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 (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 (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3:0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部编教材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提升品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知人论世
礼敬先师,传承文化。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9月28日--公元前479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晚年修订六经。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
礼、乐、
射、御、
书、数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1)语录体:
(2)对话体:
(3)叙事体:
《论语》简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550年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百家争鸣。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西汉)刘向《战国策》
道德沦丧,民生凋敝,周朝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背景

研读文本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研读文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状语后置:
于事敏而于言甚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孔子是怎样阐述“好学”的?
①提出“好学”的具体要求。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②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成语积累〉安贫乐道,谨言慎行
第一章阐述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八佾》)
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③如…何:固定句式,怎样…呢? “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④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研读文本】
学习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概括主题:
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说理特点: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阐述了“仁”与“礼、乐”的关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①朝、夕:名字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②道:学问、人生哲理、真理。
③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概括主题:
“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研读文本】
学习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说理特点: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成语积累〉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告子上》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①喻:通晓,知晓,懂得,明白。
②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此处可以不译。
③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
孔子说: “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主题分析: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说理特点: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研读文本】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研读文本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学习第五章
概括主题: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研读文本】
学习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说理特点: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第五章《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第五章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就是见贤思齐、自我反省。
〈成语积累〉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研读文本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配合适当的样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学习第六章
概括主题:
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过多。君子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研读文本】
学习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说理特点: 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
宾语前置:
仁以为己任
说理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研读文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成语积累〉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主题分析: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①譬:比喻,比方
②为:堆积。
③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④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⑤平:形作动,填平。平地:填平洼地。
⑥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⑦覆:倾倒。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概括主题:
①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②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研读文本】
学习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说理特点: 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成语积累〉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同“智”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概括主题: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研读文本】
学习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第九章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
研读文本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约束。
复:归复。
一日:一旦。
归:称赞。
由:依靠。
目:条目,细则。
事:实践,从事。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学习第十章
概括主题: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研读文本】
学习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说理特点: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
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
行:实践。
其:大概。
于:介词,“给”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
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为什么不。
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ěr):近。
事:侍奉。
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研读文本】
学习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说理特点: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第十二章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诗可以兴、观、群、怨,就是肯定文学的观察社会、干预生活、修养身心、治国养家的作用。
总结
君子以仁为根本,学诗,崇礼,尊义,勤奋刻苦,安贫乐道,修养品性,推己及人,成为智者、君子,有用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