战后(地图2)的世界地图,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等,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的初步实践。这些变化正是帝国崩溃后民族解放运动成果的直接体现。
其次,战争期间列强对殖民地的资源掠夺和兵员征调,激化了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的矛盾。例如英国征调超过百万印度士兵参战,法国大量使用北非殖民地部队。这种军事动员使殖民地人民接触到民族自决思想和现代武器使用,为日后独立斗争准备了条件。战争结束后,印度、埃及等地相继爆发大规模反英起义。
再者,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中强调民族自决,虽然在巴黎和会上并未真正落实,但这一理念极大地鼓舞了全球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国五四运动、朝鲜三一运动等都是在威尔逊主义影响下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最后,战争削弱了欧洲列强的整体实力,特别是英国和法国虽然作为战胜国,但国力已大不如前,对其殖民地的控制力明显下降。这种力量变化为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创造了客观条件。
总之,一战确实成为全球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催化剂,既终结了传统帝国主义的全球统治,也开启了20世纪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杜波伊斯的评论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历史转折点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