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2 19:0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设计教师
授课教师
时间









教学目标
课标:掌握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历史过程。一、知识与技能:
西汉的王国问题和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唐后期的“节度使”制度,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宋太祖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结构形成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重点难点
重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教法
















【导语】 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斗争的同时,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统治者如何一步步地扩张皇权?中枢决策机构又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目标定向】课标解读: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自主学习】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




师生活动
1、汉初的王国问题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1)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他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2)后果:中央和封国矛盾的激化: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丰满,形成割据势力,甚至觊觎帝位,对中央构成严重威胁。2.汉景帝的举措:削夺王国封地: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夺王国的封地。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A.目的:为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B.措施:(1)建立中朝(2)设置刺史(3)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战乱
1、唐末藩镇割据
(1)背景:安史之乱的影响、地方节度使的设立
(2)表现:节度使的继任方式: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原因: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
(2)出现: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3)影响: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
(1)措施A.收精兵(加强中央集权的军事措施)机构设置:宋太祖将实力强大的禁军分别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三衙”统领。在中央设枢密院,负责军务。统、调兵权分离:三衙互不统属,它们统领禁军,却无发兵之权。




师生活动
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有发兵之权,而自己手中无兵。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B.削实权
(加强中央集权的行政措施)
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功夫悍将的权力。C.制钱谷
(加强中央集权的财政措施)
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2)评价:A.积极作用:达到了“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B.消极作用: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合作探究、解惑答疑】
1.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是什么?
汉朝初年之所以出现“七国之乱”,主要是由于诸侯王国势力的膨胀和反叛中央造成的;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主要是由于地方藩镇割据和中央权威缺失而造成的。其共同原因是由于地方的分权势力膨胀。
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内容上,都曾经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不同之处: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夺爵措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略小。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庞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3.根据本课的内容,简要概括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
皇权和相权的长期斗争,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自秦至清,皇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自秦统一到隋唐以前,宰相的权力很大,也比较集中,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威胁。隋唐至宋朝,以不同的方式分散宰相权力,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明清时期废除宰相,皇权专制登峰造极。【考向调研】1.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立阁制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答案:B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上是()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替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藩镇割据的延续、扩大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答案:C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宰相职权范围扩大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君权对相权的制约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C【总结升华】【测评反馈】【推荐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