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识记三省六部制、宋朝一参二枢三司制、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
、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激情导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但此后2000多年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初期,____①____并行。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____②____”,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朝:____③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④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⑤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⑥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2)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
(1)措施:实行____⑦____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⑧____进行管理。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____⑨____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____⑩____。
2.隋唐:唐朝中央的____ ____、____ ____和____ ____,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3.宋朝:增设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元朝:____ 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__ __地区。
三、选官、用官制度变化
1.汉朝:主要实行____ ____。____ 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________。
3.隋唐:科举制
(1)确立:________时,科举制形成。
(2)影响:有利于打破________,扩大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___;把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________。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科举制度的特点
【例1】“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
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例2】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指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存在的基础
C.是十分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
D.不利于政局稳定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例1】《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例2】《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A.军政
B.民政
C.行政
D.财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材料二
昔日龌龊不足矣,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在当时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在汉代与魏晋时期,我国的用人制度又是怎样的?
(3)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
A.西汉初期
B.东汉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朝时期
2.下图所示主要反映了( )
A.秦朝的三公制
B.汉朝的察举制
C.隋朝的三省制
D.元朝的行省制
3.据《资治通鉴》卷192载,贞观元年唐太宗对王珪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门下省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 ②唐太宗注重利用集体智慧提高决策效果 ③说明唐朝的统治具有高度的民主性 ④说明唐朝统治者注意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机制来维护皇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何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刺史制度
B.科举制
C.编户制
D.察举制
5.“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元朝行省制度
答案:
(1)科举制度。
作用:①是封建选官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官吏的廉政建设。③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
(3)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