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设计教师
授课教师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教学目标
课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二、过程与方法
1、注重文史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基本分析方法。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民主、共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这一理想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法治而奋斗的求真精神。2、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并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感受宪法的尊严与庄重。
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难点: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法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材
处
理
师
生
活
动
【导语】 【目标定向】课标解读: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专题三的延续,同时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并与专题无密切相关。讲述了在经历近代屈辱历史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方面艰难探索的历程,为中华民族的再度
教师导入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崛起奠定了政治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开辟了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因而包括新中国的筹建过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史实。“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也放在这节课中学习,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自主学习】一、开国大典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政权特点新政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4、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二、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证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2、颁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3、内容:(1)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2)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3)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4、性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5、特点:(1)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具有广泛的群众性。6、意义:(1)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3)它的颁布极大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
1954
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基本内容(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2)人民代表产生方式: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3)代表组成: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4)组织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3、确立意义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引领复习知识点学生点评、质疑,生或师解惑,教师小结,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他组点评质疑,教师小结。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3)它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4)它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曲折发展(1)曲折:1957年,发生了反右扩大化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2)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人大积极加强立法工作,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1、基础: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2、确立: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2)1954
年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布了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3、内容:(1)指导思想:
1956
年4月,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作为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2)合作形式:政治协商。(3)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5、曲折发展(1)曲折:1957年,发生了反右扩大化错误,严重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文革”期间,大批民主人士受到打击迫害,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陷入瘫痪。(2)发展:“文革”结束后,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得到恢复与发展,1982年9月,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实行原因(必要性):(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2、基本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施行的成果在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区,加上此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还建立
小组派代表展示:引领复习知识点学生点评、质疑,生或师解惑,教师小结,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他组点评质疑,教师小结。
教
材
处
理
师
生
活
动
了一百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合作探究、解惑答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区别。(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拥有广泛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并监督其实施。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考向调研】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答案:CA项发生在1953年。B项发生在1956年底。C项发生在1954年9月,符合题意。D项发生在1956年,与题意不服。本题考察识记能力和材料处理能力。【总结升华】略【测评反馈】见练习册【推荐作业】见练习册
学生做题,总结规律方法,教师小结做高考题并解析先学生总结,后教师点评、总结当堂小考学生自愿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