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2 19:3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设计教师
授课教师
时间







新授课


教学目标
课标: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1.知识与能力(1)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2)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我国对台的方针。(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课堂记录、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原则提出的,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认识国家强大是我国得以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认识祖国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港澳的回归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影响;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对台方针的变化。
教法
















【导语】播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问: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首歌在什么时候听过?该歌词表达了什么情感?问:对于澳门回归我国采用了什么政策?问:那么它为什么能促成港澳回归祖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又有何指导意义?这是本节将要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目标定向】
情景设置,渲染气氛,勾动情绪教师导入,设疑激趣;学生感受、思考、讨论,回答。








课标解读: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掌握其含义,理解其在政治文明历程中的重要地位。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预习思考】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是什么?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何在?2.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3.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香港有何不同?【自主学习】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形成过程(1)雏形——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2)萌芽——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3)提出——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并进行全面阐述;(4)确立——1982年《宪法》规定为实行“一国两制”提供了法律依据;1984年六届二次人大正式通过“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5)运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2、内涵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阴谋。“两种制度”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原有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不变,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意义(1)“一国两制”构想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2)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4)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香港回归1、过程①香港回归:经过多次磋商、谈判,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教师解读课程标准,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努力方向学案导学分组展示:学生梳理知识体系——以问代讲:
由两名同学分别引领学习两个问题,形成竞争局面。第一名学生复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学生点评、质疑,教师总结,初步解决自学、展示中产生的疑问








②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双方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条件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重要原因:“一国两制”方针战略的正确,为中英港三方接受。(还可以从国际法、香港人民对祖国的认同、邓小平有力的外交斗争、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等角度进行分析)3、意义▲对中国:①洗雪百年国耻,提高国际地位;②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③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④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成功典范。▲对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问题的成功范例。(二)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台湾问题的由来2、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提上日程:文革结束后,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上了议事日程。(2)停火: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3)交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民间回内地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加强。(4)会谈:两岸还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并于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5)提出主张:1995年,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②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名学生引领学习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他组学生点评、质疑。教师总结,解决展示中产生的疑问。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展示、他组点评,教师总结。








(6)强调立场: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遏制台独,维护国家统一。目前,两岸正常交流成为未来统一的强大动力。(7)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及对策:①阻扰台湾统一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②对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针对阻碍统一的因素)。【考向调研】1.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强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下面对“一国两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叶剑英1981年对台谈话正式中提出B.前提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C.“两制”是指两种教育制度
D.“一国两制”主要是针对香港、澳门问题而提出的2.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中指出:“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都热爱和平,真诚希望维护和享受和平,更希望自家骨肉兄弟能够和平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
B.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C.
中国政府放弃了使用武力的承诺
D.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总结升华】略【测评反馈】见练习册【推荐作业】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展示、他组点评,教师总结。做高考题并解析(5分钟)先学生总结,后教师点评、总结(2分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