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他草根出生,自力更生,短衣麻鞋,丈量天下
他被称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
他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
当他遇到诸侯争霸社会跌宕,会碰撞出怎样独到的见解?
当浪漫理想与残酷现实相遇,会衍生出怎样震人心魄的思想?
学习目标
壹
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贰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叁
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兼爱思想内涵。
壹
了解作者基本的文学常识、思想主张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常被誉为“科圣”。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 ——毛泽东
杨向奎:“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评 价
作者介绍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
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作者介绍
兵器
机械
营造
技术大佬
若跟阁下讲不通道理,在下也略懂一些拳脚。
理工强匠
①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②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
③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曾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鸢,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
“科圣”
墨子思想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 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政治思想
墨子思想
墨子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军事思想
作品介绍
《墨子》内容涉及哲学、 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 大都依赖《墨子》以传。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写作背景
贰
听范读,明确字音,勾画重难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研读文本
理解文章意思,并梳理结构层次
提出问题
第一段:
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得出结论
第二段: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
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
第四段: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研读文本
研读文本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第1段。
2、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研读文本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第一段
①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②以……为:把……作为
③焉:于是、就(表承接)
④则:就
⑤攻:治疗
⑥弗:否定判断词,不
⑦何独:何尝
⑧然:这样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好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翻译:
重点字词
研读文本
思考1:概括本段内容及作用
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乱点做了铺垫。
思考2:分析这一段的说理特点
运用了譬喻(类比)和对比的手法来说理,将“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从正反两面讲述“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第2段。
2、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中有哪些“乱”?“乱”之因?
自学指导一(4分钟)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弟自爱也,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也,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①察:考察
②当:同“尝”,尝试
③自爱:宾前置,“爱自”
④亏: 使……受损失
⑤利: 使……受益
⑥虽: 即使
⑦慈:慈爱
研读文本
第二段
翻译:
重点字词
译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主,因此使君主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子女,因此使子女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下,因此使臣下受损失而自己得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研读文本
第二段
虽至:即使是
室:家
窃:偷窃
利:使……得利
“贼”1:名词,劫夺财物者
“贼”2:动词,伤害
家:卿大夫的封地
国:诸侯的封地
乱:侵夺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全都在这里
翻译:
译文:这是因为什么呢 都起于不互相亲爱。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盗贼者只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家以利自己的家;抢劫者只爱自身,而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以利自身。这是因为什么呢 都是起因于不相爱。即使卿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研读文本
1.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提出中心乱点“乱起不相爱”,并分类做具体阐述。
2.乱”主要指什么?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3.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本段说理特点: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层层深入,逐一分析。
病象 病因 病根
国相攻 家相篡 人相贼 君不惠 臣不忠 父不慈 子不孝 不相爱
提出问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
天下乱——不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课堂小结
反面
论证
研读文本
1、结合注释,翻译文章第3、4段。
2、本段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自学指导二(4分钟)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
研读文本
重点字词
若使:假使
若:像,如
犹:还
视:看待
恶wū施:怎么实行
恶:相当于“何”“怎么“
弟子:弟弟和子女
亡:同“无”,没有
有:同“又”
翻译:
译文: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 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 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有不孝 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 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 看待别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 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 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
第三段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救世良方 具体内容
兼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研读文本
译文: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吗 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 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 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假使天下之人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太平了。
第三段
研读文本
思考1: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2)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思考2: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假设论证
铺排
反问
4个“犹…乎?”
3个“谁”
10个“若”
正面论证
第二段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研读文本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第1个“恶” :怎么;
第2、3个“恶”:动词,憎恨,讨厌
则:就
劝:鼓励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译文: 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 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研读文本
梳理文章的说理脉络,然后完成表格。
段落 内容概要 说理脉络
1
2
3
4
圣人以治天下为已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否则就无法达成目的。(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提出问题,治天下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
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人人皆应该做到将心比心、以已度人,这样就能天下太平。 (若此则天下治)
分析问题,批判现实,指出动乱的根源在“不相爱”。
継续分析,从正面立意,假设天下人“兼相爱”的效果。
得出结论,也是《兼爱》的总论点
叁
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在墨子看来,“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墨子认为如何才能改变“天下之害”?请精读文章,简要说明。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害”表现在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墨子认为,要解决只知道自爱而不相爱所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就要实行与之相反的方法,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兼相爱”就是普遍地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互相爱,与只知道自爱而不互相爱的做法相对立;“交相利”就是互相使对方得利。
2.你怎么看待“兼爱则治”的观点的?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
但是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合作探究
墨子的“兼爱” 是否主张爱一切人,墨子思想中与“兼爱”同等重要的“非攻”是否指反对一切战争?
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爱人若爱其身、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交相利”的爱——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视人如己、互惠互利的爱。
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墨子·小取》)
墨子的兼爱是不包括爱盗
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墨子·非攻下》)(诛:讨伐、声讨)
墨子反对的是攻伐战争,支持正义之战
合作探究
译文:盗,是人;多盗并不是多人;没有盗,并不是没有人。以什么说明呢?厌恶多盗,并不是厌恶多人;希望没有盗,不是希望没有人。这是世人都认为正确的。如果像这样,那么虽然盗是人,但爱盗却不是爱人;不爱盗,不意味着不爱人;杀盗,也不是杀人,这没有什么疑难的。
3.“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灵丹妙药,请结合当时的背景谈谈它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和效果。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中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甚至成为与儒家相提并论的“显学”。
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难以施行,且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合作探究
儒家:
“仁爱”方
墨家:
“兼爱”方
儒墨之爱区别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点
1.内涵不同:
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
(推己及人——差序格局)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建立在人人平等的伦理的基础之上的,不分尊卑、亲疏、贵贱的没有差别的爱。
仁,亲也
兼,并也
分等级
有秩序
无等差
无限制
2、爱的倾向性不同
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功利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这个“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维护弱者的利益)
仁爱则强调的是不求回报的仁义。
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职尽责,不言回报。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点
1、基本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相同点
在当时乱世,他们开出的药方不同,原因在于找的病根不同:
儒
礼崩乐坏——恢复礼乐,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
做法:“君子”——对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
墨
“不相爱”——乱(私心,自私) ——不自私,去等级,普遍的爱。
做法:相爱——相利(实用角度)维护平民利益,百姓吃饱穿暖,从而改变国家现状。
《墨子》:《非乐》《非儒》《非攻》
思考:同样从“爱”出发,儒墨观点为什么出现分歧呢?
儒墨分歧
立场不同
立场不同
儒家:统治阶级
墨家:劳动人民
哪家的药方更有疗效呢?
法家主宰
(墨子是)向帝国挑战的剑侠,勇敢的向周王朝发出了挑战。——鲍鹏山《寂寞圣哲》
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墨家”为何”中绝“?
《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孟子攻击墨学 “无父无君,是禽兽”。
胡适之在《中国哲学史》中论到墨学的消亡原因有三:
其一,儒家的反对;
——反对礼法(等级、世袭),挑战了贵族的权威
其二,墨家遭遇政客猜忌;
——代表平民阶级,有一支300人左右的独立武装力量
其三,墨家后学诡辩太诡。
梁启超在胡适的基础上又增一条,认为墨家之道违背人性,墨子虽能独任,天下人难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人性本有亲疏之别
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墨家”为何”中绝“?
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中国人注重儒家、热衷于义,淡漠墨家、耻于言利。
在乱世中,墨家却致力“非攻”,这自然将自己置于与多国对立的境地。
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墨家”为何”中绝“?
《墨子》近代的复兴:清末民初,中国学界知识分子致力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能够与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符合的资源。
由于儒家文化的衰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支流和小群的墨家就被知识分子重新发掘出来,用以比附和对接西方先进文化,蒙尘千年的墨家思想一度得到重视。
历史没有选择墨家,那我们现在重提墨子、墨子思想是否还有意义和价值?
胡适、梁启超弘扬墨学的动机,是期望引入墨家“兼爱非攻,苦行济世”的群体模范和墨翟“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伟大人格,以此改良国人长久形成的冷漠、自私、麻木、残酷的民族劣根性和国民性格;以墨学中所展现的科技精神、逻辑精神、实证精神、牺牲精神来接引西方的自由、民主、科学与人权。一言以蔽之,以“墨家店”取代“孔家店”。他们寄望以墨子学说来振衰起弊、救亡图存。
历史没有选择墨家,那我们现在重提墨子、墨子思想是否还有意义和价值?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 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
世界
中国
兼相爱,交相利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4年7月21日至23日,应中方邀请,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近日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并共同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这是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中的重要历史性时刻,是推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实现中东和平稳定的重要一步,为饱受苦难的巴勒斯坦人民带来了宝贵希望。国际社会高度肯定中方积极斡旋、推动巴勒斯坦内部和解,认为这充分体现中国秉持公正立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国担当。
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我们不断地追求一个完美的圆,但我们在现实中永远画不出完美的圆,我们画不出完美的圆不代表圆这个概念不存在,因为它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罗翔
兼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虽然做不到“兼爱”,但它依然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写作特色
1.语言上
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2.说理上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 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板书设计
反面论述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自爱。
3.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也,亦然。
1.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天下之乱物
,具此而已矣
父子不慈孝
兄弟不和调
君臣不惠忠
设问
设问
是何也?皆起不自爱。
2.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现象:乱
人与之相盗相贼
设问
是何也?皆起不自爱。
封地与封地相篡
封地与封地相攻
起因:亏人自利。自爱而不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