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第三单元 连续观察 单元检测 提高卷
考生注意: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基础百花园(40分)
欢迎来到“基础百花园”板块,这里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练兵场,将全面检验你在字音、字形、词语运用及句子表达等方面的基本功。本板块共40分,包含七个小题,层层递进考查你的语文基础能力。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弯曲(qǔ) 痕迹(hén) 慎重(shèn) 住宅(zhái)
B.潜伏(qián) 骤雨(zhòu) 粗糙(cāo) 叶柄(bǐng)
C.倾斜(qīng) 洞穴(xué) 重叠(dié) 召开(zhāo)
D.枯萎(wěi) 均匀(jūn) 占领(zhàn) 角色(jiǎo)
二、读拼音,写词语(10分)
1. 我每天都会去ɡuān chá窗台上的向日葵,看着它嫩黄的花盘慢慢转向太阳,茎秆也一天天变得cū zhuànɡ,再也不会被风吹得huàng dòng,这种细微的 biàn huà让我感受到生命的qí miào。
2. 科学老师让我们 jì lù绿豆发芽的ɡuò chénɡ:第一天绿豆吸足 shuǐ fèn,种皮微微裂开;第二天冒出白白的芽尖;第三天芽儿变长,还长出了细细的xī xīn,真是太 yǒu qù了!
三、按查字典要求填空(5分)
1. “隙”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可组词为 、 。
2. “嫩”是 结构的字,部首是 ,共 画。它在“嫩红”中表示 ,在“嫩芽”中表示 。
四、把下列谚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填序号)(9分)
①夏雨少, 。
②立了秋, 。
③二八月, 。
④ ,十场秋雨要穿棉。
⑤八月里来雁门开, 。
⑥ ,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1. 秋天到了,妈妈提醒我:“‘ ’,最近经常下雨,你要记得添件外套。”
2. 初春时节,天气忽冷忽热,街上的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这正是“ ”的写照。
五、选词填空(5分)
1. 选择“继续”“连续”“陆续”填空:
(1)放学铃声响了,同学们( )走出教室,有序地来到操场上排队。
(2)我( )观察了五天,终于看到小乌龟从壳里伸出了脑袋。
(3)虽然实验失败了,但科学家们没有放弃,决定( )研究。
2.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要是……就…… 不光……还……
(1)这款智能手表( )能显示时间,( )可以监测心率和睡眠质量。
(2)( )我们在观察中粗心大意,( )很难发现事物的细微变化。
六、按要求写句子(8分)
1.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改为反问句)(2分)
2. 小明在公园里观察一只小蜗牛,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缩写句子)(2分)
3. 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坚持完成这次观察任务。(用加点词语造句)(2分)
4. 通过连续观察,使我了解了蒲公英种子传播的秘密。(修改病句)(2分)
主题训练营(12分)
欢迎进入“主题训练营”板块,这里是对本单元课文知识的回顾与拓展,将带你重温“连续观察”相关的课文内容,检验你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分)
1. 《暮江吟》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 , ”两句,描绘了傍晚到夜晚江面的景色,把露珠比作 ,把月亮比作 ,生动又形象。
2. 《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通过连续观察,发现爬山虎的脚长在 ,颜色是 ,形状像 。当脚触到墙壁时,会变成 ,牢牢地抓住墙壁。
3. 《蟋蟀的住宅》中,作者把蟋蟀比作 ,把它的巢穴比作 ,突出了蟋蟀建造住宅的智慧,体现了作者对蟋蟀的 之情。
八、语言实践(3分)
小红在观察蚕宝宝时,总是用手去摸蚕宝宝的身体,还把桑叶撕得乱七八糟,导致蚕宝宝不吃东西。你该怎么劝告她?
读写展示台(48分)
欢迎来到“读写展示台”板块,这里是检验你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的舞台,共48分,包含阅读和习作两部分,将全方位考查你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及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23分)
(一)类文阅读(10分)
牵牛花的成长日记
我在阳台的花盆里种了几株牵牛花,从埋下种子那天起,我就开始了连续观察。
播种后的第三天,土里冒出了细细的芽尖,嫩白中带着一点浅绿,像一个个害羞的小脑袋,偷偷探出地面。又过了两天,芽儿长高了,茎秆变得纤细,还长出了两片圆圆的子叶,像撑开了两把小小的绿伞。
一周后,牵牛花的茎开始慢慢缠绕阳台的护栏向上爬。我发现,它的茎上长着许多细细的绒毛,这些绒毛能帮助它牢牢抓住护栏,哪怕遇到小风也不会掉下来。叶子也从圆圆的子叶变成了心形的真叶,边缘还有浅浅的锯齿,摸起来软软的。
大概半个月后,花苞长出来了!花苞像一个个小小的喇叭,外面裹着绿色的花萼,紧紧地闭合着。我每天都去看,终于在一个清晨,看到花苞慢慢张开:淡紫色的花瓣向外舒展,中间露出淡黄色的花蕊,真的像一只小喇叭在吹奏着清晨的乐曲。可惜,牵牛花的花期很短,到了下午,花瓣就慢慢收拢了。
通过观察牵牛花的成长,我不仅看到了它的变化,更感受到了生命成长的神奇。
1. 作者是从______开始观察牵牛花的,共观察了大约______时间(2分)
2. 用“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3. 作者依次观察到了牵牛花的哪些变化?请按顺序写下来(3分)
4. 读了短文,你从作者的观察中感受到了什么(2分)
(二)拓展阅读(13分)
我家的小乌龟
去年生日,爸爸送我一只小乌龟,我给它取名“墨墨”,因为它的背甲是深黑色的,像刷了一层墨汁。从那天起,我每天都会观察它,记录它的生活习性。
墨墨的胆子很小。刚来到我家时,它总是缩在壳里,不管我怎么轻声呼唤,它都不肯出来。我只好把龟粮放在盆里,悄悄离开。过了一会儿再来看,发现龟粮少了,壳旁边还留下几滴小水珠——原来它趁我不在,偷偷探出头吃东西,还流了口水呢!
慢慢熟悉环境后,墨墨变得活泼起来。每天早上,它会沿着盆壁爬来爬去,爪子划过塑料盆,发出“沙沙”的声音,像在锻炼身体。我发现,墨墨很喜欢晒太阳。只要天气好,我把它放在阳台的窗台上,它就会伸长脖子,四肢舒展开,趴在那里一动不动,享受阳光的温暖。有一次,我不小心碰了碰它的背甲,它立刻把脖子和四肢缩进壳里,过了好一会儿,才小心翼翼地探出头,看看周围没有危险,又继续晒太阳。
通过连续观察,我还发现墨墨的“小秘密”:它只在白天吃东西,晚上会趴在盆里睡觉;它喝水的时候,会把鼻子伸进水里,轻轻吸一口,然后抬起头,嘴巴一张一合地咽下去。
墨墨不仅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更让我明白: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小动物们可爱的一面。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呼唤——( ) 熟悉——( ) 小心翼翼——( )
作者给小乌龟取名“墨墨”的原因是
(2分)
3. 文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小乌龟的生活习性?(3分)
4. 用“ ”画出文中描写小乌龟胆子小的句子(2分)
5. 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小乌龟的(3分)
十、习作展示(25分)
题目:我的______观察日记
要求:1. 把题目补充完整(如“绿豆发芽”“蚕宝宝成长”“向日葵开花”等);2. 按时间顺序写清楚观察过程,写出事物的变化;3. 表达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语句通顺;4. 不少于35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第三单元 连续观察 单元检测 提高卷参考答案
基础百花园(40分)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答案:B 解析:A项“弯曲(qǔ)”应为“弯曲(qū)”(“曲”表示“弯、不直”时读qū);C项“召开(zhāo)”应为“召开(zhào)”(“召”表示“召唤、召集”时读zhào);D项“角色(jiǎo)”应为“角色(jué)”(“角”表示“戏剧、影视中演员扮演的人物”时读jué)。
二、读拼音,写词语(10分)
1. 观察;粗壮;晃动;变化;奇妙
2. 记录;过程;水分;细心;有趣
(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需与语境匹配,书写规范)
三、按查字典要求填空(5分)
1. 阝;10;X;xì;空隙;缝隙(或“间隙”“裂隙”,合理即可)
(部首1分,笔画1分,音序、音节各0.5分,组词各0.5分)
2. 左右;女;14;颜色浅(或“淡”);初生而柔弱(或“幼小”)
(结构、部首各0.5分,笔画1分,词义解释各1分,需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嫩”的不同含义)
四、把下列谚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填序号)(9分)
①秋霜早 ②把扇丢 ③乱穿衣 ④一场秋雨一场寒 ⑤雁儿脚上带霜来 ⑥八月暖
(每空1分,需准确记忆谚语内容,无错字)
1. ④(1分,“一场秋雨一场寒”对应“下雨添外套”的语境)
2. ③(1分,“二八月,乱穿衣”对应“初春天气忽冷忽热、穿着多样”的场景)
五、选词填空(5分)
1. (1)陆续 (2)连续 (3)继续
(每空1分,“陆续”侧重“有先后、时断时续”,“连续”侧重“不间断、有次数”,“继续”侧重“中断后接着做”,需结合语境区分)
2. (1)不光;还 (2)要是;就
(每空0.5分,“不光……还……”表递进关系,“要是……就……”表假设关系,需匹配句子逻辑)
六、按要求写句子(8分)
1.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怎能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呢?
(2分,需保留原句意思,添加反问词“怎能”“呢”,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标点符号调整正确)
2. 小明观察蜗牛,花了时间。
(2分,缩写需保留主语“小明”、谓语“观察”“花了”、宾语“蜗牛”“时间”,删除修饰语“在公园里”“一只小”“整整一个下午的”)
3. 示例:即使今天下雨,我们也要按时参加观察小组的活动。
(2分,需用“即使……也……”表假设关系,语句通顺、逻辑合理即可)
4. 通过连续观察,我了解了蒲公英种子传播的秘密。(或:连续观察,使我了解了蒲公英种子传播的秘密。)
(2分,原句缺少主语,删除“通过”或“使”即可修正)
主题训练营(12分)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分)
1. 唐;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珍珠);弓
(朝代、作者各0.5分,诗句2分,比喻对象各1分,需准确默写诗句,“真珠”为古字写法,与“珍珠”均可)
2. 叶柄的反面;嫩红;蜗牛的触角;灰色
(每空1分,需严格对应课文内容,准确记忆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形状及变化)
3. 人(或“工程师”“建筑师”);住宅(或“房子”);喜爱(或“赞赏”“敬佩”)
(每空1分,需体现课文拟人化手法,及作者对蟋蟀的情感态度)
八、语言实践(3分)
示例:小红,蚕宝宝的身体很娇嫩,用手摸容易弄伤它,而且你把桑叶撕得乱七八糟,蚕宝宝找不到完整的叶子就会不吃东西啦。我们观察的时候要轻轻看着它,给它放完整、干净的桑叶,这样蚕宝宝才能健康长大呀!
(需包含“劝告理由”(伤害蚕宝宝、影响进食)和“正确做法”(轻看、放完整桑叶),语气亲切、有条理,合理即可)
读写展示台(48分)
九、阅读理解(23分)
(一)类文阅读《牵牛花的成长日记》(10分)
1. 埋下种子那天;半个月(或“大约15天”)
(每空1分,从首段“从埋下种子那天起”和第4段“大概半个月后”可提取信息)
2. 示例:播种后的第三天,土里冒出了细细的芽尖,嫩白中带着一点浅绿,像一个个害羞的小脑袋,偷偷探出地面。
好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牵牛花的芽尖比作“害羞的小脑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芽尖嫩、小且刚冒出地面的可爱样子,让读者更容易想象画面。
(画出比喻句1分,分析好处2分,需点明修辞、本体与喻体,及表达效果)
3. ①播种后第三天:冒出嫩白浅绿的芽尖;②又过两天:芽儿长高,茎秆纤细,长出圆圆的子叶;③一周后:茎缠绕护栏向上爬,长心形真叶;④半个月后:长出花苞,清晨绽放淡紫色花朵,下午花瓣收拢。
(3分,需按时间顺序梳理变化,答出3个及以上关键阶段得满分,少1个阶段扣1分,扣完为止)
4. 示例:我感受到作者观察得很细致,能发现牵牛花从发芽到开花的细微变化;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神奇,小小的牵牛花能一步步长出茎、叶,还能开出美丽的花。
(2分,需结合“观察细致”和“生命神奇”两点,合理即可)
(二)拓展阅读《我家的小乌龟》(13分)
1. 呼喊;熟识;小心谨慎(或“谨小慎微”,合理即可)
(每空1分,需写出与原词意思相近且符合语境的词语)
2. 因为小乌龟的背甲是深黑色的,像刷了一层墨汁
(2分,从首段“因为它的背甲是深黑色的,像刷了一层墨汁”可直接提取原因)
3. ①胆子小(刚到家时缩壳,偷偷吃东西);②活泼(早上爬盆“锻炼”);③喜欢晒太阳;④只在白天吃东西、晚上睡觉;⑤喝水时有特定动作。
(3分,答出3个及以上生活习性得满分,少1个扣1分,扣完为止)
4. 刚来到我家时,它总是缩在壳里,不管我怎么轻声呼唤,它都不肯出来。我只好把龟粮放在盆里,悄悄离开。过了一会儿再来看,发现龟粮少了,壳旁边还留下几滴小水珠——原来它趁我不在,偷偷探出头吃东西,还流了口水呢!
(2分,需准确画出描写小乌龟“胆子小”的关键语句)
5. 作者每天都会观察小乌龟,记录它的生活习性:①观察小乌龟的外形(背甲颜色),给它取名;②观察它的行为(缩壳、爬盆、晒太阳、吃东西、喝水);③观察它的变化(从胆小到活泼);④在不同时间观察(白天看它吃东西,晚上看它睡觉),还会留意细节(喝水时“鼻子进水、抬头吞咽”)。
(3分,需结合文中“每天观察”“记录习性”“留意细节”等内容,答出2个及以上观察方式得满分)
十、习作展示(25分)
评分标准
1. 内容(10分)
题目补充合理(如“绿豆发芽”“蚕宝宝成长”),按时间顺序写清观察过程,细节具体(如事物的颜色、形状、动作变化),得8-10分;
题目补充完整,有基本观察过程,但细节简略(如只写“绿豆发芽了”,无具体阶段),得5-7分;
题目未补充或补充不合理,观察过程混乱、笼统,得2-4分;
偏离“观察日记”主题(如写叙事类内容),得0-1分。
2. 结构(8分)
有明确时间顺序(如“第一天……第二天……”),开头点明观察对象,中间分阶段写变化,结尾写发现与感受,层次清晰,得6-8分;
有时间顺序,但过渡不自然,开头/结尾简略,得4-5分;
顺序混乱,段落衔接松散,得2-3分;
无段落划分,句子堆砌,得0-1分。
3. 语言(5分)
语句通顺,无病句,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如“绿豆像小胖子”),用词准确,得4-5分;
语句基本通顺(偶有1-2处病句),用词较准确,得2-3分;
语句不通顺(3处及以上病句),用词不当(如“芽儿跑出来了”),得0-1分。
4. 情感(2分)
能表达观察后的发现(如“原来绿豆发芽需要充足水分”)和真实感受(如“真开心”“真神奇”),得2分;
未体现发现与情感,或情感模糊,得0-1分。
例文参考 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