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结构、分析小肠吸收特点,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如小肠皱襞和微绒毛增大吸收面积),能说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明确各器官的功能关联。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口腔化学性消化实验”现象、推理龋齿形成原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区分物理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解释“嚼馒头变甜”的科学原理。 探究实践:参与“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实验操作,规范完成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组开展“饮食喜好与龋齿关系”调查,学会整理调查结果并交流分析。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龋齿危害、口腔卫生知识,养成早晚刷牙、餐后漱口、定期洁牙的习惯;树立健康饮食意识,认识到消化系统健康对人体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结构图、分析实验现象及小组讨论,明确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唾液腺、肝、胰等)及食物消化(物理性+化学性)与吸收的基本过程。
学习难点 通过对比物理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的特点、观察小肠微观结构(皱襞、绒毛、微绒毛)示意图,理解两者的区别(是否依赖消化酶)及小肠适应吸收功能的结构特点(长度、表面积、管壁薄)。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含消化系统结构图、实验步骤、小肠微观结构动画、龋齿形成过程)、人体消化系统模型、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温度计、量筒、玻璃棒、消毒棉絮、馒头、淀粉糊、碘液、37℃温水、凉开水)、龋齿调查记录表模板。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教材内容,每人带一小块馒头;分组(4-5人/组),每组准备1份龋齿调查记录表(根据教材模板修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提问引导:“同学们,3月20日是世界口腔健康日,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首先进入哪里?为什么嚼馒头时会慢慢有甜味?”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食物的‘旅行’从口腔开始,要经过多个器官的处理才能被身体利用,这就是今天要学的——消化和吸收。”
(二)新课讲授(20分钟)
1.消化系统的组成(8分钟)
(1)展示消化系统模型和PPT结构图,讲解:“消化系统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是食物经过的通道,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
(2)结合教材细节,重点介绍:
消化道:口腔(牙的种类、结构,舌的功能)、咽(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通道)、食管(最狭窄)、胃(最膨大,贮存食物)、小肠(最长,5-7米)、大肠(末段)。
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肝、胰、消化道壁上的消化腺(如胃腺)。
(3)提问:“牙釉质被腐蚀会导致什么问题?如何保护牙齿?”引导学生联系龋齿,初步感知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2.食物的消化(7分钟)
(1)区分物理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结合实例(牙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蠕动),说明“只改变食物形态,不改变成分”。
化学性消化:讲解酶的作用(生物催化剂,如唾液淀粉酶),以“淀粉→麦芽糖”为例,说明“依赖消化酶,将大分子变小分子”。
(2)补充教材实验背景:“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验证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
3.营养物质的吸收(5分钟)
(1)展示小肠皱襞、绒毛及微绒毛的图片/动画,讲解:“小肠是主要吸收场所,因为它长、表面积大(皱襞+绒毛+微绒毛)、管壁薄(一层上皮细胞)。”
(2)简要介绍胃和大肠的吸收功能:“胃吸收部分水,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三)探究实践(15分钟)
1.“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实验(10分钟)
(1)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步骤1:学生漱口后用棉絮取唾液,挤压到烧杯中。
步骤2:取2支试管,分别加2mL淀粉糊,试管1加2mL唾液,试管2加2mL清水,37℃温水保温10分钟,滴加2滴碘液。
步骤3:记录颜色变化(试管1不变蓝,试管2变蓝)。
(2)小组讨论:“为什么试管1不变蓝?说明口腔中发生了什么消化?”(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发生化学性消化)
2.“饮食喜好与龋齿关系”调查交流(5分钟)
(1)各组分享调查结果(如“经常吃甜食的同学龋齿数更多”)。
(2)教师结合教材讲解龋齿形成:“口腔细菌将糖类转化为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牙本质→牙髓,引起牙痛。”
(3)总结预防措施:早晚刷牙、餐后漱口、定期洁牙、少吃甜食和零食。
(四)巩固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点:消化系统组成→消化(物理+化学)→吸收(小肠为主)→口腔健康。
布置作业(见“作业布置”部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如“画出消化系统结构图,标注各器官名称”)。
实践作业:设计1份“家庭口腔健康方案”,包含早晚刷牙时间、饮食建议(如减少甜食),并监督家人执行1周,记录反馈。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思考“为什么饭后不宜马上剧烈运动?”(提示: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和调查,学生参与度高,能直观理解化学性消化和龋齿形成;结合生活实例(嚼馒头、口腔健康),降低知识抽象性,符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实验中部分小组取唾液耗时较长,导致保温时间不足;对“酶的催化条件(如37℃体温)”讲解较浅,部分学生未理解为何用37℃温水。下次实验可提前准备部分唾液备用;用“人体体温适合酶工作”类比,帮助学生理解酶的催化条件;增加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的互动小游戏(如“找小肠的‘吸收优势’”),强化难点理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