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Goodbye Roman Britain
香港回归·英舰离港
/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课堂导入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回顾香港历史
背景介绍
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新界沦为英国殖民地,签订的“专条”中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
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22轮谈判,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1982年
1842年
1898年
1860年
《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997年
根据声明,香港主权在7月1日0时0分回归中国
活动一
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定 义
新闻一般只客观报道,主要使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有时也适当进行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有特殊的必要时,可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新闻体裁
分 类
分 类
新闻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真实性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简明性
内容新鲜,有时效性
及时性
新
闻
新闻结构
标 题 文章的眼睛,可分为引标题、正标题、副标题
导 语 开始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简明扼要地概括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主 体 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
背 景 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或原因做交代。其作用是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深化主题,穿插在其中。
结 语 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有时可无,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
正标题
引标题
副标题
倒金字塔式
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其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新闻六要素
五个“ W ”和一个“H”——
when 何时;
where 何地;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何因;
how 何果
梳理新闻结构
活动二
整体感知
Overall perception
速读课文,看看本新闻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找出相应段落并概括其内容。
导语(1):概述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2-10):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11):概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背景:第(4)(7)(11)段
比较阅读
comparative reading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号”这一标题的含义?使用了什么手法?
同样是写香港回归的新闻稿,与《中英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相比,《别了,不列颠尼亚》有哪些特别之处?请简要分析。(从标题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加以比较)
“不列颠尼亚”号
标题
这是一艘英国皇家游轮,被吉尼斯评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是英国女王或王室成员到国外访问或在国内航行时的正式私人寓所,从1953年下水到1997年退役,40多年间它曾代表英国造访了130多个国家,这艘在海上风光了近半个世纪的游轮,标志着大英帝国昔日的雄风和王室的尊荣。
倒装句式,突出“别了”,强调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彻底终结,隐含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和民族自豪之情。
3
运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不列颠尼亚号不仅指英国王室皇家游轮,也指英国的殖民统治,意味深长,具有独特性。
2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不列颠尼亚代指英国或英国的殖民统治,十分巧妙,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
1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号”这一标题的含义?使用了什么手法?
comparative reading
找一找,本文具体选取了哪些场景,作为典型的特写镜头来进行描写的?请按时间顺序进行概括。
2.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分别概括
第一场景(2-4段)
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6时15分,在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降英国国旗。
第二场景(5-7段)
2.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分别概括
第四场景(10段)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三场景(8-9段)
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问题探究
它们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 主要事件
4时30分 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明确 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4】这些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且衔接非常紧密,就像照相机连拍一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
①增强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
②体现了盼望回归的激动和急切心情。
③体现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的来之不易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概括场景
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标志着港督永远成为了历史。
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150多年的管治即将告终。
第二次降旗
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易帜。
第三次降旗
3.文中写到三次降旗,请找到并分析每一次的意味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活动三
把握写法,
品味语言
新闻事实
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
······
1.本文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历史背景材料。请找出,并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历史背景材料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
背景
新闻事实 历史背景材料
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背景材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令人更加深刻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0:40“不列颠尼亚”离港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0:00 中英交接仪式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
6:15 告别仪式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港督府建成时间、改建扩建装修
4:30 港督旗帜降落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
品味语言
本文有许多富有隐喻意味的语句,请结合语境分析其隐含意思。
举例:
(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字面意思: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2)深层含义:“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开始,“从海上去”标志香港脱离英国统治,回到祖国母亲怀抱。
(3)明确手法: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从海上黯然地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总结全文
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新颖别致,匠心独运。作者没有直接写仪式现场的庄严,而是选择了末代港督和“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角度,耐人寻味,独辟蹊径,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典范。
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brief summary
科技强则国强 军事强则国安 梦在前方 路在脚下
我们都是追梦人 为实现祖国的富强完整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时刻准备着青春献祖国
祖国放心,强国有我 祖国放心,护国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