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主张积极入世。
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
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孔子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壹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通晓六艺,实行有教无类,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礼、乐、射、御、书、数
《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30岁前, 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贰
文本研读
(一)字音检测
整体感知
八佾(yì) 文质彬彬(bīn)
迩之事父(ěr) 譬如(pì)
子罕(hǎn) 未成一篑(ku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对工作勤勉,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好学应重精神轻物质
思考: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章
物质:排除干扰
言行:谨言慎行
对象:虚心求教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第二章
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三章
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儒家的“仁义之道”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执着追求真理,为真理勇于牺牲
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第四章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君子重义轻利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第五章
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孔子给了什么方法?
善于反省,见贤思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思考:文与质是什么关系?孔子为何主张文质彬彬?
君子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文与质——合理互补,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七章
曾子认为,士要如何做呢?
“仁”
担当:仁以为己任
坚守:死而后已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大意为,为社会构建精神价值观,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亏,欠缺。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
“未成一篑”:垂成,垂成之际容易懈怠
“虽覆一篑”:初始,初始之时容易畏难
思考: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填平洼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解释一: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解释二:当进则进,当止则止。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第九章
“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畴,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
智者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
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
勇者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君子要有仁、智、勇三德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第十章
思考: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具体怎么做?
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第十一章
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
学会互相理解,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第十二章
思考:说明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
学《诗》的重要性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duó)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诗》可以“兴”“观”“群”“怨”
写作特色
1.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例如第八章,孔子以“堆土成山”为喻来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2.人物对话,栩栩如生。
有的章节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颜渊问仁”,孔子
给予回答,接着颜渊又问具体表现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
行。通过对话,一个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
呈现在读者面前。
3.哲学思辨,充满智慧。
文章节选了孔子许多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语句给人以人生的启示,表现了孔子非凡的智慧。
主题归纳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论语》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正如《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论语》理解性默写
答案: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土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拓 展 延 伸
君子之道
“君子”二字,最能体现中国正道之人的价值取向。君子比勇士更儒雅,比绅士更正义,较之书生少了几分酸腐之气,比之英雄少了几分草莽之气。君子达可兼济天下,穷可独善其身。孔孟之道,即君子之道;可君子之道,却又不拘泥于孔孟之道。
世有孔丘,“君子”始立。可以说,是在孔子的精心重塑和不遗余力的维护下,“君子”一词才散发出如此高贵的气质。而自从有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我们的文化便有脊梁,余秋雨先生说:“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
请你运用本文名句,写一段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示例)“朝闻道,夕死可矣”。闭卷掩思,斯言不谬。吾辈青年当立鸿鹄之志,心怀家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了心中追求的梦想横越江河。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