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4课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设计教师
授课教师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教学目标
课标: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熟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分析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有关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掌握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史实,形成对农民阶级的认识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归纳法概况归纳甲午战后列强侵华的新特点,理解甲午战争的影响。对义和团运动做出价值判断,从而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认识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才能抵御外来侵略。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的影响;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教法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材
处
理
师
生
活
动
【导语】19世纪末,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有哪些?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危害?图二反映了哪场战争中的情形?它与甲午战争有何关系?它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面对侵略,中国人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目标定向】
课标解读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自主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一)原因
教师导入(2分钟)教师解读课程标准和命题趋势;(2分钟)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1、根本原因: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制定对外扩张政策,侵略中国是其重要步骤。2、直接原因:1890年经济危机导致政局不稳,发动对外战争转移视线3、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派军进入朝鲜(二)经过:(1894-1895)1、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2、决战:黄海海战(1)时间:1894年9月(2)民族英雄:丁汝昌、邓世昌(3)影响①日本海军遭到沉重打击②中国完全丧失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使其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三)结果:1895年,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1、内容:略2、影响:①割让台湾等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
③新的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四)影响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2、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危机3、加剧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1)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2)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不同形式的斗争:二、义和团运动(1898-1900)(一)原因1、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2、直接原因:在华外国教会势力激起民愤,反洋教斗争激烈(二)由来:义和团,又名义和拳,原是民间结社组织。他们习武练拳,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三)经过(四)失败原因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5分钟)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引领复习前半部分知识点(5分钟)学生点评、质疑,生或师解惑,教师小结,(2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他组点评质疑,教师小结。(6分钟)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五)意义
1、性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2、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3、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4、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将中国完全变成殖民地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的利益(二)经过:(三)清政府的政策1、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2、指令李鸿章和奕劻与八国联军议和(四)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1、内容:(1)赔款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2)设东交民巷为使馆界(3)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拆毁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4)惩办“首祸诸臣”2、危害:(1)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2)在北京设立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3)列强控制京津地区,便于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4)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成为“洋人的朝廷”3、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合作探究、解惑答疑】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试图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挽救民族危亡。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走上武装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承担起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③农民阶级自发掀起了反抗斗争,形成了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反抗对外侵略。④以慈禧为首的封建统治者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统治工具,并企图以“新政”挽救统治危机。⑤地主阶
第二小组派代表展示:引领复习后半部分知识点(5分钟)学生点评、质疑,生或师解惑,教师小结,(2分钟))学生做题,总结规律方法,教师小结(3分钟
教
材
处
理
师
生
活
动
级中的另一部分人则转化为立宪派,他们反对革命,期望清王朝改行君主立宪制,富国强兵。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反应说明中华民族已经觉醒。【考向调研】
1.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支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列强有①英国②美国③德国④法国A.①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黄遵宪作诗:“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诗中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中的A.黄海之战 B.辽东战役 C.威海战役 D.平壤战役【总结升华】【测评反馈】
【推荐作业】
见练习册
先学生总结,后教师点评、总结(2分钟)当堂小考(5分钟)学生自愿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