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复活
拯救与自救
【俄】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作家
哲学家
思想家
列夫-托尔斯泰
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介绍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俄国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出身名门贵族。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一年后转入法律系
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
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同年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
介绍作者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1863~1869
《忏悔录》
《安娜·卡列尼娜》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
《复活》
1852、1854
《战争与和平》
长篇历史小说
70年代末
1873~1877
1889~1899
80年代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介绍作者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创作动机
将一个“平淡”的故事,变作了刺破黑暗的长枪
1887年6月,彼得堡地区的一位法官在托尔斯泰家做客的时候,向其回忆了其经手的一个案件。
他说,法院接到了一个指控一位风尘女子偷窃客户一百卢布的案子,而陪审员中的一位青年发现,被告竟是当年被其引诱过的一位女子。他早年在一个阔亲戚家做客,而这位女子就是这户人家的养女。
男青年良心因此而不安,他意识到是自己的浪荡举措才造成了这位女子的悲剧,于是在狱中向其表达了忏悔,并表示希望和她结婚。
但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就不如《复活》曲折而美好了。这位女子病死狱中,而这名男青年也不知所踪。这个故事在当时有一定的传奇性,但并不是特别精彩。那名法官随口一说,却引发了托尔斯泰创作的冲动。从六十岁到七十一岁,托尔斯泰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才写完了《复活》。
于是,在他的笔下,这位大户人家的“养女”变成了一个女仆,这位男青年变成了一个虽然堕落却良心未泯的贵族。
而这次重逢,却成为了两个当事人的救赎,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救赎。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第二部分
情节梗概
《复活》故事梗概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人命案件
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的身上。
法庭群丑
法庭要审判玛丝洛娃。法庭的庭长早就到法院了,他要在六点前去会他的情妇,急切希望案子快点审完。书记官故意提出要先审玛丝洛娃一案,因为他知道副检察官喝了一整晚的酒,案子的卷宗还没有看。这里岂是庄严神圣的法庭 这是由骗子、酒鬼、淫棍来主持的审判,多腐败、虚伪的统治。
参加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人员众生相
一个法官跟妻子吵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在整个审判过程一直担心回家后老婆不给饭吃。
另三个法官是“机会论者”他玩弄数字来决定受审者的命运。
另一个法官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的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黏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走26步就可走完,他赶紧加了一步,凑成27步。
一个书记在法庭上偷着一篇秘密文章,完全没有注意审判案件。
尤其那个副检察官,他在妓院寻欢作乐一夜,匆忙赶到法庭连钮扣还没来得及扣上,以致开庭前还不知案情。
法庭的庭长早就到法院了,他要在六点前去会他的情妇,急切希望案子快点重完。副检察官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全书情节概括
两小无猜,二人相识
男主诱奸,抛弃女主
女主怀孕,惨遭驱逐
女主丧子,沦落风尘
女主蒙冤,卷入官司
男主愧疚,探监救赎
继续忏悔,感化女主
求婚女主,遭受拒绝
女主流放,男主跟随
女主嫁人,男主复活
课文节选部分为男女主人公多年后的重逢,是男主人公精神复活之路的起点。
多年之后,法庭相见,昔日贵族放荡之举,毁灭一位纯真少女,如今的他该如何走向精神复活之路?
男主陪审,认出女主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1-21)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22-43)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44-58)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59-78)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第三部分
文本品读
速读课本,标画出塑造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形象的语句,思考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监狱会面时,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人物形象、描写方法)
聂赫留朵夫是怎样的形象呢?
(心理、神态、动作描写)
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2段)“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21段)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
心理、动作、神态描写
内心的深深愧疚与负罪感;情绪激动,急于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的救赎。
动作、神态描写
说明他的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60-62)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心理描写
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67段)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70段)“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心理、语言描写
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以及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他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多次出现的神态
“哭”
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12)
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21)
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31)
和玛丝洛娃谈话中,聂赫留朵夫内心也有动摇
60-62
他的心灵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
称呼
聂赫留朵夫的称谓及心理变化
思考: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
隔栏初见(1-21)
从“您”到“你”。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4段)
2.“我想见见您......我......”(5段)
3.“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17-19)
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
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长凳交谈(22-43)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31段)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34段)
从“你”到“您”
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44-70
从“您”到“你”,到直呼“卡秋莎”。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47段)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63段)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68段)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他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告别时分——“您”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话好像都已说了……”
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害怕过于亲昵的称呼会引起玛丝洛娃的激烈反抗;诚恳地请求宽恕
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
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
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
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
总结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
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
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忏悔贵族
这一概念指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心灵辩证法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如果你是玛丝洛娃,你会怎样面对这个“从天而降”的“渣男”初恋和突如其来的道歉、忏悔呢
玛丝洛娃是怎么应对聂赫留朵夫的道歉的呢?
多次出现的神态
笑
嫣然一笑
笑盈盈的脸
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妖媚地笑了笑(44)
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鄙夷不屑地微笑(64)
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2)玛斯洛娃的表情与心理变化
初见∶(1-3段)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奇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 ”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但她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性表情,体现了玛丝洛娃的堕落。她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
相认∶(43段)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嫌恶”: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回忆:
(44段)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另外一个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象她这样的女人,而象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53段)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获利
更激发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改变:(65段)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暂别:(76段)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讨男人喜欢的媚笑”:表明她仍将自己当做妓女,对于聂赫留朵夫“赎罪”一说充满不信,认为他仍旧是想玩弄自己。
玛丝洛娃这时已经唯利是图,工于心计,善于讨好献媚。
玛丝洛娃的“笑”
一是对聂赫留朵夫的讨好献媚,一是对他的鄙夷。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玛丝洛娃已经完全丧失了少女时代的纯真,身上浓重地刻下了以往生活的印记,在行为上已经堕落成一个真正的妓女,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但同时她又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爱恨情仇在她心里分得非常清楚,对聂赫留朵夫骨子里的鄙薄,她不再相信善了,这是她觉醒的前提条件。
玛丝洛娃在现实的压迫下,通过“媚笑”来讨好聂赫留朵夫,那她是如何表现出真实情感的呢?
眼神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情感
痛苦、蔑视、愤怒、抵抗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P27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P32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p37
情感
鄙夷不屑、冷漠、气愤
总结:玛丝洛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作者通过她揭露了俄国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于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玛丝洛娃人物形象意义:
探究标题意蕴
“复活”在字面上指生命在死亡后再复生,一般指肉身上的复活。这种复活方式只在民间传说与恐怖电影中出现,多含荒诞诡异的元素。还有种复活,在游戏中常常出现,是游戏机制附带的,“复活”相当于多加一命。
“复活”内涵: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第一阶段:
有志青年
纯洁善良
在他对喀秋莎刚刚萌生爱意的时候,别人规劝他万万不能也不应该把他的命运同这样一个姑娘结合在一起,他却凭他那敢做敢当的性格做出决定“认为只要爱上一个姑娘,就不管她是什么人,没有理由不同她结婚”
在聂赫留朵夫的眼中,只要有喀秋莎的出现就会觉得似乎一切都被阳光所照亮,一切烦恼都变得更有趣
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第二阶段:花花公子
放纵情欲
走向堕落
对爱情发生变化,“想占有一样”“女人是最好的享乐工具”
“大家素来都是这样做的”,“使用她后应该给钱才体面”
进入军队,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
第三阶段:自我忏悔的复活者
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聂赫留朵夫“复活”典型意义: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代表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复活”内涵: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综上所述,“复活”的含义指的是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精神的、灵魂的复活。
“复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知识延伸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深度探究
思考:聂赫留朵夫面对法庭上巧遇的玛丝洛娃,他的心灵受到猛烈撞击,就来到监狱请求她的原谅。那么,你认为,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有真正的爱情吗
观点一:我认为存在真正的爱情,玛丝洛娃是他的初恋,对于这份纯洁的感情,多年后在法庭上相遇时,他依旧能感觉到。也恰恰是这份感情打开了他复活的大门,使他走上了救赎自己的道路。因为如果没有任何感情的话,他就根本不会有什么恻隐之心了。
观点二:我不认为他对玛丝洛娃还有爱情,他不过是在拯救自己的灵魂罢了。此时的玛丝洛娃也只是他拯救自己灵魂的“工具”。
主旨主题
课文通过写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的故事,塑造了正处于心灵转变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聂赫留朵夫和因遭受欺骗、欺凌而精神沉沦的玛丝洛娃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司法不公、贵族特权等社会问题,揭示了沙皇俄国社会现实的腐朽与黑暗表现出作者对底层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找回旧爱
由于聂赫留朵夫的诚心,玛丝洛娃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而且爱得那么深,不知不觉间她完全依照他希望她做的去做了:戒了烟酒,不再卖弄风情。但她又想到这种结合,对他是一种不幸。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
爱的抉择
政治犯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爱上了玛丝洛娃。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她感到:“聂赫留朵夫是出于慷慨,又由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才向她求婚。可是西蒙松却在她现在的境遇里爱她,只因为爱她而爱她。”于是,她接受了西蒙松的爱。
灵魂复活
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被留了下来。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生活准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勿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他的灵魂复活了。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精神的我”和“兽性的我”是一个具有探讨价值的永恒话题,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在今天有怎样的意义?请联系现实或是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就“人性与道德”谈谈你的看法,100-200字。
探究思考