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中国军民的抗争;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危害。
2、能力要求
、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掌握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终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激情导入
大家好!请看这几幅历史图片,它记录了几段历史,几段令所有中国人永远不会忘掉的记忆。一百多年前,爱国官兵慷慨激昂誓死捍卫中华主权,腐败清廷惧敌媚外横遭列强侮辱欺凌。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百余年的伤痛,回顾这几场民族的灾难与屈辱。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
日本经过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因此萌生对外侵略野心。(根本原因)
(2)
日本早在1875年就炮制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1887年又制定《
》,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3)
1894年,
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
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导火线)
(4)
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导致中日战争尚未爆发中国已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丧失先机)
2.概况
(1)挑起战端:
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
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2)四次战役:①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②
大战,中方主力尚存。③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
等地。④1895年初,日军攻占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清军惨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
》。
(1)割地:割辽东半岛、
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
两白银。
(3)开放通商口岸:开放沙市、
、苏州、杭州为商埠。
(4)投资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
(1)《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①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②
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③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
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
”,强占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社会
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
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打着“
”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概况
(1)
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
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
(3)7月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联军统帅司令部设在北京
内,在北京烧杀抢掠。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
年9月。
2.内容
(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
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
和
作抵押。
(2)在北京
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3)拆毁北京至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
,位居六部之上。
3.危害
(1)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2)“使馆界”实际上是“
”,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3)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4)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
。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马关条约》的签订
【例1】1899年康有为自美洲东归途经日本赴香港时,曾写过一首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康有为之所以发出“千古伤心过马关”的伤感是因为(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例2】翻阅《中国近代史》时,看到有关某不平等条约的一段文字:“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你推断这段文字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例1】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天京变乱
D.黄海之战
【例2】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维新变法
D.洋务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谭嗣同在《有感》一诗中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材料二
材料三 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请回答:(1)“春愁”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词语,谭嗣同的“春愁”来自于哪一事件?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谭嗣同发出“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感慨。
(3)为什么梁启超认为“甲午一役”“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
1.运用数轴可以有效记忆和掌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请依据下图填写出数轴中空缺的内容(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
C.甲午中日战争
D.义和团运动
2.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
“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元里抗英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五四爱国运动
4.下图中的事件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5.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此联反映的史实是( )
①慈禧万寿庆典 ②《北京条约》的签订 ③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④《马关条约》的签订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
A.八国联军侵华 B.《马关条约》签订
C.《辛丑条约》签订
D.义和团运动失败
●(1)甲午中日战争。(2)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3)原因: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开始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