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9 15:2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前奏,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学生在学习了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探究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后续建立牛顿第二定律奠定实验与思维基础。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全过程,突出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现象到规律”的研究路径。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掌握加速度、力、质量等基本概念,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对多变量关系的科学探究方法尚不熟练。学生在数学上刚接触函数图像,对a-F、a-1/m图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此外,打点计时器的使用虽已学习,但在实际实验中仍易出现误差操作。因此,教学中需强化控制变量思想,借助数字化实验手段降低操作难度,并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图像背后的物理意义。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定性关系,并能用生活实例说明。
2. 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多因素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形成“变量分离—独立研究—综合归纳”的科学思维路径。
科学思维
1. 能设计并实施“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方案,合理选择实验器材与数据处理方法。
2. 能根据实验数据绘制a-F和a-1/m图像,通过图像斜率分析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提升数据建模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 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协作,规范操作气垫导轨或打点计时器系统,提升实验操作技能与团队协作意识。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中实事求是记录数据,尊重实验事实,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认识到物理规律来源于实验探索,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智慧,增强探索未知的兴趣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设计思路。
2. 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a∝F(当m一定)和a∝1/m(当F一定)的结论。
难点
1. 理解为何要作a-1/m图像而非a-m图像,以及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2. 实验中平衡摩擦力的操作要点及误差来源分析。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气垫导轨(或长木板)、滑块、光电门(或打点计时器)、数字计时器、砝码组、细绳、滑轮、天平、计算机与数据采集软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5分钟】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同一型号汽车空载与满载启动对比
教师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一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分别进行空载和满载情况下的加速启动。画面清晰展示出空车起步迅速、加速度大,而满载时起步缓慢、加速度小的现象。紧接着,切换场景:同一辆空车,在轻踩油门和深踩油门两种情况下启动,前者加速度小,后者加速度明显更大。
提问引导:“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两个对比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物理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影响汽车加速度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预设学生回答:“车子越重,越难加速。”“油门踩得越大,车子跑得越快。”
教师顺势总结:“大家说得很好!看来加速度似乎与‘力’和‘质量’有关。那么,它们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今天,我们就化身小小科学家,亲手设计实验来揭开这个谜底!”
二、回顾旧知,构建探究框架 (二)、引导回忆已有知识,明确探究方向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关键词:加速度(a)、力(F)、质量(m)。然后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现在我们要研究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这属于典型的多变量问题。请问,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这类问题?”
等待学生思考并回答“控制变量法”后,教师予以肯定:“非常正确!控制变量法是我们破解复杂问题的金钥匙。接下来,我们的探究将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控制质量不变,改变力,看加速度如何变化;第二步,控制力不变,改变质量,再看加速度如何变化。让我们开始今天的科学之旅吧!” 1. 观看视频,描述现象。
2. 思考并回答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3. 回忆控制变量法的概念。
4. 明确本节课的探究任务。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因素识别:☆☆☆
方法回忆:☆☆☆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生活的汽车启动视频,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引出探究主题。结合已有知识回顾,帮助学生建立“控制变量法”的思维框架,明确探究路径,为后续实验设计做好铺垫。
实验设计,构建探究路径
【10分钟】 一、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一)、分组讨论实验装置与原理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发放实验设计任务单,提出核心问题:“请各小组结合课本P87-P89的内容,讨论并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用于测量滑块的加速度,并实现力和质量的调节。思考以下问题:① 如何提供并测量作用在滑块上的拉力F?② 如何精确测量滑块的加速度a?③ 如何改变滑块的质量m?④ 如何确保拉力F就是滑块所受的合外力?”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提示:“我们可以利用悬挂砝码的重力来提供拉力,但要注意只有当砝码质量远小于滑块质量时,拉力才近似等于砝码重力。加速度可以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计算,也可以用光电门配合挡光片测量时间来计算。”
二、师生共建,优化实验细节 (二)、集体交流,完善实验步骤
邀请几个小组代表分享设计方案,教师引导全班进行点评与补充。重点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关于“合外力”的实现:教师演示在长木板一端垫高,调节倾角,使滑块能在无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通过光电门测速恒定),从而平衡摩擦力。强调:“只有这样,细绳的拉力才真正等于滑块所受的合外力,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前提。”
第二,关于“质量变化”的操作:明确指出在探究a与m关系时,应通过在滑块上增减砝码来改变总质量,同时保持悬挂砝码不变以确保拉力F恒定。反之,在探究a与F关系时,应通过改变悬挂砝码的数量来改变拉力,而滑块本身质量保持不变。
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标准化的实验装置图,并梳理完整的实验步骤流程图,确保每位学生都清楚操作要领。 1.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
3. 提出操作难点与疑问。
4. 参与全班交流与修正。
评价任务 方案合理:☆☆☆
变量控制:☆☆☆
操作明确:☆☆☆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通过问题链引导,帮助学生突破“合外力”与“质量调节”两大操作难点。集体交流环节促进思维碰撞,优化实验设计,体现“做中学”的理念,为动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动手实践,采集实验数据
【15分钟】 一、分工协作,开展实验操作 (一)、实验一: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m保持不变)
教师宣布实验开始,各小组领取实验器材。要求每组先完成“a与F”关系的探究。具体步骤如下:
1. 调节气垫导轨水平或木板倾斜角度,直至滑块能匀速下滑,完成摩擦力平衡。
2. 将滑块质量固定(如500g),在细绳另一端依次挂上10g、20g、30g、40g、50g的钩码(注意总质量不超过滑块的1/10),每次释放滑块前确保系统静止。
3. 使用光电门系统测量滑块经过两段相等距离的时间,代入公式 a = (v - v )/(2s) 计算加速度,或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电脑软件自动拟合。
4. 将每次的拉力F(近似为钩码重力mg)和对应的加速度a填入预先设计的表格中。
二、转换条件,继续数据采集 (二)、实验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F保持不变)
完成第一部分后,教师提醒:“现在请切换任务,保持悬挂钩码质量不变(如始终为30g),通过在滑块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如500g、600g、700g、800g、900g),改变滑块的总质量m。每次改变质量后,务必重新检查系统是否仍处于平衡状态,避免引入额外误差。”
学生继续操作,测量并记录不同质量m对应的加速度a,并计算其倒数1/m,便于后续作图分析。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仪器使用规范、数据记录真实性及小组协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操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细心观察。 1. 安装调试实验装置。
2. 按步骤测量并记录数据。
3. 计算加速度值。
4. 填写实验数据表格。
评价任务 操作规范:☆☆☆
数据真实:☆☆☆
协作有序:☆☆☆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全过程,在实践中深化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通过真实操作,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强调数据的真实性与操作的规范性,渗透科学态度教育,使学生在“做”中感悟物理本质。
数据分析,建构物理规律
【10分钟】 一、处理数据,绘制函数图像 (一)、绘制a-F图像
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手中有了宝贵的数据,接下来就是‘去伪存真、揭示规律’的关键时刻。”首先,请各小组根据实验一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绘制a-F图像。教师提问:“大家观察图像的走势,它接近于一条什么图形?这说明a与F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待多数小组得出“过原点的直线”结论后,教师总结:“很好!当质量m一定时,加速度a与合外力F成正比,即a ∝ F。”
二、变换视角,深化规律理解 (二)、绘制a-1/m图像
接着,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在实验二中,如果我们直接画a-m图像,会是什么形状?是直线吗?”学生尝试后发现曲线难以判断关系。
教师启发:“物理学中常通过变量替换将非线性关系转化为线性关系。既然我们猜测a与m成反比,那不妨试试画a与1/m的关系图像。”
学生将质量倒数1/m作为横坐标,重新描点作图。结果发现图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教师进一步追问:“这条直线的斜率代表什么物理意义?如果增大拉力F,图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斜率k = F,即a = F·(1/m),为牛顿第二定律F = ma的建立埋下伏笔。
最后,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几组典型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强化规律认知。 1. 整理实验数据。
2. 描点绘制a-F图像。
3. 描点绘制a-1/m图像。
4. 分析图像特征与规律。
评价任务 图像准确:☆☆☆
规律表述:☆☆☆
斜率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图像法处理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建模与科学推理能力。引导学生经历“从非线性到线性”的转化过程,深刻理解反比例关系的图像特征。通过对斜率的解读,架起实验现象与理论公式之间的桥梁,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课堂总结,升华科学精神
【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凝练核心知识 (一)、系统总结本课所学
教师站在讲台中央,语调沉稳而富有感染力:“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完成了一次精彩的科学探险。我们从生活中的汽车启动现象出发,提出了‘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何关系’的问题;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亲手采集了数据;最终通过图像分析,得出了两条重要规律: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当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这正是伟大科学家牛顿在三百多年前通过无数实验与思考所发现的自然法则的雏形。”
二、升华情感,传递科学价值 (二)、讲述科学故事,激励探索精神
教师深情讲述:“牛顿曾说:‘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每一个定律的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与坚持的积累。就像我们今天实验中遇到的摩擦力干扰、数据偏差,也都曾困扰着那些伟大的 minds。但正是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前行。”
最后,教师目光扫视全班,语气坚定:“希望你们不仅记住了a∝F、a∝1/m,更能记住这份勇于质疑、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愿你们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始终保有好奇心,做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2. 倾听科学史故事。
3. 感悟科学探究精神。
4. 树立探索未知志向。
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
方法理解:☆☆☆
情感认同:☆☆☆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升华式”双重总结,既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脉络,又通过科学史与名言激发情感共鸣。将物理规律的学习上升到科学精神的传承,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为下一节正式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好心理与认知准备。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如果不平衡,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什么影响?
2. 某同学在实验中得到如下数据(m=0.5kg保持不变):
F(N)0.10.20.30.40.5a(m/s )0.180.400.620.781.02
请在坐标纸上绘制a-F图像,并判断a与F是否成正比,说明理由。
二、能力提升题
3. 在探究a与m关系时,若未将木板倾角调至平衡摩擦力状态,且木板倾角偏小,则所作的a-1/m图像可能是下列哪种情形?( )
A. 过原点的直线
B. 不过原点的直线,纵轴截距为正
C. 不过原点的直线,纵轴截距为负
D. 曲线
4. 若实验中使用的钩码质量较大,不再满足“远小于滑块质量”的条件,试分析这对a-F图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平衡摩擦力是为了使细绳的拉力等于滑块所受的合外力。若不平衡,拉力需克服摩擦力后才产生加速度,导致测得的加速度偏小,a-F图像不过原点,影响正比关系的验证。
2. 描点绘图后可见各点大致分布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正比。
二、能力提升题
3. C。因倾角偏小,摩擦力未完全平衡,合外力F_合 = F_拉 - f,导致加速度偏小,图像纵截距为负。
4. 钩码自身也有加速度,其重力大于细绳拉力,导致实际作用在滑块上的拉力小于钩码重力,使得a-F图像斜率偏小,且不再过原点。
板书设计
§5.2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一、提出问题:
a 与 F、m 有何关系?
二、科学方法:
控制变量法

(1)m 不变 → a 与 F 关系
(2)F 不变 → a 与 m 关系
三、实验结论:
① m 一定:a ∝ F → a-F 图像:过原点直线
② F 一定:a ∝ 1/m → a-1/m 图像:过原点直线
四、核心思想:
实验 + 图像 + 推理 = 物理规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汽车启动视频导入,情境真实生动,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2. 实验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学生参与度高,动手能力强,多数小组能独立完成数据采集与图像绘制,体现了“做中学”的优势。
3. 通过a-1/m图像的设计,成功突破了反比例关系理解的难点,学生对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有了较深体会。
不足之处
1. 部分小组在平衡摩擦力操作上耗时较长,影响了整体实验进度,今后可提前录制微课进行预习指导。
2. 个别学生对数据处理软件操作不熟,依赖教师协助,需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培训。
3. 课堂生成性问题(如误差分析)讨论不够充分,应预留更多时间进行深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