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章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主导-主体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创设特定情境,烘托气氛,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以达到体验和感悟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概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2、重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今成为处理国与国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难点分析本节的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理解和认识。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了解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以便于加深对难点问题的理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一般,但是学生对历史学科大学习兴趣比较高,尤其对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采和个人魅力兴趣浓厚。由于学生对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仅仅停留在兴趣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一知半解,因此本课力图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教学方式
体验式和探究式相结合
技术准备
运用Powerpoint、Photoshop、
AllVideoSplitter2.4等软件技术。
三、教学内容框架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建设任务,分析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材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技术支持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联系中国近代历史,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说?预设答案: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出示图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以怎样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小动画板书:本节课题,标注时间
课件展示图片播放小动画
回忆回答问题记笔记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学习,激发兴趣。强化印象烘托气氛,引起兴趣
我们先来了解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怎样国内外环境。板书:一、国际环境提问: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 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出示:国际环境的有利条件(文字)、国际环境示意图、两大阵营对立图讲述: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美国的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仍然留在已经解放的南京城,此时的美国政府正对中国的局势犹豫观望,看看中共动向如何,想多保留一些美国在华利益。总结并写板书:1.战后世界形势形成新格局2.突出特点:两大阵营的对峙提问:国际形势如此严峻,建国初期国内的形势如何呢:预设答案: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
播放课件
看书、思考回答问题记笔记思考回答问题
过渡培养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设问:针对这样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要顺利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应制定怎样的外交政策?出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共同纲领》)提问:《共同纲领》在建国初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外交政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什么?预设答案:代宪法的作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讲述:《共同纲领》具有代宪法的作用。该纲领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已经具有了法律效力。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第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一建交原则。成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出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板书:二、外交政策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问:新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与旧中国的本质区别?预设答案: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讲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外交的根本原则。依据当时的国际环境,有三个问题不得不解决,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提问:面对这种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会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方针?总结提问:当时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总结了三句话:第一句话“另起炉灶”。是什么意思?讲述:在1949年3月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这个方针。他说“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承认的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他们不改变敌视态度,我们就不给帝国主义
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提问:“另起炉灶”在当时的历史价值是什么?预设答案: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提问:第二句话“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如何理解?讲述:1949年初,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时曾生动地讲到“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他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从内到外,从各个角落以至门窗缝里,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我们的真正朋友可以早点进屋子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点清理工作,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门。”提问:这个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预设答案: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提问:结合当时国际形势怎么理解“一边倒”?讲述:1949年6月,国民党要员张治中向中共建议在外交上采取中间路线。但从中国面临的局面看,亲美和采取中间路线是困难的。因为美长期支持蒋介石政权,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时,美又站在台湾当局一边,拒绝承认新中国。二战后,在冷战形势下,中国作为大国很难保持中立,而当时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中苏又有某种意识形态的联系,况且,从中国国家安全来考虑,“一边倒”能得到苏联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倒向社会社会主义苏联是中共当时惟一的选择。提问: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预设答案: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提问:“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矛盾吗?预设答案:出示文字“一边倒”并非倒向某一国,而是倒向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和进步人类一边;“倒”,并非倒在人家怀里,也不是依赖人家,如果有损害中国主权的事,中国坚决反对。出示:外交方针“团结世界人民”新中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都积极争取,以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板书:2.方针:四项
播放课件播放课件课件展示三个问题、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示意图课件演示:毛泽东、周恩来的解释播放:毛泽东的解释播放课件课件演示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记笔记思考回答思考分组讨论,进行探究性学习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思考回答
过渡了解《共同纲领》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神入到历史情境中,感受伟人的智慧通过引导学生层层分析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不断深化,提高学生认识,突破难点。
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上述四项基本方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板书:三、
开拓外交的新局面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建国第一年讲述:在建国第一年,人民政府就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那是什么事情呢?中苏建交。在新中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10月2日,苏联副外长致电周恩来,表示苏联愿与中国建交。10月3日,周恩来复电。10月4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从莫斯科启程赶往中国。10月10日,当罗申到达北京时,受到了新中国隆重热情的接待。周恩来和北京市长聂荣臻等50多人在前门火车站站台上迎接,欢迎队伍中还有以罗申大使老朋友身份前来的董必武、沈钧儒等高级领导人。10月16日,罗申向毛主席递交了国书。这样,苏联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小字:指导学生阅读提问:中苏建交的历史意义?预设答案: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课件展示图片: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的合影课件展示图片:毛泽东访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
观看阅读小字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过渡生动的讲述,形象的图片,创设历史氛围,加深学生印象形成正确认识
板书: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讲述:战后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日渐增多。新中国建立时,这样的独立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锡兰、印尼等。他们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同社会主义阵营显然不是一体,但是,他们刚脱离殖民地地位,面临首要任务彻底肃清殖民势力、巩固民族独立,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在对外关系中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他们同帝国主义也显然不是一体。朝鲜战争期间,这些国家的和平中立倾向逐渐增长。他们往往自命为或被称为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之间的第三势力。这些国家多数是中国的邻国,如何正确处理同他们的关系呢?中国政府为了增进中印两国的关系,本着睦邻与和平共处的政策,自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同印度政府派遣的代表团在北京进行了关于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的谈判。12月31日,周总理会见了印度政府代表团。这次谈话是下午一点开始在中南海西花厅进行的。周恩来对客人们说,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立时确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个记录是现在所能看到的中国领导人最早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记载在4个月后,两国就此问题达成协议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在外交文件上出现1954年6月,正在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恩来利用休会时间对印度和缅甸进行访问,这是周恩来首次出访南亚国家,受到两国政府隆重热烈的欢迎。1954年6月28日,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在表述方式上,将以前“平等互惠”的提法改为“平等互利”。现在一般都将这一天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纪念日。提问: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提出有何意义呢?预设答案: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基础核心、必备条件)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惠(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是出发点也是结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民办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课件展示材料周恩来在中印谈判开始时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
课件展示图片材料“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认真听讲讨论分析回答
老师生动讲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过渡到重点内容。满足学生求知欲,感受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的贡献。与政治学科进行交叉,提示高三政治课的学习内容突出重点
板书: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讲述:50年代中期,我国外交不断取得新成就,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引导学生回忆朝鲜战争,简介印度支那战争,说明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背景。朝中人民的坚决斗争和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的不断胜利,迫使美、法等国不得不同意召开国际会议来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播放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问: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跟巴黎和会作对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预设答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始奉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与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有本质区别。
播放视频资料课件演示巴黎和会外交图片
观看、感受周总理的外交风采思考回答
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比较旧中国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本质区别。
讲述:如果说日内瓦会议确立了周恩来在世界外交舞台的地位,那么亚非会议则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展示他高超的外交才能和个人魅力,去结交朋友,影响世界局势。板书:4、参加万隆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提问:亚非万隆会议召开的目的?播放:亚非会议视频提问:①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②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③何为万隆精神?预设答案:①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②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③ 团结、友谊、合作提问:你觉得当今世界还应该倡导万隆精神吗?讲述:胡锦涛2005年出席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活动,发表重要讲话。“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任务,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万隆精神,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团结合作,共绘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蓝图。我相信,在亚非发展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这次亚非峰会,将成为亚非合作的新起点,将作为亚非关系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小结: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预设答案:旧中国: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旧中国原因:社会制度的落后;政府的腐败无能;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新中国原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综合国力的增强。认识: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坚强后盾,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希望十年二十后的大家能承担起这一历史的重任。
播放视频并展示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补充发言
》材料展示材料
看书小字,回答观看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思考回答
过渡了解亚非会议的背景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把历史与现实进行联系,学以致用对学生进行民族责任感教育
五、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优秀
良好
合格
待合格
1、分析资料
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收集到的信息能满足回答相关问题
收集到少量信息
没有或无法收集到信息
2、协作意识
协作贯穿始终
大部分教学环节协作
偶尔协作
从不协作
3、师生互动
配合默契
互动较好
少许互动
没有互动
附1:教学流程图
附2:板书设计
第十章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国—50年代中)
一、国际环境
1.战后世界形势形成新格局
2.突出特点:两大阵营的对峙
二、外交政策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方针:四项
三、
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建国第一年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4、参加万隆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附3:本课引用的资料
(一)文字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一九五二年四月三十日)》
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
——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一九五二年四月三十日)》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在中印谈判开始时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补充发言
》(一九五五年四月十九日)
(二)视频资料
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片断
(三)图片资料
图
1《南京条约》、
图
2《马关条约》
图
3《辛丑条约》
图
4《二十一条》
图
5《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图
6
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的合影
图
7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
图
8
巴黎和会
图
9
周恩来与印度总理会晤
图
10
胡锦涛出席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活动历史图片
图
11
新中国面临国际环境示意图
将两大阵营对峙形势示意图、新中国被包围地图做成动态地图,制作ppt课件。按照问题,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国际形势的素材。
学生预习教材,按问题分小组,利用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
通过校园网上的学习论坛了解学生查找资料的情况,分别给学生一些指导。
师生汇集整理资料,制作成课件。
复习导入,利用图片创设情景讨论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感受、体验情境回答问题。
展示图片、材料。
利用图片创设情景、问题讲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展示图片、材料。
感受情景,思考并回答问题。
开拓外交新局面
播放视频,展示图片、材料和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展示图片材料。
感受情景、材料分析
讨论对今天影响。
联系现实
给予评价
小结
升华认识。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中国
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