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5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复活(节选)》课件(共5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3:4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让许多人产生了好奇心。
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复活》。
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自己却孤独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火车站。
他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
他是俄国的世袭贵族,却能放弃阶级观念,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为争取农民的权益做出自己的努力。
导入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了解《复活》的主要内容,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的一生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永不磨灭的珍品。
而《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
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
被公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
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
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
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复活》写于1889一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1863~1869
《忏悔录》
《安娜·卡列尼娜》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
《复活》
1852、1854
《战争与和平》
长篇历史小说
70年代末
列夫·托尔斯泰 作品一览
1873~1877
1889~1899
80年代
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世界观发生了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创作背景
1887年6月,检察官柯尼拜访托尔斯泰,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叫罗扎丽·奥尼的妓女,被控偷了醉酒的嫖客一百卢布,因此被判四个月监禁。陪审人员中有一个上流社会的青年,发现罗扎丽原来是他的亲戚家的养女。几年前他客居彼得堡时诱奸了这个姑娘,姑娘怀孕后被赶出门来。后来姑娘生了孩子,孩子送进育婴堂,姑娘沦落为妓女。那青年良心发现,想方设法同女犯会面,并请求柯尼予以帮助,表示愿意同女犯结婚以赎罪。不幸那女犯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这故事使托尔斯泰很受震动。决定以此为题材写一部小说。托尔斯泰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才写完了《复活》。
创作动机
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天真、善良,真诚,但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后遭到遗弃。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妓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不相再相信善,选择吸烟、喝酒,麻醉自己。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并准备和她结婚。
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玛丝洛娃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故事梗概
课堂补充
前情提要
小说前面的情节是: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命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玛丝洛娃无辜卷入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本文事件概述
本文写的是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探监,试图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为自己以前的罪过赎罪。而玛丝洛娃从不认识到认出他来,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她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已经失去了灵魂。
自学指导一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2、梳理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字词正音
嫣然(yān) 斜睨(nì) 啰唆(luō suō)
褴褛(lán lǚ) 哽住(gěng) 饶恕(shù)
害臊(sào) 擤鼻涕(xǐng) 踱步(duó)
鬈发(quán) 窘态(jiǒng)
词语积累
嫣然一笑:形容女子优美动人的笑容。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
夺眶而出:眼泪猛然从眼里涌出。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拒人于千里之外:远远地将人挡开。形容态度傲慢,拒绝别人的要求或不愿与别人接近。
开端
层次划分
1—26 隔栏相见
53—70 讨要卢布
27—52 长凳问旧
71—78 结束会面
聂赫留朵夫祈求宽恕,玛丝洛娃认出了她
玛丝洛娃讨要卢布,聂赫留朵夫内心发生动摇
探监结束,玛丝洛娃等待回牢,聂赫留朵夫表示会再来
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玛丝洛娃冷漠回避
发展
高潮
结局
男女主人公狱中相认
自学指导二
1.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形下找到的玛丝洛娃?当聂赫留朵夫出现在面前时,玛丝洛娃是否马上认出他?
2.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形下找到的玛丝洛娃?
当聂赫留朵夫出现在面前时,玛丝洛娃是否马上认出他?
玛丝洛娃被赶出姑母家后,沦为妓女,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在法庭上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意外发现她。
玛丝洛娃并没有马上认出自己往日的情人,但是他仍然高兴有人来看他,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
2.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突出了混乱、嘈杂的环境特点。(见微知著)
以环境的混乱、嘈杂衬托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
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揭示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总结主要人物的形象。
自学指导
1.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2.聂赫留朵夫是怎样一个形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复活》主要人物
分析人物
聂赫留朵夫
忏悔的罪人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人
玛丝洛娃
塑造人物
的方法
塑造人物
的作用
表现某种价值观或行为品质
表达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感情
通过人物反映社会生活
知识回顾
直接刻画:
间接刻画:
通过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神态、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
通过环境描写或他人言行表现人物特征
深入文本
1.自主探究,研读文本。
找出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特征的。
采用批注阅读法研读文本,分成男生、女生两组,男生批注描写聂赫留朵夫的语句,女生批注描写玛丝洛娃的语句。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第12段)
①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②动作、神态描写。他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2.教师示范批注
示范二: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批注:神态描写。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2.教师示范批注
示范三: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批注: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2.教师示范批注
(1)“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4-5段)
语言描写。
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
(3)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 (第21段)
动作、神态描写。
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真诚地忏悔。
(4)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第60段)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第61-62段)
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5)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第67段)
……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第70段)
心理描写。
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语言、心理描写。
“不敢开口”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聂赫留朵夫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
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
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女生组展示
1.文中共写了玛丝洛娃的几次笑?通过这几次笑的神态描写,托尔斯泰要塑造出玛丝洛娃怎样的精神状态?
2.小说对玛丝洛娃的“眼神”也进行了大量描写,请找出对应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3.其他有关玛丝洛娃展示示例
4.概括玛丝洛娃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分析形象
1.文中共写了玛丝洛娃的几次笑?通过这几次笑的神态描写,托尔斯泰要塑造出玛丝洛娃怎样的精神状态?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44)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玛丝洛娃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讨好的笑容。
③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④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44)
⑤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⑥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⑦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2.小说对玛丝洛娃的“眼神”也进行了大量描写,请找出对应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痛苦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蔑视、愤怒、无声抵抗。
④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段)
这是对玛丝洛娃的肖像描写,那“特别有神”的眼睛,依然保存着昔日玛丝洛娃的纯真;而那双乌黑发亮而带点斜睨的眼睛,则隐含着她对社会的不满和蔑视;“苍白而微肿的脸”,以及“一圈圈飘在额上”的鬈发,则显出她长期受侮辱迫害和堕落过的痕迹。
这样写,既符合她过去的经历,又表现了她现时的身份;不但使读者如见其人,而且还可以通过她的外表,窥见她的灵魂。
⑤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⑥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转移话题、冷漠置之,表现出她的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努力想要忘记过去,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批注:语言描写。
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着向她要了十个卢布。
3.其他有关玛丝洛娃展示示例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语言、神态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3.其他有关玛丝洛娃展示示例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已经丧失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4.玛丝洛娃人物形象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究文章主旨
2.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思考探究
1.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深意?
2.文章塑造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有何典型意义?
3.一部好小说,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反映了作者所生活时代的社会面貌,对当下的我们,依然具有启发意义。请思考回答:这部小说,在当下有怎样的思想价值?
4.概括文章主旨。
1.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深意?
1.“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良心、道德上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2.“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综此所述,“复活”的含义指的是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精神的、灵魂的复活。
3.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补充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
2.文章塑造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有何典型意义?
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底层百姓被剥削压迫,无力反抗。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托尔斯泰借聂赫留朵夫的手来剖析现实社会的弊病,来表达底层民众的愿望与情感。同时,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3.一部好小说,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反映了作者所生活时代的社会面貌,对当下的我们,依然具有启发意义。请思考回答:这部小说,在当下有怎样的思想价值?
sī kǎo tàn jiū
对每个人来说,承认自己的错误都是十分困难的,更难的是从根本上剖析自己,达到灵魂上的焕然一新,在这里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做灵魂上的洗刷的。只要你有改过自新的坚定意志。
1.人应该具备反省自我、剖析自我的能力
2.人有跨越自己阶级的可能
在日渐对立的社会,很多人一出生就被打上了身份的烙印,阶级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可动摇,婚嫁要门当户对,交往朋友要“谈笑有鸿儒”。
托尔斯泰虽然只是贵族的个例,但他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一种贵族也会背叛自己阶级的可能。
真正的人永远根据自己的良知做事,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掉入堕落的深渊,即使曾经有过可鄙的生活,浑身罪孽深重,只要敢于呼唤自己的心中的上帝,勇敢面对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时光,让“精神的人”永远站在“兽性的人”之上,那么就能拯救自己。
3.人要常常反省,避免良知被泯没
主旨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拓展提升
问题:“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某班举办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活动,请为托尔斯泰的《复活》写几句图书推荐语。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示例:《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个孩子,也是他最优秀的一个孩子。读者通过《复活》认识了托尔斯泰;外国人通过《复活》认识了俄罗斯;而托尔斯泰本人通过《复活》阐释了什么是仁爱与救赎。
当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