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导入
壹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huán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摘自《三千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学习目标
壹
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贰
知人论世,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叁
理解本文蕴含的深刻哲理
·填写孔子的身份证·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
名丘,字仲尼
成就: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山东)
汉
一生言行《论语》
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被称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
伯是老大;仲是第二;
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男
孔子的形象
The Image of Confucius
所谓的“圩顶”,就是中间低而四周高,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就像“尼丘山”一样,因此才起名字叫做“丘”。
生而首上圩(wéi)顶,故因名曰丘云
司马迁《史记》
了解孔子(公元前551-479)
重要生平经历
出身
没落贵族
三岁丧父
前504年
任鲁国司空
前500年
任鲁国大司寇
前496年
周游列国十四年,困厄陈蔡: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如丧家之犬
前483年
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前482年
颜回逝世
前480年
子路逝世
前479年
病逝,葬于泗水
前483年
孔鲤逝世
了解孔子思想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了解孔子思想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杏坛讲学)
用成语来记论语
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
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
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未成一篑:
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克己复礼:
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YOUR LOGO
知识点讲解
贰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动词,吃饭
勤勉
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学习第一章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考: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言行上:说话做事要谨慎敏捷
重在虚心请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拓展阅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表假设,如果
怎样对待礼呢?
【初读文本】
学习第二章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佾”指古时乐舞的行列。古时一佾八人,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可用八佾,诸侯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则只能用二佾。季孙氏为鲁国正卿。《八佾》第一章提到孔子对季氏的看法,连“八佾舞于庭” 这种严重越礼的事情都干得出来,他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去做呢?
补充:
《八佾》共26则章句,在整本《论语》之中,是主题相对集中的一篇,主要谈儒家的礼乐思想。其中,近半数表达了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状况的不满,批评对象涉及季氏、三桓、鲁君、孔门弟子以及已经故去的管仲等历史人物。
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郁郁乎周礼”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正如《礼记》所言:“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
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知道、懂得真理
【初读文本】
学习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具有怎样的态度?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初读文本】
学习第四章
译文: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解析:
解读这句话关键在于对“君子”“小人”的解释。
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意思就是君子懂得“义”(即道义),小人懂得“利”(即利益)。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者为君子;行私者为小人。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
拓展阅读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君子的义利观)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与......看齐
【初读文本】
学习第五章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解析:
“见贤思齐”意思近于前文提及的“就有道而正焉”,区别在于“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而“见贤”则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都是遇到更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习,这是君子的美德。
孔子更高明的是后半句,他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更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相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质朴、朴实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初读文本】
学习第六章
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
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
“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
“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
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文质彬彬)
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读书人
停止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初读文本】
学习第七章
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解析:
包含三重因果关系;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
②接下来解释为什么,因为以“仁”为已任。“仁”是孔子学术中最重要的概念,即“忠恕之道”;
③最后解释为什么“道远”,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这是果关系。
④后面两层因果关系合起来是对“任重道远”的解说,而“任重道远”又是对弘毅”这一中心句的解说,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说方式强调和凸显了首句的“弘毅”又增强了感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比喻,比方
即使
盛土的竹筐
停下来
填平洼地
【初读文本】
学习第八章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解析:
这句话孔子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①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这时候停了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已);
②第二个比喻是平整土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了一筐土,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已)
解析:
“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
一是垂成;(功败垂成)
垂成之际容易懈怠,
一是初始; (慎始如终)
初始之时容易畏难。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同“智”
……的人
【初读文本】
学习第九章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
【初读文本】
学习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内有圣人之德),复礼对外(外王:外有王者之政),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一个字
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宽恕
【初读文本】
学习第十一章
译文:
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什么是“恕”?
即为《礼记》中所谓的“絮矩Xié jǔ之道”。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絮矩之道:以推己度人为标尺的人际关系处理法则,指内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儒家以“絮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初读文本】
学习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兴”,是说《诗经》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关雎》)
“观”,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群”,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怨”,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硕鼠》)
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兴,观,群,怨”?
归纳主题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点染
现实意义
孔子“仁”的学说中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
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克已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
你要说孔子,就不能只说孔子
要 说春秋,说仁礼,说颠沛流离
说 丧家犬,说孔圣人
说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说 历史遗憾,说生不逢时
说 泱泱中华
说 虽千万人吾往矣
YOUR LOGO
课堂练习
叁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情景默写】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
【情景默写】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