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3: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河南大学
Henan University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校训: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止于至善
校训:
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校训: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明德格物
校训:
河南理工大学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明德任责
校训: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1.了解《大学》有关知识,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价值的指导意义。
4.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章中的第四十二篇。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
《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
作品介绍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大学》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作品地位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何为大学?
“大学”,是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朱熹《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本指道路
此处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道:
第二章
诵读感悟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yī)是/皆以/修身为本。
文本探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
亲近爱抚民众
达到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规律
②形容词,即美好的品德。
文本探究
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文本探究
【思考1】概括内容及作用。
①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即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②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
③第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彰明美好的德行
亲近爱抚民众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勾画有关“三纲” 的语句,解读内容。
文本探究
【思考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他们三者之间是何关系?
①“明明德”是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是指 “终身行之”,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文本探究
【思考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他们三者之间是何关系?
明明德(内圣 )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亲民(外王)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对己(立德)
对人(爱人)
止于至善
(最终追求)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 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 ,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递进的逻辑关系
内圣外王: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儒家的人格理想。
根本
枝末
文本探究
【思考3】如何才能“止于至善”呢?
知止





开端
结果
逐步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
文本探究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修养自身的品性
使动用法,使自己获得知识
推究事物的原理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一律,一概
根本
状语后置句
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文本探究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思考4、何为“八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更多知识
意念诚实不欺
去除私心杂念
具有良好修养
处理好家族间关系
治理好国家
彰显美好品德
方法(步骤)
根本、关键
目的
5、“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它们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
(逐一递进的关系)
修身在八条目的地位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方法)
目的
修身→
齐家→治国 →平天下(功用)
(基础、根本)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扩大,延伸)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做榜样。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
文本探究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八目”的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是对“三纲”的补充和发挥,“八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
【思考6】“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文本探究
【思考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
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①积极:《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其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第四章
艺术感悟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大学之道,在明 明 德: _______
古之欲 明 明德于天下者: ___________
知至而后意 诚 : _____
先 诚 其意: ___________
意诚而后心 正 : _____
先 正 其心: ___________
家 齐 而后国治: _________
先 齐 其家: _______________
使 …… 整齐有序
规律特点:
形容词放在主语或名词后充当谓语,其后一旦带了宾语 (或名词),该词可能活用为使动 (或意动) 用法。
拓展积累
美好的
使 …… 彰明
真诚
使 …… 真诚
端正
使 …… 端正
整齐有序
随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B
【解析】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
B项,均为介词,在。
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
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故选B。
随堂练习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答案】D
【解析】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故选D。
随堂练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
【答案】D
【解析】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
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故选D。
随堂练习
4、理解性默写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