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重力与重心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 重力与重心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9 15:1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重力与重心》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重力与重心》,是力学学习的起点之一。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下落现象引入,引导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并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方向和大小关系。接着介绍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进而引出重心的概念,强调其在物体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弹力、摩擦力以及牛顿运动定律打下基础,在整个力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物体自由下落、斜坡滑行等现象司空见惯,但对背后的物理本质缺乏系统认知。他们在初中阶段接触过“重力”这一概念,知道其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但对重力的来源、重心的确定方法及其物理意义理解不深。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正在发展,对于不规则物体重心的寻找可能存在困难。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实验观察、情境创设与模型建构,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过渡。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重力的产生原因,掌握重力的大小计算公式G=mg,明确其方向始终竖直向下。
2. 理解重心的概念,能判断常见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并初步掌握用悬挂法测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方法。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分析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归纳出重力的基本特征,发展归纳与推理能力。
2. 能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理解重心的意义,建立“等效集中点”的物理模型。
科学探究
1. 经历设计并完成“探究重力方向”和“确定物体重心”的实验过程,提升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能力。
2. 在小组合作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动手实践、交流结论,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流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通过对重心在生活中应用(如塔吊、杂技)的了解,体会物理学对工程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支撑作用。
2.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尊重数据,勇于质疑,乐于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重力的三要素: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
2. 重心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难点
1. 理解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而非质量的集中点。
2. 掌握用悬挂法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原理与操作技巧。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铁架台、水平仪、不规则薄木板、剪刀、图钉、白纸、投影仪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5分钟】 一、生活现象引发思考 (一)、播放视频:苹果落地与宇航员漂浮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对比视频:前半段是牛顿被苹果砸中的经典动画再现,苹果自然下落;后半段切换到国际空间站内,宇航员在舱内“漂浮”,手中的笔松开后悬停不动。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同样是物体,为什么在地球上会下落,而在太空中却能‘飘’着?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自然之力?”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尝试解释这种差异。
(二)、设疑激趣,引出主题
教师继续追问:“我们把这种使苹果下落的力叫做什么?它的方向如何?大小又由哪些因素决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回顾已有知识。随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个看似熟悉却又充满奥秘的力——重力,并进一步探讨它的作用点究竟在哪里,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重心’。”板书课题《重力与重心》,同时在黑板左侧写下“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为后续讲解做铺垫。
(三)、联系生活,感知重力无处不在
教师列举多个生活实例加深印象:雨滴从云层落下、滑雪者沿雪坡下滑、建筑工人用铅垂线检验墙体是否竖直、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缓缓下降等。每举一例都引导学生说出其中涉及的力,并强调这些运动状态的变化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意识到重力不仅存在于下落过程中,更是影响一切地面物体行为的基础力量。 1. 观看视频,思考差异原因。
2. 回忆并回答重力相关知识。
3.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重力现象。
4. 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表达能力:☆☆☆
联想能力:☆☆☆
设计意图 利用强烈对比的视觉冲击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唤醒已有经验,构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以“力的三要素”为主线贯穿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实验探究,建构概念
【18分钟】 一、探究重力的方向 (一)、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到底是不是“垂直向下”?
教师拿出一个装满水的透明塑料瓶,在侧面不同位置戳几个小孔,打开瓶盖时水从小孔喷出,方向各不相同。然后盖紧瓶盖,再打开,发现水流方向均指向地面。提问:“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重力的方向是否随位置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液体表面总是趋于水平的原因。
(二)、分组实验:使用铅垂线验证方向
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发放一根细线、一个重物(如螺母)、一把直尺和一张画有斜线的白纸。要求学生将细线一端系住重物做成简易铅垂线,另一端固定在纸面某点上方,待其静止后沿细线方向画一条直线。然后改变固定点位置重复操作两次,观察三条线是否交于一点且方向一致。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确保重物不受其他外力干扰。
(三)、归纳结论:竖直向下的确切含义
各小组汇报结果后,教师总结:“无论在何处测量,重垂线的方向总是相同的——指向地心方向,我们称之为‘竖直向下’。注意它不同于‘垂直于接触面’,比如在斜面上,重力方向仍是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于斜面向下。”配合PPT展示地球模型,标出不同位置的“竖直向下”均指向球心,强化空间概念。 二、认识重力的大小与作用点 (一)、复习重力公式G=mg,强调g的取值
教师提问:“如果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站在地面上,他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引导学生写出计算过程:G = mg = 50kg × 9.8N/kg = 490N。强调g一般取9.8N/kg,有时可近似为10N/kg,并说明g的物理意义是重力加速度,将在后续章节深入学习。
(二)、引入“作用点”问题:重力究竟作用在哪?
教师举起一块长方体木块,提问:“这块木头受到的重力,是作用在整个体积上,还是可以简化到某个点?”演示将其放在指尖上缓慢移动,直到找到能让木块保持平衡的位置。“这个点就是它的重心。”由此引出重心定义: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可用一个等效集中点来表示整个物体的重力效果。
(三)、探究规则物体重心位置
出示均匀材质的圆形薄片、正方形木板、直棒等,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心位置。通过实验验证:用细线悬挂圆片边缘任意两点,分别沿悬线方向在背面画线,两条线的交点即为重心,恰好位于几何中心。同理验证矩形和直棒的重心在其对角线交点或中点。得出结论: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1. 分组进行铅垂线实验。
2. 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
3. 参与讨论得出方向结论。
4. 动手验证规则物体重心。
评价任务 操作规范:☆☆☆
数据分析:☆☆☆
结论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借助直观操作理解“竖直向下”的真实含义;从平衡实验自然过渡到重心概念,体现知识生成的过程性;利用等效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
创新实验,深化理解
【12分钟】 一、挑战难题:如何找不规则物体重心? (一)、提出任务:寻找奇形怪状纸板的重心
教师展示一块剪成鸟形的硬纸板,提问:“这只‘小鸟’的重心在哪?还能靠猜吗?”学生普遍表示难以判断。教师顺势提出挑战任务:“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准确找出任意形状薄板的重心?”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
(二)、启发思路:类比重心平衡原理
教师再次演示用手指托起纸板使其平衡,提示:“当物体平衡时,支撑力与重力在同一直线上。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支撑——用一根细线悬挂起来,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想到悬挂状态下,重心一定在悬线的延长线上。
(三)、教授方法:双悬挂法确定重心
教师详细讲解操作步骤:第一步,用图钉将纸板边缘某点A固定在墙上,使其自由下垂,在纸板背面沿悬线方向画一条直线L ;第二步,取下纸板,换另一个非对称点B重新悬挂,同样画出直线L ;第三步,两线交点O即为重心。强调两点必须不在同一铅垂线上,否则无法确定唯一交点。
(四)、学生实践:动手测定“小鸟”重心
发放材料包(含鸟形纸板、图钉、细线、白纸),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操作,如未等纸板静止就画线、画线方向不准等。完成后请几组分享成果,并将找到的重心点标记出来。 二、拓展延伸:重心的应用与稳定性 (一)、展示应用实例:塔吊与不倒翁
PPT展示塔吊工作图片,指出其底部配重大大降低整体重心,增强抗倾覆能力;播放不倒翁摇晃却不倒的视频,解释因其重心很低,偏离平衡位置后重力会产生恢复力矩。
(二)、小游戏:谁更能站稳?
邀请两名学生背靠背站立,双脚并拢,尝试弯腰捡起地上的笔。多数人会因重心前移超出支撑面而失去平衡。教师解释:“人的重心大约在腹部附近,当身体前倾时,若重心垂线超出脚掌范围,就会摔倒。”引导学生理解支撑面与重心高度对稳定性的双重影响。 1. 小组讨论寻找重心方法。
2. 学习并操作双悬挂法。
3. 完成不规则物体重心测定。
4. 参与小游戏理解稳定性。
评价任务 方案设计:☆☆☆
动手能力:☆☆☆
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 设置真实问题情境,驱动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做中学”掌握核心技能;结合工程实例和趣味游戏,体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促进跨学科思维(如生物中人体平衡)的发展。
课堂总结,升华认知
【6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知识点 (一)、梳理主线:重力三要素与重心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节课的知识脉络:“今天我们沿着‘力的三要素’这条主线,系统学习了重力——它的大小由G=mg决定,方向始终竖直向下指向地心,而作用点则集中于重心。我们发现,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而不规则物体可通过悬挂法精确测定。”边说边完善板书,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二)、澄清误区:重心不是质量中心?
强调:“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虽然通常与质心重合,但在非均匀引力场中二者可能不同。例如月球对地球近侧海水的引力大于远侧,导致潮汐现象,此时海洋系统的重心与质心并不完全一致。”简要拓展,激发兴趣。 二、激励性升华:物理照亮生活 (一)、引用名言,情感共鸣
“伽利略曾说:‘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语言。’而我们今天所学的重力与重心,正是这门语言中最基本的词汇之一。从牛顿树下的沉思,到现代高楼大厦的稳固根基,再到航天器轨道的精密计算,无不闪耀着这一简单却又深刻规律的光芒。”
(二)、寄语未来,播种理想
“希望同学们不仅能记住G=mg这个公式,更能学会用物理的眼光观察世界——当你看到一座桥梁、一架飞机,甚至是一个旋转的陀螺时,都能想到背后那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重力之手。愿你们心中都有一颗探索未知的种子,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生长,终有一天也能揭开自然更多的奥秘!”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要点。
2. 理解重心与质心的区别。
3. 感受物理之美与科学精神。
4. 树立探索自然的志向。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概念辨析:☆☆☆
情感认同:☆☆☆
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总结强化记忆,澄清易混概念;借助名人名言和诗意语言提升课堂格调,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以展望式结尾点燃求知热情,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4分钟】 一、基础巩固题 (一)、完成书面练习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5页,完成“自我评价”第1、2、3题:
1. 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其所受重力为______N。(取g=9.8N/kg)
2. 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可以用_________来检验墙体是否竖直。
3. 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_________。例如,均匀圆球的重心在_________。
二、实践探究题 (一)、家庭小实验:自制不倒翁
利用废旧乒乓球、橡皮泥或小石子,制作一个简易不倒翁。要求:将重物固定在球底内部,使其重心尽可能低。测试其稳定性,并思考:如果把重物放在顶部,会发生什么?记录你的发现,下节课分享。
(二)、观察与思考
观察家中或校园里的自行车、电瓶车停放时的状态。为什么它们能稳定直立?当车辆倾斜角度过大时为什么会倒下?尝试用本节课所学的“重心”与“支撑面”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小短文。 1. 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2. 动手制作不倒翁。
3. 观察生活现象并记录。
4. 撰写解释性短文。
评价任务 计算准确:☆☆☆
操作认真:☆☆☆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基础题巩固核心知识;实践题增强动手能力与生活关联;观察写作题促进深度思考与表达,实现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延伸。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其所受重力为______N。(取g=9.8N/kg)
2. 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可以用_________来检验墙体是否竖直。
3. 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_________。例如,均匀圆球的重心在_________。
4. 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B. 重心一定在物体内部
 C. 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如何放置有关
 D. 用悬挂法可以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
二、实践探究题
1. 利用废旧乒乓球、橡皮泥或小石子,制作一个简易不倒翁。要求:将重物固定在球底内部,使其重心尽可能低。测试其稳定性,并思考:如果把重物放在顶部,会发生什么?记录你的发现,下节课分享。
2. 观察家中或校园里的自行车、电瓶车停放时的状态。为什么它们能稳定直立?当车辆倾斜角度过大时为什么会倒下?尝试用本节课所学的“重心”与“支撑面”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小短文。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588N(计算过程:G = mg = 60kg × 9.8N/kg = 588N)
2. 竖直向下;铅垂线
3. 几何中心;球心
4. D(解析:A错误,重心不是最重的点;B错误,如圆环重心在中心空洞处;C错误,重心位置由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决定,与放置方式无关)
二、实践探究题
1. 实验提示:底部加重后重心降低,稳定性增强;顶部加重则重心升高,极易倾倒。
2. 写作要点:车辆直立时,重心垂线落在两轮与地面接触点构成的支撑面内;倾斜过大时,重心垂线超出支撑面,重力产生倾覆力矩导致摔倒。
板书设计
《重力与重心》
—— 力的三要素视角下的自然界基本力
● 重力 G
 ├─ 大小:G = mg (g ≈ 9.8 N/kg)
 ├─ 方向:竖直向下 → 指向地心
 └─ 作用点:重心(等效集中点)
● 重心 O
 ├─ 定义:重力合力的作用点
 ├─ 规则物体:几何中心(圆心、中点、对角线交点)
 ├─ 不规则物体:悬挂法(两线交点)
 └─ 应用:塔吊配重、不倒翁、人体平衡
● 关键词:等效替代|稳定性|支撑面|竖直 vs 垂直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苹果落地”与“太空漂浮”的强烈对比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2. 实验设计层次分明,从铅垂线到悬挂法,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刻理解了重力方向与重心测定原理。
3. 板书结构清晰,围绕“力的三要素”展开,逻辑性强,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悬挂法操作中画线不够精准,导致重心定位偏差较大,今后需加强实验细节指导。
2. 对于“重心与质心区别”的拓展内容,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应辅以更直观的多媒体动画辅助说明。
3. 时间分配略显紧张,最后的总结升华环节稍显仓促,未能让更多学生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