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等基本史实。
(2)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使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看视频等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意情境再现,分析材料。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2)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理解和尊重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制度设计和建设中妥协的艺术,政治制度的完善与成熟是与时俱进的产物,随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沉淀。
2.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的过程
2.难点: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过程和君主立宪制特点的理解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准备四组图片)有这样一个国家,它没有广阔的领土,却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第一组:英国地图和日不落帝国地图);它没有丰富的物产,却铸就了“世界工厂”的无上地位(第二组:英国荒原与工业革命时期图片);它没有密集的人口,却培育了举世文明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第三组:牛顿、莎士比亚、丘吉尔);当中国还在继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它已经跨入了现代社会的门槛。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原本在大西洋上安详飘荡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世界呢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回答这一疑问——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板书)。
【讲授】授课过程
老师: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什么呢 展示君主立宪制的标题,指出它的英文为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m,它指“宪法约束的君主制”,点出关键词“宪法约束”为核心。展示含义“君主立宪制是一种现代政体,这种制度下,国家元首通常是世袭的,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是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英国开创了这一现代民主制度,当今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
可见这一制度的强大的生命力。英国这一制度的建立深深植根于英吉利民族的传统中。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传统与困境。
展示幻灯片:
一、传统与困境
1.《大宪章》与早期议会
老师:1215年6月15日,当英王约翰正在伦敦郊外的兰尼米德草原享受着午后温暖阳光的时候,因对英国在英法战争中的惨败强烈不满,一支由贵族、教士、骑士和广大市民组成的军队把他团团围住,他们将事先拟好的文件摆在约翰面前,在强大的军事威逼下,约翰很不情愿地签署了这份文件,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的《大宪章》,虽然它的边缘已经残破,却成为限制君主权力的永恒见证。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间一直以来既约定俗成但又模糊不清的权利关系,转化为了明确的法律文字。它的问世使英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类社会由此拉开了推倒专制、走向民主的历程。展示内容:学生一起朗读《大宪章》的内容。
(1)教会享有自由权,其自由将不受侵犯。
(2)规定国王的直接封臣继承封土时应纳继承金的数额。
(14)国王征收贡金与免役税,需获得全国公意许可。
(16)不得向骑士和自由农民征收额外的协助金及强迫服军役。
(61)成立25个大贵族委员会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如发现国王有违反时可使用包括武力在内的各种手段胁迫他改正。
我们可以从《大宪章》内容中看到英王和贵族间实现了一种妥协,这种妥协确立了英国的政治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这种传统影响下,英国早期议会随之建立,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但17世纪执政的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独裁,特别是詹姆士一世及其继承者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干预和打压资本主义发展,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国王和议会的矛盾,双方矛盾不可调着,于是革命爆发。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二、革命和妥协
展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折线图。让学生来讲,老师补充完善,在进行深化。
学生: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47年,查理一世被俘。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老师讲解:当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时,大家注意此时的民众反应如何 学生讲出民众并没有太多兴奋,而表现出些许的沮丧,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我们先埋下这个伏笔。
学生:1649年,建立共和国。1653年,克伦威尔自称护国公,开始了军事独裁统治。1660年,资产阶级、新贵族、旧贵族联合起来,推翻军事独裁统治,迎回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5年,詹姆士二世即位,实行宣扬君权神授,专制独裁统治。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再次联合起来,驱逐了詹姆士二世,迎回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史称“光荣革命”。
幻灯片链接“光荣革命”的评价,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指出:“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老师:大家思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怎样的特点 指出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大家想一想,迎回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如果实行独裁还能不能再杀、再逐呢 显然不能了,英国人回归了传统,想到了《大宪章》,他们要用法律来实现限制王权的目的,于是164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来限制王权。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传承与创新。
三、传承与创新
合作探究1:(前后4人一个小组,三分钟讨论,讨论结束后,选出一中心发言人和大家一起分享)结合《权利法案》的内容,请指出此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同时又保障了议会的哪些权力 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反映出怎样的实质
材料:
(1)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
(4)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6)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8)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之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经常集会。
——《权利法案》节选
学生活动,老师引导。
学生:第1条限制国王立法权,第3条限制司法权,第4条限制征税权,第6条限制军事权。第8条保障议会选举权,第9条保障言论自由权,第13条保障集会权。
老师:非常好,掌声鼓励。追问:国王议会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国王由高到低,议会由低到高。
老师: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反映的实质呢 和学生一起总结:议会主权、法律至上、王在法下。
老师:小结,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初步建立。随着英国社会的发展,君主立宪制随之完善并成熟。我们来看第四个问题:渐进与成熟。
四、渐进与成熟
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伴随着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2.两党制的演变3.议会选举权的扩大。我们来看“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小密室里的那些事儿。讲述内阁的由来。来看故事1: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无嗣继承,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但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关心。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罗伯特 沃尔波尔主持,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不懂英语的国王逐渐丧失了什么权力
学生:行政大权。
老师:非常好,1721年,罗伯特 沃尔波尔上台,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故事2:
“48小时首相”
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的亨利 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首相就被迫辞职,时称“48小时首相”。
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了其苛刻条件,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当国王和内阁出现矛盾,内阁如何应对
学生:首相率全体阁员集体辞职。
老师:这就确立了责任内阁制的第1个原则,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故事3:
“最年轻的首相”
1782年秋,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
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反对派议员被驱逐出议会下院。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这个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 这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原则2: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也可不辞职,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老师:到了18世纪末,责任内阁制形成。接下来看第2个问题,两党制的演变,结合演变图讲解英国的政党制度,并指出它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第3个问题,议会选举权的扩大,结合下列图示,指出英国议会选举权的扩大实质上反映的是英国民主扩大化的具体表现。
合作探究2: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视频材料和课本知识,前后4人一个小组用3分钟完成英国权力运作过程图。
观看视频,学生讨论,中心发言人讲解。
学生:英国君主立宪制包括国王、议会、首相及内阁三部分。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掌握立法权和财政权,首相掌握行政权。议会分为上院和下院。上院议员由世袭贵族组成,经国王任命。下院议员由广大选民普选产生,下院议员产生多数党领袖,经国王形式任命为首相。首相及内阁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
老师:结合君主立宪制权力运作过程图,思考其特点。提示:可从国王、议会、首相及内阁三个角度来思考。
结合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总结特点:1.英王统而不治,仅为国家象征。2.议会掌握立法权,为权力中心。3.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对议会负责。4.融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于一体。使学生明确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课堂小结
最后总结:读史明智环节。
政治斗争不一定非要你死我活,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社会变革不一定非要推倒重来,传承中创新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制度设计不可能做到至善至美,和平中渐进同样是一种独特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