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2 14:4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标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
2、能力要求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其中“新”在哪里?
、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
、国民大革命的功绩、失败原因、教训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
难点: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激情导入
1849年,著名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用生命实践了他的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无独有偶,1919年,在巴黎和会中国的主权遭到践踏的时候,中国的青年学生起来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起来了,中国的商人起来了,中国的工人阶级起来了,他们同样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不怕流血,不怕坐牢,与北洋政府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的新民革也由此拉开了帷幕。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五四风雷:-----新民革的开端
1、导火线:1919年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1)第一阶段:①爆发:
年5月4日;②中心:
;③主力:
;④口号:“
,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2)第二阶段:①时间:从1919年6月5日起;②中心:
;③主力:
阶级。
3.结果
(1)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
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1)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
的革命运动。
(2)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3)促进了
在中国的传播。
(4)成为中国
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1、诞生的条件:
(1)阶级基础:
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2)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
广泛传播并开始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外部条件:
对中共的成立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4)组织基础:1920年初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筹备建党活动。
2、中共“一大”召开:----中共的诞生
(1)时间:
年7月23日;
(2)地点:
(最后一天转移到
);
(3)代表:13位代表;
(4)主要内容:
①确立党的名称:“

②规定党的奋斗目标:
③明确了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

④选举领导机构:成立
,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诞生的意义:
(1)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
为指导、以实现
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
(2)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3)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1)合作条件:
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共从二七惨案中吸取了血的教训:

中共“三大”的决定:中共与
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国际的指导
当时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要同国民党合作
(2)合作的标志:
的召开(1924年)
(3)合作结果:国民党一大后,两党迅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
运动。
2.北伐战争
(1)条件:①政治上:国共合作的实现;1925年,国民政府在
成立。②军事上: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③后方基地: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和
三派势力。
(3)过程:北伐军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
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

(4)意义: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
3.国民革命的失败
(1)经过:①蒋介石叛变革命:1927年4月在上海发动“
”政变,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②汪精卫叛变革命:1927年7月发动“
”政变,与共产党决裂。
(2)原因:①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②
的背叛;
③陈独秀坚持
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④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3)、教训:惨痛的失败,给中国人民以深刻的教训: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五四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例1】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将1840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80多年的历史,通过《惊梦》《山河祭》《辛亥童谣》《曙色》4个节目生动地表现出来,反映了民族觉醒的痛苦与艰难。下列能反映“惊梦”“山河祭”“曙色”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五四运动
C.《南京条约》、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中共成立
【例2】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  )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
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北伐战争的任务及意义
【例1】 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辛亥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例2】1926年开始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取得了重大胜利,其历史意义在于(  )
A.造成了北洋军阀统治崩溃
B.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C.从帝国主义国家手中收回了全部权力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致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1920年1月29日《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罢学风潮”指什么?“近因”指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
1.下面传单是在某个历史事件中散发的,这个历史事件应是(  )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国民大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2.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  )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红军长征胜利
C.抗日战争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41人中,有10人是共产党员。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
B.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
C.反映了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
D.国共合作以共产党为主导
4.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这里“国民”的主要含义应是(  )
A.由国民党发起
B.底层民众广泛参与
C.以各进步阶级联盟的统一战线为基础
D.以反帝、反军阀为革命任务
5.
三友实业社的工人在“国耻日”罢工一天,他们……高呼:“你忘了五月九日的耻辱吗?”工人们异口同声回答:“不敢忘!”6月5日以后,上海很多行业的工人陆续罢工。商人也相继罢市,大小商店门上贴着:“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等揭帖。连理发店门上也贴着“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诸君不必光顾”的告示。上述情景发生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6.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双重压迫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C.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寻找革命同盟者
D.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1)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材料一诬蔑学生运动;材料二支持赞扬学生运动。
(3)不完全正确。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