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皇帝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等重要概念;了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2)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学会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激情导入
何谓英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著名导演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秦始皇的形象:“巨大的‘剑’字下面,秦王讲着他的猜测,还有他将要统一天下的抱负,‘那将是一片大大的疆土’。”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
(1)东周建立:公元前
年,周平王东迁
,史称东周。
(2)春秋时期:①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
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3)战国时期:①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称王;②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改革或变法。
2.秦朝统一
(1)条件:①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②秦国经过
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①先后灭掉
、赵、魏、楚、燕、齐六国;②公元前
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确立: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
”。
(2)影响:
”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权力:①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②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4)特征:①
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②
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
(1)职责:①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
。④诸卿:位居丞相之下,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3)作用: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
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设郡县。②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
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概况:①把全国分为36郡,由
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②郡守和县令、县长是郡县的最高行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作用:①实现了对
直接有效的控制;②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秦朝官制的特点
【例1】从下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
①实现国家统一 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
③确立封建土地制度 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例2】《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
※秦代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例1】 (2012·广州模拟)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
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推行
C.宗法制的实行
D.皇帝制的创立
【例2】国家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等谨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材料二
始皇为人……专任狱吏……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始皇曰:“……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以上均引自《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王”指的是谁?他主张“议帝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体现了“始皇帝”怎样的治国之道?
(3)材料三讨论了哪两种制度?结果如何?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指出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突出特点。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
1.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要表现在( )
①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②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③皇帝控制了调动军队的虎符
④攻伐征战都由皇帝亲自带兵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
3.秦朝中央官制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是( )
A.太尉
B.治粟内史
C.丞相
D.御史大夫
4.“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 )
A.皇帝制度
B.县制
C.王位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5.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答案
:(1)秦王嬴政;确立皇位的至高无上,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严刑酷法、集权中央、勤政治国。
(3)分封制与郡县制;推行郡县制。
(4)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集权中央等。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识记三省六部制、宋朝一参二枢三司制、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
、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激情导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但此后2000多年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初期,____①____并行。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____②____”,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朝:____③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④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⑤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⑥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2)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
(1)措施:实行____⑦____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⑧____进行管理。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____⑨____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____⑩____。
2.隋唐:唐朝中央的____ ____、____ ____和____ ____,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3.宋朝:增设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元朝:____ 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__ __地区。
三、选官、用官制度变化
1.汉朝:主要实行____ ____。____ 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________。
3.隋唐:科举制
(1)确立:________时,科举制形成。
(2)影响:有利于打破________,扩大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___;把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________。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科举制度的特点
【例1】“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
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例2】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指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存在的基础
C.是十分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
D.不利于政局稳定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例1】《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例2】《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A.军政
B.民政
C.行政
D.财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材料二
昔日龌龊不足矣,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在当时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在汉代与魏晋时期,我国的用人制度又是怎样的?
(3)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
A.西汉初期
B.东汉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朝时期
2.下图所示主要反映了( )
A.秦朝的三公制
B.汉朝的察举制
C.隋朝的三省制
D.元朝的行省制
3.据《资治通鉴》卷192载,贞观元年唐太宗对王珪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门下省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 ②唐太宗注重利用集体智慧提高决策效果 ③说明唐朝的统治具有高度的民主性 ④说明唐朝统治者注意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机制来维护皇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何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刺史制度
B.科举制
C.编户制
D.察举制
5.“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元朝行省制度
答案:
(1)科举制度。
作用:①是封建选官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官吏的廉政建设。③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
(3)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治理国家。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相关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法制是历史的必然。
●重点与难点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激情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起,经历了汉朝的巩固、隋唐的完善、宋的加强,到元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但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很多有关清朝宫廷影视剧里的王公大臣在皇帝面前都自称是“奴才”,唯唯诺诺的,奴性十足。那么,明清时期的政治机构具体是怎样的,这样的政治机构又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哪些统治特点呢?本课,我们就具体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
,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2)明太祖朱元璋认为
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过程
(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
。
(2)裁撤
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1)秦以来一直实行的
制度宣告废除。
(2)
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背景: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过程
(1)明太祖设置
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2
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
”由此出现。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
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机构。
三、设军机处
1.康熙帝加强皇权
(1)背景:清初,
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
,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雍正帝设军机处
(1)原因
a
年间西北战事较多,战报频传,而内阁距皇宫较远不便于皇帝亲授机宜
b为了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最初目的:
。
(3)特点: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
(4)职权地位的变化初期所掌仅限
后职权逐渐扩大最终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位居内阁六部制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性政务机构。
(5)作用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凡军国大事皆由
裁决军机大臣只是
把皇帝的旨意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去执行
(6)影响
随着军机处的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
时撤销;另外军机处的设立也标志着我国的
达到了顶峰。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明代内阁制的特点
【例1】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丞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例2】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本质表现
【例1】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例2】“(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一同学认为此观点是错误的,最恰当的理由是( )
A.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
B.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C.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D.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贞观政要》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要求中书、门下的职责是什么?
(2)材料二中明太祖所总结的前朝设丞相的弊端是否正确?丞相专权乱政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3)材料二中“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4)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一致目标,并分析二者之间差别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
1.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说“元之大弊,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据此推论他巩固新朝的指导思想是
( )
A.重用文臣
B.杀戮功臣
C.强化皇权
D.废除丞相
2.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罢除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3.以下关于我国封建王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③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下列有关下图机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康熙帝时期设立
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他们的职责是跪受笔录,承旨尊办③此机构设置后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④此机构的实质是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④是导致近代
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
(1)皇帝的“诏敕”如有不当,大臣们应提出意见。
(2)不正确。丞相专权乱政反映的根本问题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皇权至上。
(3)皇帝总揽大权。
(4)一致目标: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唐太宗能够实行专制集权制度下的民主是历史的偶然性,而专制皇权的强化则是这一制度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