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考纲展示】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热点提示】
分封制和宗法制
【知识整合】
一、夏朝:约BC2070禹—BC1600桀,传说时代
尧舜禹(部落联盟首领)→启:传
→
传
,
制
→
制,天下为
→天下为
二、殷商:约BC1600汤—BC1600纣
1.
频繁迁都,王位世袭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
2.
甲骨文:商王卜辞,
权和
权相结合
3.
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外服是附属国(方国部落)管辖的区域。
三、西周:约BC1046武王—BC771幽王
封建制:
1.含义:
周天子把除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鲁、燕、晋、卫)、
(齐)、
(宋)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诸侯对周天子尽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
,诸侯有再分封、置武装、征赋税等
。
2.影响:
①
极:有利于:
控制地方,扩大疆域,
巩固统治;
②
极: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未集权;后期王室衰微,强国兼并弱国。
宗法制:影响长久深远
1.含义:
用父系
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等级,家国一体
2.特点:
①
继承制(目的:减少贵族之间纷争)
②形成“周天子—
—
—
”的森严等级;
③
宗和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制:周礼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维护分封宗法制、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世卿世禄制:
制,贵族政治
四、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约BC770—BC221,大变革时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遭到破坏
1.“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崛起(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战争频繁。
2.战国时,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BC221秦王嬴政建立起大一统的秦朝
【真题再现】
1.(2016上海卷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2.(2016上海卷3)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A.
B.
C.
D.
3.(2016上海卷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
4.(2016上海卷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2016北京卷1)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图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6.(2016江苏卷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7.(2016海南卷)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8.(2016全国丙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9.(2015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10.(2015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11.(2014年新课标2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12.(2013年山东卷文综9)《周礼 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13.(2013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4.(2013年海南卷历史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15.(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17.
(2013年广东卷)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练习巩固】
18.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赢、姒、妊、坛、婧、
姚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血缘关系最初按母系确定
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19.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辅佐文王兴盛西周。据此可知当时
A.世官制度已被打破
B.年幼君主大权旁落
C.官员选拔不拘一格
D.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20.《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其所收终诗歌最经孔子编订而成,据此判断以下不可能在
《诗经》
中出现的是
(
)
A.《唐风》
B.《陈风》
C.
《郑风》
D.《赵风
》
21.(2016·河北唐山一模·24)《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调的是( )
A.商纣不得人心而武王以德定天下 B.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 D.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
22.(2016·河北邯郸一模·24)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23.(2016·甘肃兰州一模·24)“至迟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末年,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材料反映出( )
A.“人民”以与周王室联姻为荣 B.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
C.王畿内的人比诸侯国的地位高
D.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纲展示】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热点提示】
分封制和宗法制
【知识整合】
一、夏朝:约BC2070禹—BC1600桀,传说时代
尧舜禹(部落联盟首领)→启:传
→
传
,
制
→
制,天下为
→天下为
二、殷商:约BC1600汤—BC1600纣
1.
频繁迁都,王位世袭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
2.
甲骨文:商王卜辞,
权和
权相结合
3.
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外服是附属国(方国部落)管辖的区域。
三、西周:约BC1046武王—BC771幽王
封建制:
1.含义:
周天子把除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鲁、燕、晋、卫)、
(齐)、
(宋)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诸侯对周天子尽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
,诸侯有再分封、置武装、征赋税等
。
2.影响:
①
极:有利于:
控制地方,扩大疆域,
巩固统治;
②
极: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未集权;后期王室衰微,强国兼并弱国。
宗法制:影响长久深远
1.含义:
用父系
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等级,家国一体
2.特点:
①
继承制(目的:减少贵族之间纷争)
②形成“周天子—
—
—
”的森严等级;
③
宗和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制:周礼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维护分封宗法制、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世卿世禄制:
制,贵族政治
四、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约BC770—BC221,大变革时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遭到破坏
1.“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崛起(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战争频繁。
2.战国时,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BC221秦王嬴政建立起大一统的秦朝
【真题再现】
1.(2016上海卷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2.(2016上海卷3)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A.
B.
C.
D.
3.(2016上海卷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
4.(2016上海卷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2016北京卷1)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图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6.(2016江苏卷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7.(2016海南卷)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8.(2016全国丙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9.(2015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10.(2015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11.(2014年新课标2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12.(2013年山东卷文综9)《周礼 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13.(2013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4.(2013年海南卷历史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15.(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17.
(2013年广东卷)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练习巩固】
18.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赢、姒、妊、坛、婧、
姚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血缘关系最初按母系确定
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19.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辅佐文王兴盛西周。据此可知当时
A.世官制度已被打破
B.年幼君主大权旁落
C.官员选拔不拘一格
D.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20.《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其所收终诗歌最经孔子编订而成,据此判断以下不可能在
《诗经》
中出现的是
(
)
A.《唐风》
B.《陈风》
C.
《郑风》
D.《赵风
》
21.(2016·河北唐山一模·24)《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调的是( )
A.商纣不得人心而武王以德定天下 B.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 D.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
22.(2016·河北邯郸一模·24)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23.(2016·甘肃兰州一模·24)“至迟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末年,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材料反映出( )
A.“人民”以与周王室联姻为荣 B.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
C.王畿内的人比诸侯国的地位高
D.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