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童趣和发现美的喜悦。进行二次备课时,我们可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尝试一些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让课堂更吸引学生。
下面是一个旨在引导学生从“学习一篇课文”到“学会一种眼光”的创新备课思路,希望能为你提供启发:
一、核心创新理念:从“学课文”到“学观察”
传统的教学可能侧重于词句理解和情感体会。二次备课的创新点可以在于:
转变学习目标: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引导他们掌握作者观察生活、描绘美景的方法,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突出学生主体:设计更多让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合作分享的环节,代替被动的接受。
跨学科融合:尝试将语文学习与美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相结合,丰富学习体验。
二、教学理念与目标的重构(创新点)
1. 教师角色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学生展示的鼓掌者。
2. 目标升级:
(1)理解课文内容,但更侧重剖析比喻句的妙用和理解关键词句(如“明朗”、“熨帖”、“凌乱”)的丰富内涵。
(2)培养多角度观察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口头与书面),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发现生活之美的乐趣,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
(一)导入:联结生活,激发好奇
常规操作:展示落叶图片,直接揭题。
创新设计:【我的上学路】
课前可布置小任务:请学生留意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或用画笔简单画下,或用一两句话描述。
课上提问:“同学们,你每天上学放学的那条路,在某个特别的时刻(比如雨后、黄昏、落叶时节)有什么不一样的美吗?”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
教师引入:“大家分享了这么多身边的美丽瞬间。有一位小朋友,他在一个秋雨后的清晨,发现了一条平常的水泥路变得完全不同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什么?” 由此引出课题。
创新意图:从学生自身经验出发,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二)初读感知:“镜头”下的水泥道
常规操作:自由朗读,概括课文内容。
创新设计:【我是小摄影师】
学生自由朗读后,提问:“如果请你把课文里的美景拍成一段小视频,你会拍哪些镜头?每个镜头里有什么?试着给这些镜头取个名字。”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景物,并尝试概括:
镜头一(远景): “雨后的天空与道路”——“多么明朗的天空”、“潮湿的地面”、“亮晶晶的水洼”。
镜头二(俯拍): “金色的地毯”——“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镜头三(特写): “熨帖的巴掌”——“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镜头四(动感): “欢快的小鸟”——“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创新意图:用“摄影”的情境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训练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同时初步感受描写的层次感。
(三)精读品析:破解“美”的密码
这是深度解读的核心环节,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
1. 【品味语言,感受比喻之妙】
聚焦文中的比喻句(水泥道像地毯、落叶像小巴掌、雨靴像小鸟)。
深度讨论:
为什么说水泥道像“地毯”?(引导发现落叶的“平展”、“粘得紧”、“铺得远”等特点与地毯的相似之处。)
把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好在哪里?(不仅形似,更充满童趣和亲切感。)
为什么说雨靴像“小鸟”?(写出了“我”轻松、欢快的心情。)
活动:我也来比喻。出示其他落叶或道路的图片,鼓励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尝试用自己的比喻来描绘。
2. 【关键词思辨:“凌乱”为什么也是一种美?】
抓住关键句:“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思辨讨论:
“凌乱”通常给我们什么感觉?(不整齐,可能让人不舒服)
为什么这里的“凌乱”反而增添了美?(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种自然、随意、不经人工修饰的美,是秋天自然的杰作,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变化的美感。)
拓展联系:展示一些自然界中“凌乱美”的图片(如雪花无序飘落、星星布满夜空、花朵自然生长),加深学生对这种美感的体会。
创新意图:通过对“凌乱”一词的深度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不同形式的美。
(四)拓展延伸:走向生活的美学实践
常规操作:背诵优美段落,模仿写话。
创新设计:【校园/社区“寻美”行动】
任务驱动:成立“小小美学发现家”小组,带领学生真正地走出教室,在校园或小区里寻找“铺满金色巴掌的路” 或者其他被忽略的美景(如洒满阳光的墙角、爬满藤蔓的栅栏、雨后挂着水珠的蜘蛛网等)。
多感官体验:鼓励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还可以摸一摸落叶的质感,听一听踩在上面的声音,闻一闻雨后的空气。
成果展示(多元选择):
文字组:仿照课文,写一首小诗或一段话描绘发现的美景。
绘画组:为找到的美景画一幅画,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摄影组:拍摄照片,并学习给照片命名或写一句解说词。
实物组:收集不同的落叶,创作一幅树叶贴画。
在班级内举办一次“我们身边的‘金色巴掌’”分享会,展示各组的成果。
创新意图:将语文学习彻底融入生活实践,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综合锻炼学生的观察、表达、合作和创新能力,真正落实审美素养的提升。
四、评价与作业的创新
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小摄影师”、“寻美行动”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合作、表达和创新能力。
2. 总结性评价:
基础作业: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并写出你喜欢的原因。
创意作业(任选一):
文字创作:我的____(上学路/放学路)真美啊!(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
艺术创作:为你写的一段话或课文绘制插图。
实践作业:向家人介绍你在社区里发现的一处美景,并说说它美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