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评价作业(十一)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控制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提高公共安全意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属于禁止吸烟的图标是(A)
A B
C D
2.(2023江西)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C)
A.走路上学
B.随手关灯
C.焚烧垃圾
D.植树种草
3.下列气体的混合物遇到明火有可能发生爆炸的是(C)
A.N2和O2 B.CO2和O2
C.H2和O2 D.H2和CH4
4.在“烹饪与营养”劳动实践课上,小芸将灶内的柴草挑空后,火焰变旺,这是因为(C)
A.柴草的着火点降低
B.灶内的柴草变多
C.柴草接触更多空气
D.柴草的导热性变强
5.(2024枣庄)生活处处即化学,对下列生活现象解释合理的是(B)
A.煤炉火越扇越旺——增大可燃物浓度
B.煤粉比煤块燃烧更旺——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油锅着火放入青菜后熄灭——降低油的着火点
D.移除炉灶内木柴后灶火熄灭——隔绝空气
6.(2024济南天桥区期末)“碳循环”“氧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D)
A.“水循环”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B.“碳循环”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
意义
D.“碳循环”“氧循环”和“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在物质变化的本质上没有区别
7.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
A.高楼发生火灾,用高压水枪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图书、档案等物品着火,可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应用了隔绝空气灭火的原理
D.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8.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即可燃烧
B.燃烧属于化学反应,爆炸也一定属于化学反应
C.将煤球制成蜂窝状,其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
D.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9.如图所示的两套装置都可以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甲
乙
A.乙装置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白磷不燃烧,冷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不需要空气
B.乙装置通空气时,热水中白磷燃烧,冷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燃烧只需具备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中的任意两个条件即可
D.甲装置更能够体现绿色化学理念
10.“天宫”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航天员生活的重要保障。如图是资源再利用中的一个微观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变化
C.该反应若能大规模使用,可以减缓温室效应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2CH4+H2O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0分)
11.(12分)“氧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
请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 煤 、石油和天然气等;从物质分类角度看,CO2属于 氧化物(合理即可) 。
(2)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 水 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
区别。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 化学 能;在⑤、⑦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相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 反应条件不同 。
(4)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燃料,是实现“碳中和”的一个研究方向。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H2+CO2CH3OH+H2O 。
12.(8分)如图1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图1
图2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着火点 。
(3)该实验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证据是 步骤①中通N2,b中红磷不燃烧;步骤②中通O2,b中红磷燃烧 。
(4)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后(如图2),看到的现象是高蜡烛先熄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发生火灾的楼房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 AC (填字母)。
A.用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
D.打开窗户跳出
13.(2023山西)(10分)同学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在实验室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以探究灭火的原理。
(1)实验方法: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外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稀盐酸。
Ⅰ Ⅱ
Ⅲ
(2)实验原理: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l+Na2CO32NaCl+H2O
+CO2↑ 。
(3)实验现象:Ⅱ中蜡烛正常燃烧,Ⅰ和Ⅲ中蜡烛熄灭,Ⅲ中的现象还有 产生大量气泡 。
(4)实验结论:由该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是 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
(5)实验后,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是 清洗并整理仪器(合理即可) ,完善实验报告,离开实验室。
(6)问题与交流:Ⅲ中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盐酸洒出(合理
即可) 。阶段评价作业(十一)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控制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提高公共安全意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属于禁止吸烟的图标是( )
A B
C D
2.(2023江西)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走路上学
B.随手关灯
C.焚烧垃圾
D.植树种草
3.下列气体的混合物遇到明火有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N2和O2 B.CO2和O2
C.H2和O2 D.H2和CH4
4.在“烹饪与营养”劳动实践课上,小芸将灶内的柴草挑空后,火焰变旺,这是因为( )
A.柴草的着火点降低
B.灶内的柴草变多
C.柴草接触更多空气
D.柴草的导热性变强
5.(2024枣庄)生活处处即化学,对下列生活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煤炉火越扇越旺——增大可燃物浓度
B.煤粉比煤块燃烧更旺——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油锅着火放入青菜后熄灭——降低油的着火点
D.移除炉灶内木柴后灶火熄灭——隔绝空气
6.(2024济南天桥区期末)“碳循环”“氧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水循环”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B.“碳循环”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
意义
D.“碳循环”“氧循环”和“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在物质变化的本质上没有区别
7.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高楼发生火灾,用高压水枪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图书、档案等物品着火,可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应用了隔绝空气灭火的原理
D.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8.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即可燃烧
B.燃烧属于化学反应,爆炸也一定属于化学反应
C.将煤球制成蜂窝状,其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
D.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9.如图所示的两套装置都可以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A.乙装置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白磷不燃烧,冷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不需要空气
B.乙装置通空气时,热水中白磷燃烧,冷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燃烧只需具备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中的任意两个条件即可
D.甲装置更能够体现绿色化学理念
10.“天宫”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航天员生活的重要保障。如图是资源再利用中的一个微观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变化
C.该反应若能大规模使用,可以减缓温室效应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2CH4+H2O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0分)
11.(12分)“氧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
请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 、石油和天然气等;从物质分类角度看,CO2属于 。
(2)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 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
区别。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在⑤、⑦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相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 。
(4)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燃料,是实现“碳中和”的一个研究方向。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8分)如图1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图1
图2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该实验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证据是 。
(4)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后(如图2),看到的现象是高蜡烛先熄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发生火灾的楼房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 (填字母)。
A.用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
D.打开窗户跳出
13.(2023山西)(10分)同学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在实验室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以探究灭火的原理。
(1)实验方法: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外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稀盐酸。
Ⅰ Ⅱ
Ⅲ
(2)实验原理: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现象:Ⅱ中蜡烛正常燃烧,Ⅰ和Ⅲ中蜡烛熄灭,Ⅲ中的现象还有 。
(4)实验结论:由该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是 。
(5)实验后,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是 ,完善实验报告,离开实验室。
(6)问题与交流:Ⅲ中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